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Twinam ,T. Trade competition and migration: Evidence from the quartz cri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138, September 2022, 103653.
01
引言
移民是贸易竞争导致产业衰退至关重要的潜在反应之一:失业的工人可能会从产业衰退 地区向产业繁荣的地区迁移。但近期,在部分关于贸易引起就业损失的研究中,却发现由此 导致的移民反应很小。即引出一个为题:工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因贸易竞争导致的就业损失而 迁移?
作者用由石英危机导致的瑞士钟表业急剧衰退——外国竞争和技术创新驱动的特殊贸 易冲击后果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差分法得出,石英危机造成的贸易冲击导致受 影响地区人口迅速流失,及增长模式的长期变化。结合瑞士地区行业历史、就业数据、商标 注册清单、工人流动等情况,与其他未形成移民反映的大型贸易冲击进行对比,得出造成结 果差异的三个关键因素。
02
数据分类及历史背景
2.1 数据分类
基础数据分为三类:制表区的定位;瑞士和竞争国钟表业规模的经济数据;分类的、 地理协调人口数据。
2.1.1 地理环境
作者通过查阅多部历史著作:Jaquet and Chapuis( 1970), Landes(1983), Glasmeier(2000), Trueb(2005), Marti(2007), Donze(2011), Donze(2014) 确定大部分制表中心。Pritchard(1997) 编制自1775-1957的制表商历史清单,将 5578 名制表师的市镇记录数字化,补充初步清单。以此确定危机前大量从事制表业的90 个城市。
2.1.2贸易数据及劳动力市场数据
(1)贸易数据:从瑞士历史统计局、瑞士钟表联合会和日本贸易和工业部收集1926-1986的瑞士手表出口数据,1950-1986的日本手表出口数据进行对比。从FRED(2020B)和FRED(2020A)收集瑞士法郎和日元(相对于美元)的汇率。
(2)劳动力市场数据:
①从瑞士历史统计局和瑞士钟表业联合会等多个数据库中收集瑞士制表业总就业人数估计值,并对每个序列的涵盖范围进行线性内插和内插的序列平均,最后得出序列估计。
②瑞士历史统计局提供1895-1965年间,各州和不同第二产业就业情况数据,估计截至1965年各州制造业工人在制表及其他行业的就业比例。
③瑞士历史统计局提供的工业数据报告男性第二产业工人的平均名义工资、12个部门的独立平均工资,及每个次级部门男性工资相对平均工资的变化情况。
2.1.3人口数据
统一地理人口时间序列,利于地区人口增长的长期追踪。2000年,瑞士被划分为26个州,2896个市镇。瑞士联邦统计局提供十年期人口序列,列出1880-2000年合并和分化的市镇。通过控制变量,得出划分导致的人口变化。IPUMS提供1970-2000的十年一次的瑞士人口5%抽样调查数据系列中边界基本统一,排除可能发生边界变化的市镇,该结果可以探索不同人口统计学的异质性影响,及计算行业集中度的衡量标准。
2.2历史背景
钟表业于16世纪兴起于日内瓦,后扩展至整个汝拉山弧。瑞士钟表业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法语区,被称作“钟表谷”。钟表业在19-20世纪初大幅增长;1910-1940间,由于战争和地区革命造成贸易中断和行业动荡;二战后,出口快速增长,在上世纪50年代取得全球主导地位,于1974年达到出口高峰。
瑞士手表出口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下降,这一时期被称为“石英危机”。导致出口下降主要为两个因素:
①日本公司的竞争。精工、卡西欧等公司提升生产机械表芯能力,质高价平。
②技术冲击:石英表的发展。电子石英振荡器精度远高于手工机械表。70年代末,其成本远低于优质机械表。随石英表的发展和大规模销售,瑞士机械表在功能上被市场淘汰。
石英危机造成瑞士钟表业总体就业率急剧下降,还导致部分钟表业中心总就业人口比率和绝对就业人数的下降。同时,对其他行业名义工资增长造成影响,并致使钟表业的实际工资停滞不前。
因贸易竞争和技术冲击,瑞士被迫进行生产重组。除倒闭外,剩余公司逐渐并入大型集团旗下。许多大公司停止内部生产机芯,转而采用大规模生产以减少劳动力投入,并将部件生产外包到国外。品牌重心也从生产转向营销。
瑞士在新竞争中的迟缓应变有以下两个因素影响:
①最重要的是瑞士工业最初高度分散——无法形成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瑞士大部分公司规模小,产品质量、材料和价格多样化。公司所有者对绝对控制权、厌恶合并的偏好,以及政府支持分散化生产,阻碍了标准化的形成,也推迟了其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必需的生产合理化的实现。
