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官微发布《学科建设新成就巡礼(二)》,文中提到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有11个进入“优优”学科,6个学科进去“强优”学科。
此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9个学科获得“A+”。
在本论评估中,作为老牌文科强校,中国人民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强优”档中,实属重大突破。
01
11个“优优”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目前,学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马当先”优势持续巩固,基础学科提档升级发展卓越,社科学科地位顶尖持续领先,交叉学科创新发展成为新增长极,学科建设整体又上新台阶!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
依托独特历史、深厚底蕴、一流教学科研,学校率先建成专业最齐全、层次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特色最鲜明、影响最广泛、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在思政课建设和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
二、理论经济学
作为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奠基者与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引领者和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重镇。
形成了“人民教育家卫兴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者和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开拓者”“在传承中巩固政治经济学旗舰地位”等标志性成果。
2016年以来,经济学院教师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省部级以上重要课题立项创新高。主持国家级项目72项。出版专著77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8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3项(一等奖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
三、应用经济学
在黄达、陈共、钟契夫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科成为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历史悠久、实力超群、门类齐全”的学科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金融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
2016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00余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类奖项22项。
四、法学
作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与新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同向同行,为我国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独树一帜”的人大力量。
▲ 王利明教授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我国民法典分编编纂中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
民法典参编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首倡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被采纳,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题讲座,发表论文341篇,出版专著48本,承担重大项目29项,报送《编纂民法典参阅》98期,《民法学研究系列》呈现当代民法学研究最高水平,相关学术成果连续5次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推动中国民法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重构。与司法部联合推出《民法典开讲》、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公益培训,覆盖370所高校,多人获普法先进表彰;向最高人民法院等报送司法解释建议多项,推进规范性文件立改废释纂、典型案例、示范性判例研究,助力民法典实施。
聚焦法律与科技,率先成立聚焦法律与科技的未来法治研究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组建跨学科平台14个;率先设立数字法学二级学科,开展“未来领军人才”计划,建设数字法学实验室,开发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立法建议被采纳;发起全国高校数字法学联盟,获批未来法治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聚焦法律与科技培育跨学科前沿创新平台14个
五、社会学
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过程中,郑杭生先生独树一帜,提出“社会运行论”。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以社会运行论为基石着力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形成了学科积淀深厚、时代特征鲜明的“社会运行学派”。
▲ 郑杭生先生“中国特色社会学”文集
举办的《人口研究》《社会学评论》《社会建设》三大期刊完整覆盖本学科所有学科方向,极大地拓展了学科发表园地。创建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并率先免费开放数据,形成集科学研究、实践教学、智库支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数据平台。
持续举办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口发展高层论坛、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论坛等十余种品牌性学术活动,构建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
六、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拥有一支精通母语兼具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团队成员专注于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研究,努力培养融德性、智性、感性于一身的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拥有一支精通母语兼具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团队成员专注于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研究,努力培养融德性、智性、感性于一身的拔尖创新人才。
▲ 学科9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同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官微刊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创造佳绩,实现跨越式发展》报道,文中介绍了人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七、新闻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家高等新闻教育机构,是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和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 杨保军教授“新闻十论”构建中国新闻学原创理论体系
2017年以来,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32部、新闻传播史与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史13部(套)、公共传播与国家治理类10部;获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6项;2项北京市科研优秀成果奖以及其他各类奖项多项。
▲ 本硕博一体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八、统计学
作为新中国统计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有着鲜明光荣的红色基因和文理交融的独特优势,是全国拥有理学、经济学、医学三大学科门类统计学专业最齐全的统计学科。
▲ 21世纪统计学系列教材
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经济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持续发挥我校统计学教材重镇作用。2021年《统计学》和《统计学基础》两部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积极拥抱数据科学,创新统计学人才培养”项目荣获2021年度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统计数据开放共享的要求,2019年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共建全国首家设置于高校统计学科下的微观数据开发中心;与国家统计局密切合作,联合建设“全国统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服务新时代统计现代化改革和人才强国战略。
九、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学科以“贡献中国管理智慧,培养全球领袖人才”为使命,努力建设“最懂中国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学院”,扎根企业实践,推进学科数字化转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企业家,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根基。
▲ 面向数字经济的学科建设成果
十、农林经济管理
三十载聚焦中国反贫困伟大实践,在精准扶贫、脱贫评估、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形成反贫困研究的“人大学派”。
十一、公共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聚集了中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母机,引领中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变革,承载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勃兴的希望。
02
六大强优学科
一、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是国内哲学教学、科研、咨政和培养高级人才的重镇,是目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哲学学科,产生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一批哲学硕士点和第一批哲学博士点、第一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誉为“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
二、政治学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在“双一流”首轮评估中成绩优异,被教育部一流学科专家评审委员会誉为“最具优势的中国政治学学科阵地”。近年来,人大政治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和推动的历史政治学是建构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三、中国史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学科是海内外史学研究重镇。近年来,除继续保持在秦汉、唐宋、清史、民国史等断代史方向的优势外,致力于探索中国史自主知识体系,大力发展新兴前沿与交叉方向,打造一流期刊方阵,产出精品力作。
四、信息资源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从创建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出发,经70年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重镇。
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萨师煊、王珊等老一辈学者的开创和接续引领下,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中国最早建立数据库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面向数字经济等重大国家战略,人大计算机以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己任,构建在数据库、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独树一帜的计算机学科。
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作为人大设立最早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新中国外语教育始终同向同行,在中外文明文化交流发展进程中,立足时代前沿,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勇争一流。
转自:“学术论文指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