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现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除了八股气息外,还有一种平庸的教科书色彩
2023/2/7 9:13:14 阅读:163 发布者:
刘跃进:办好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三大问题(节选)
……学术论文有一种浓厚的八股味道,为学术而学术,脱离社会,脱离民生,大家无所适从,找不到突破的方向。在很多方面,国家亟需我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我们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缺乏跟进的动力。很多学者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说自话。这个问题,大家感同身受,认为需要面对,必须解决。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两个基本支点:第一,社会科学必须关注社会,没有社会关怀,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第二,人文学科必须关注人文,没有人文情怀,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瓶颈问题,最终还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探索中国式的学术道路。
在实际办刊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譬如,主动设置议题与被动等稿,涉及制度性捆绑与自主性发挥的矛盾;专栏设置与刊物定位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的学术传播与学术表达的大众化问题。如此等等,都需要深入思考,积极解决。
选到好的稿件,是每一位编辑的期待。这就需要与作者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还需要设计一些好的选题。选题很好,如果急于求成,又变成了一种应景文章。譬如笔谈,就很难避免这个问题。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作者做长期的思考、积累和写作。因此,这类选题,需要编辑长时间的跟踪。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要有学术视野,更需要有学术的耐心。
一些栏目的设置可以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同时要保留一些常设专栏,起到学术引领性作用。不管是文史哲,还是政经法,每个刊物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常设栏目上。抓好栏目设计,可以形成优势。
……现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八股气息外,还有一种平庸的教科书色彩。教科书当然很重要,最好的教科书应当是一个时代学术的总结。比较蹩脚的教科书就是分门别类、四平八稳,没有个性,没有生命。为了更好地传播学术成果,我们可能需要放下身段,努力探索,寻找一种活泼的、流畅的表达方式,让本应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文章活起来。这可能是我们今后应当努力的一个方向。(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刘跃进先生)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学术治愈系
来源:墨香学术 微信:moxiangxueshu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