②石英表占据瑞士低价位手表市场份额。石英表成本低,又与流行的廉价液晶屏数字表有关,使得瑞士手表从生产成本和结构上均处于不利地位。瑞士作为中立国,失去了发展作为二战副产品:电子工业的最佳机会,而高度分散的生产系统也导致其无法迅速进入市场。
03
实证分析
3.1模型构建
钟表贸易地区与其他城市有系统性差异:地理上靠近西北部的德法边界,文化倾向法语区;平均规模更大,且人口规模差异也更大。而规模和位置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增长模式。
采用标准差异法,比较制表业和非制表城市间人口对数的相对十年变化:
,加入年份和城市的固定效应。一般估计方程:
其中,m为城市,t为年份。
分别为城市和年份的固定效应;
为对数人口的滞后水平的平方;
为对数人口的滞后水平;Xmt包含的唯一其他预测因素是城市分离的指标,含有参数化的县级时间趋势(说明区域层面的增长波动);入为危机前从事制表业的城市指标;
为每十年制表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人口变化对数的平均差异;
为残差。
3.2对趋于增长的影响
经分析可知,石英危机之前,在规模和区域增长趋势差异上,制表城市的增长往往略快约0.02个对数值。19世纪末和20世纪50年代为两个繁荣时期,增长速度最快。仅在1910-1940年间由于经济不稳定相对放缓。
危机发生后,1970-1980年间制表业地区的增长比其他地区低近0.12个对数值;1990-2000年间,则低0.06个对数值。而这种相对下降在危机前80年中都未曾出现——证明危机导致了人口大幅下降和随后几十年的增长停滞。
表2通过添加不同参数和变量,分析检验结果。几个模型均表明,石英危机期间,制表城市人口相对值和绝对值大幅下降,且增长异常至少持续二十年之久。而危机期间巨大的下降规模也是百年间前所未有的。
3.3人口迁移的证明
作者从微观层面对相邻市镇进行分析——若存在非制表区因素推动向外移民,则临近市镇人口也会相对减少。反之,则证明石英危机是造成制表区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
但相邻城市可能间接受到制表业危机影响:
①市镇经济倾向服务制表业,可能因为目标市场价值降低导致人口数量相对下降——相邻市镇的负面影响可能为溢出效应;而增长率相对高,则可能为制表区个人转换职业后迁移。
②相邻地区增长率与其他非制表地区相似或更高,则提供危机推动外迁的证据。若其他地区更高,则为溢出效应的证据。
表2的(3)中对两个样本进行了估计,并在图7中得出结果。两类城市相对增长率直至1970年都几乎没有区别,且增长模式相似。1970年后,相邻市镇的平均增长率略高于其他地区,而制表城市的相对增长率则急剧下降。进一步证明制表业由于危机造成人口损失,也突出了经济冲击明显的局部影响。
04
影响因素分析
石英危机对制表市镇造成的影响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不同。贸易自由或多部门进口增长导致竞争所带来的正负影响可以相互抵消,区域经济多元化让工人可以选择其他增长繁荣的行业,而无需外迁。另有两个影响移民弹性的潜在因素:制表业劳动力构成和替代性就业机会的可用性。
4.1不同群体的流动性
加入对工业指标产生影响的年份固定效应,以研究不同人群对危机产生的反应情况和及制表业就业率如何影响该趋势。对3.1中公式重新估计:
由于70年代瑞士法郎升值,存在外生性潜在因素:出口行业普遍下降导致人口外迁。加入
描述一个州60年在非钟表工业的就业人口比例。
表3分析结果,并以图形在图8显示了
的交互系数。
(1)的回归结果显示,1960-1970间总体人口增或者哪个无差异;70-80制表州的增长大幅下降,持续至90年后增长差异缩减为零。大范围区域的估计影响更弱,因此州内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危机。
(2)显示,70年后制表业地区的就业人口大幅下降,而(3)则显示该下降由制造业尤其是制表业的急剧下降引起。
作者还认为不同类型的工人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并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表4和图9可知:
①按性别和年龄划分,危机对年轻群体的影响更高,这一群体流动性更强。对不同性别的影响几乎无差异。
②危机对公民身份和不同国籍在最初影响相似。但外国出生的工人相对下降持续的时间比本地和公民人口长10年。
③受过中等及以上技术教育的人增长率下降——流动性更强。
④语言为德语的人增长率下降极快,流动性更强。
⑤房主的搬迁成本高于非房主,因此流动性也小。制表业工人中80%以上为非房主,非房主人口大幅减少,而房主的人口几乎无变化。证明,低房主率可能会增加工人的流动性。
