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t-size:12.00
原文信息:
Jing Li , Liyao Li , Shimeng Liu.2022. “Attenuat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the univers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130):103458
01
引言
企业生产力与经济集中度密切相关,其伴随着集聚经济而不断提升。一系列研究发现,集聚经济存在地理范围内的外部性和空间上的衰退现象,但这些研究基于特定行业,可能会忽视集聚经济的性质以及溢出效应随空间减弱的行业异质性。除此之外,现有研究更多从发达国家展开,针对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集聚经济的本质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集聚经济的空间衰退现象进行了研究。
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中独有的地理编码管理数据,文章综合估算了整个制造业集聚经济的衰减速度。与此同时,文章将空间衰减速度与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来说,文章分两步进行实证分析。1.回归了不同距离的行业就业情况;2.测试各种衰减函数形式的拟合优度,并将衰减速度与相应微观基础联系起来。进一步地,文章评估了国有企业(SOEs)和小型企业在形成集聚经济空间表现方面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与理解集聚经济的本质。首先,文章对所有行业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有助于揭示每个行业具体的微观基础。其次,文章对衰减速度的估计和空间衰减函数形式的评估为明确模拟企业生产力溢出的理论工作提供了有用的实证指导。最后,基于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分析,本文填补了发展中国家集聚经济研究的空白,丰富了现有集聚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
理论模型
02
2.1 标准化的市场经济
什么决定了企业的位置选择,从而导致经济活动强度的空间变化?这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一方面,企业可以寻找具有自然生产力或成本优势的地区,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知识溢出、劳动力集中和投入共享(马歇尔,1920)形成集聚经济而受益。集聚的外部性力量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但衰减速度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一般来说,知识溢出效应往往通过面对面交流发挥作用,劳动力池由于共享类似的劳动力市场,其涉及的区域和范围往往比较大,投入共享由于运输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使货物运输成本较低,其发生的区域会更大。
文章定义企业生产力:
其中,as,c代表区域c行业s内的企业生产力设施状况,马歇尔外部效应主要由两部分控制:1、
。其中,空间衰减函数
衡量同一四位行业代码中所有企业的整体就业情况,衰减函数随着���与���’、���(���,���’)之间空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μs是一个捕捉空间衰减速度的参数。2、γs。衡量集聚经济的特定行业规模,它控制着本地化外部性在决定企业生产力方面的相对重要程度。
进一步地,企业i的期望利润(对数值)可以表示为:
上式中,Cs,c是一个常数,捕捉了行业特征、产出价格等信息。
在实证估计中,文章研究了每个行业���中新企业的位置选择。基于上式,最大化利润(对数值)直接受到企业所在位置生产力冲击的影响,假设该冲击遵循一个极值I型分布。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地区期望新建立的企业数量可以用指数函数形式进行表示,在模型估计中可以采用如下对数线性模型:
其中,
是一个行业所在位置及周围地区的设施状况以及地区和行业特定因素价格的向量,
是一个基于距离的外部就业向量,Zs,c是固定效应,控制所有未观察到的新建立企业的属性特征,
和Zs,c对应企业期望利润函数中的Cs,c,而
则对应
。
2.2国有部门的地位
考虑到在一个国有企业存在的经济体中,聚集衰减模式可能与纯市场经济不同。文章关注到国有企业的3个重要制度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及可能存在的管理上的无效性;第二个特征是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工作通常更稳定,薪酬也有保障;第三个特性涉及到共享投入与产出方面。因为国有企业通常都是规模较大且较为稳定的业务合作伙伴,相对于与其他私营企业共享投入产出,私营企业可能通过与国有企业共享投入和产出获益更多。
03
实证策略及数据
3.1 实证策略
为了实证分析集聚经济的空间衰减对企业位置选择的影响,文章采用了两步法,其通过一个特定的距离加权函数来识别μs。
在第一步中,文章估计了距离和特定行业的集聚经济的规模,以解释新建立企业的位置选择现象。建立的实证策略如下:
上式中,Birthc,p,i是四位行业代码表示的行业内新建立企业的数量,其中地理位置通过直径为1km的圆内的区域进行定义,LOCr,i代表本地化经济,以同心圆���内行业就业人数之和表示, URBr,i为城市化经济,以除同心环���外行业所有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总和衡量,为了捕捉不同距离下本地化和城市化经济的差异,文章定义了5个同心环变量(0-1km、1-5km、5-10km、10-20km和20-30km),IOc,i是当地产业组织的代理变量,以距离中心位置��� 30公里范围内每一个四位数行业的赫芬达尔指数进行表示,DIVc是特定行业的赫芬达尔指数,μp、πi分别代表城市固定效应和四位数的行业固定效应。
第二步,文章将将第一步估计的特定区域和行业的本土化经济拟合成各种含参空间衰减函数形式,将衰减速度从规模效应中分离出来。其估计方程:
f(d)是一种特定的距离加权函数形式, μs是捕获行业特定衰减速度的参数,γs代表行业固定效应。文章通过9种不同的函数形式对f(d)进行拟合实验,分别是 f(d) = -d、f(d) = 1/d、f(d) = 1/ed、f(d) = -d2、f(d) = 1/d2、f(d) = 1/e2d、f(d) = -d3、f(d) = 1/d3和f(d) = 1/e3d。
考虑到内生性问题的存在,文章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1)控制了城市固定效应,以解决跨城市在便利设施、工资、租金和基于位置的政策方面差异的影响。(2)采用工具变量(IV),采用的工具变量有历史变量(1995年特定行业的就业集中情况)和地理变量(平均地形海拔和坡度)。
3.2 数据和变量
数据方面,文章的相关分析主要依赖于以下3个数据库。第一个数据库是经济普查数据库(CEC),CEC可以获取 2004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文章使用2008年的经济普查数据来进行核心分析,用2004年的经济普查数据对企业生产力指标进行补充分析。CEC提供了企业属性的相关信息,包括:公司名称、地址、法律单位代码、法定代表人名称等,从具体企业来看,本文关注行业代码从13到42两位数的制造业企业公司。第二个数据集是1998年至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年度调查数据库(ASIF)。ASIF涵盖了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私营企业和所有国有企业,其包含了1998年至2007年期间企业地址和基本资产负债表的详细信息。第三个数据集是国家统计局在1995年进行的工业企业普查和中国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像提供的地形高程和坡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相关信息。
