文章导读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通常慢性HB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免疫阻断后,根据婴儿7~12月龄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婴儿免疫预防结局分别定义为:(1)免疫阻断失败:HBsAg阳性,抗-HBs阴性(<10 mIU/mL);(2)原发性免疫无应答:HBsAg阴性,抗-HBs阴性;(3)免疫阻断成功:HBsAg阴性,抗-HBs阳性(≥10 mIU/mL)。然而,随着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技术的使用,发现部分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虽然血清学检测显示免疫阻断成功,但血清HBV DNA呈阳性,即发生免疫阻断后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儿童免疫阻断后血清HBV DNA检测以及儿童发生OBI的状况值得关注。
这项研究基于慢性HBV感染母亲及其子女的前瞻性随访队列,入组236例每年定期随访至8岁且HBsAg始终阴性的儿童,其中100例儿童在1~3岁期间接受过1剂次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加强免疫组),另外136例儿童从未接受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未加强免疫组)。通过分析入组儿童的系列随访数据及其母亲的基线数据,了解免疫阻断后儿童OBI发生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婴儿期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是否可降低慢性HB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OBI发生率,为进一步完善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发现,在1~3岁期间有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史的儿童在8岁时抗-HBs阳性率和抗-HBs 水平均显著高于没有乙肝疫苗加强史的儿童。儿童OBI发生率在随访中呈动态变化,儿童在7月龄、1岁、2岁、3岁、4岁和8岁时OBI发生率分别为37.14%(78/210)、19.09%(42/220)、20.85%(44/211)、31.61%(61/193)、8.65%(18/208)和12.71%(30/236);7月龄发生OBI即血清HBV DNA阳性儿童,随访至8岁时,加强免疫组的儿童HBV DNA阴转率显著高于未加强免疫组的儿童[57.89%(11/19)vs. 30.51%(18/59),P=0.032]。7月龄未发生OBI即HBV DNA阴性儿童中,加强免疫组的儿童在随访中OBI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加强免疫组的儿童[25.64%(10/39)vs. 67.74%(63/93),P<0.001]。
此外,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阻断后发生OBI的风险因素分析,发现母亲的年龄、HBsAg滴度、HBeAg状态和HBV DNA载量,以及儿童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初始抗体水平、HBIG剂量和出生体重,均对儿童7月龄时发生OBI无显著影响,只有婴儿期(1~3岁)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可显著降低儿童OBI的发生。
图1 儿童抗-HBs构成比和抗-HBs GMCs的动态变化。
(A) 乙肝疫苗未加强免疫组和 (B) 加强免疫组的抗-HBs构成比的动态变化。
(C) 未加强免疫组(蓝色实线)、加强免疫组组(黄色实线)以及在不同年龄加强免疫的3组儿童(黄色虚线)的抗-HBs 水平动态变化。
图2 不同随访时间点儿童OBI发生率的动态变化。
(A) 不同随访时间点儿童HBV DNA阳性率。
(B) 不同随访时间点儿童HBV DNA阴转率和阳转率的动态变化。
注:HBV DNA阳转率,即前次随访是HBV DNA阴性的儿童检测到HBV DNA阳性(紫色柱状图);HBV DNA阴转率,即前次随访时HBV DNA阳性的儿童检测到HBV DNA阴性(灰色柱状图)。
结论展望
综上,该研究结果提示,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阻断后OBI发生率较高,值得关注。OBI儿童的血清HBV DNA水平呈间歇性低值阳性特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早期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可降低OBI发生的风险。
本文“Booster Vaccination in Infancy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Occult HBV Infection in Maternal HBsAg-positive Children”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DOI:10.14218/JCTH.2022.00213
投稿:2022年5月6日;修回:2022年8月7日;接受:2022年9月6日;上线:2023年1月4日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李杰
副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乙肝学组副组长。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子病毒学、预防及流行病学,尤其专注于HBV母婴阻断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王杰
副研究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毒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HBV感染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HBV与宿主因子相互作用,以及病毒感染相关肿瘤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
第一作者
李丽丽
北京大学病原生物学硕士,硕士阶段从事HBV母婴传播相关研究
第一作者
李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在读博士,硕士阶段从事HBV母婴传播相关研究。
转自:“华誉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