变量衡量方面,文章采用以下步骤测度企业和地点之间的距离。首先,用2km*2km的网格将我国整体区域进行划分。其次,若网格内包含至少一个公司,则根据网格的地理中心来计算网格对特定的距离,然后根据公司的经度和纬度,将所有的公司都精确地定位到这些网格中。通过上述步骤,每个网格都可以确定网格内所有附近的企业状况,其中心位于距离焦点网格中心30公里的范围内。最后,计算从每个网格的中心到所有确定的附近公司的准确距离。对于因变量������(������������h)的衡量,文章定义,如果在2008年的CEC数据库中,公司的开业年份是2008年,则将该公司定义为新公司。
实证结果
04
4.1 特定行业的衰减
表2分析了本土化经济对新建立企业的影响,文章报告了9个制造行业的结果。从OLS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本地化经济与新建立企业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本土化经济随着距离的增加出现迅速衰减现象,一些行业的这一效应在5km范围内完全衰减。城市化经济对建立新企业也具有积极影响,然而,许多行业的这一影响在1km范围外后完全衰减,甚至变为负值。
4.2 空间衰减函数
在这之后,文章进一步评估了前文提到的9种空间衰减函数形式的拟合情况。文章通过一个引导实验进行评估。在具体操作方面,如果第一步估计包含了严重的测量问题,我们最终可能会选择具有不同样本集的不同函数形式,相反,如果一种函数形式被一致选择为引导样本的主体部分,便采用该函数形式来估计行业特定的衰减速度。表4报告了来自所有行业的汇总抽取的结果。
从表4的结果可以发现,f(d) = 1/d2形式具有最高的拟合程度(样本的85%),这一份额很大,并且从OLS和IV估计数的分布中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基于相同准则的第二优函数形式是f(d) = 1/ed。
基于上述得到的最佳衰减函数形式f(d) = 1/d2,文章重新估计了本土化效应,其根据估计的标准误差的倒数来衡量观测结果,同时允许衰减参数随两位数的行业代码变化。同时,文章对行业固定效应进行控制,以捕捉集聚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其他行业特定特征。表5报告了基于第一步回归IV系数估计的行业特定衰减斜率的估计值,结果表明不同行业衰减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之后,作者还分析了集聚经济对其他生产力指标(如:TFP)的影响,并探讨了本土化经济和相关的衰减模式是否会受到工业组织和所有权结构的影响。
4.3与 Rosenthal and Strange(2003)研究的比较
为了揭示中美两国潜在微观基础的差异,文章对集聚经济行业衰减的估计与Rosenthal and Strange(2003)的研究进行了对比。Rosenthal and Strange(2003)的研究专注于六个行业,分别是软件行业、食品加工行业、服装行业、印刷出版业、预制金属行业以及工商机械行业,本文对除软件行业外的其他五个行业均进行了相应的估计。
为了便于比较和解释,图中纵轴的设置为使相应研究中0-1km内机械行业的溢出效益值为1,其他的溢出效应都根据这个值进行相应衡量。横轴测量同一行业内企业间的空间距离,在距离的设定方面,本文与Rosenthal and Strange(2003)存在一些差异。根据衰退图可以发现两个基本事实:(1)美国服装行业集聚经济的衰减非常快,而我国相应产业集聚经济的空间衰减速度要慢很多,这一对比表明,美国的服装行业更加依赖于知识溢出效应或劳动力集中。(2)对于食品、预制金属和机械行业,美国的空间衰减速度比中国要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两国在特定时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如果当地的交通系统不够完善,集聚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会受到限制。
05
结论
利用地理编码管理数据集,本文估计了中国特定行业集聚经济的空间衰减速度。文章发现,集聚经济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不断衰减,同时衰减的速度因行业类型存在差异。在更依赖知识溢出或劳动力市场集中的行业,集聚效益衰退得更快,而在更依赖投入共享或国有企业份额更高的行业,集聚效益衰退得较慢。除此之外,文章还进一步估计了各种空间衰减函数形式的拟合优度,发现f(d) = 1/d2的拟合效果最好。
本文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首先,一些旨在促进集聚经济的区域性政策(如中国的工业园区政策)应该考虑到不同行业和所有权类型集聚经济的不同衰减速度。此外,决策者可以考虑如何改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联系,并促进跨企业性质更大规模的集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quantifies industry-specific spatial attenuat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unique geocoded administrative data on the univers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The estimates of industry-level attenuation speed further allow us 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goodness of fit of various spatial decay functional forms and to evaluate the micro-foundations that govern the decay patterns across industries. We obtain three main findings. First, agglomeration spillovers attenuate by about 90 percent on average from 0– 1 km to 1–5 km in China, with large heterogeneity in the extent of attenuation ranging from 73 percent to 116 percent across industries. Second, the spatial decay speed is positively linked with proxies for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abor market pooling but is negatively linked with proxies for input sharing and the share of the state sector. Last, the inverse square distance decay function presents the best goodness of fit among the tested functional forms.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