⑤过去五年内是否搬迁。可以看出州内/跨州/跨国迁移的人口相对增长率大幅下降:可能为流动性强的人口离开制表州,或避免迁入。
年龄、教育、国际、公民身份和语言技能,房屋所有权和居住时常都可能造成很大一部分工人倾向于相对流动。因此,当他们失业时,更可能外迁。
4.2劳动力市场特点
首先,是与大城市距离遥远。大部分制表城市位于汝拉山弧,与大城市平均直线距离超过25公里。而其中大部分均位于非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区域,即当地工作机会有限,工人难以改变工作。他们需要通过外迁继续谋生。
其次,与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相比,制表区的劳动力市场以城市为中心,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工人们可选择的替代性工作少。
最后,表5体现了通过瑞士人口5%样本估计的劳动力市场集中度,结果表明制表区对制造业有很高的依赖。在主要制表州,HHI指数大幅上升,表明集中度很高,部分基于制表业在制造业中占比高,而非本身的价值。
与美国相比,瑞士制造业占市场份额极高,集中度基本为美国平均水平两倍以上,在制表区则高出五倍。
05
结论
研究石英危机可以看出,巨大贸易冲击对地理上集中且在本地十分重要的出口行业中,造成人口流失上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尽管瑞士总人口数在上升,但钟表区的人口至今少于1970年,足以影响瑞士各地区的人口平衡。
通过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作者得出以下几个因素来解释石英危机对瑞士制表区带来的特殊影响:
第一,区域经济单一和缺乏多产业的贸易自由,即对特定行业的负面冲击,导致就业损失无法被其他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就业增加抵消。因此,该冲击降低了瑞士钟表业的出口竞争力。
第二,制表业相关劳动力市场高度集中,且远离主要城市,部门再分配和再就业机会少。这一因素加剧了第一个因素的作用。
第三,工人本身由于各种原因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4.1中进行过分析)。
该结论利于人们重新思考贸易政策的影响和新工业经济体出现带来的贸易模式变化,也便于从——区域行业,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贸易损失与扩张造成的移民反映,区域专业化程度,迁移成本等多方面深入研究贸易竞争对区域带来的影响。
Abstract
Foreign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can both present threats to domestic industries, potentially resulting in out-migration from cities and regions where these industries are spatially agglomerated. In this paper, I study the migration effects of one such trade shock: The quartz crisis, which devastated the globally dominant Swiss watch industry in the 1970s. Using a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strategy, I show that this trade shock led to a rapid loss of population in affected areas, and a long-run change in growth patterns. This contrasts with many other studies of large trade shocks, which fifind little migration response. I highlight three key factors that distinguish this shock from others and may explain the divergence: (1) the crisis negatively impacted a key export industry while generating no offsetting gains, (2) the affected labor markets were highly non-diversifified, and (3) the affected workers were highly mobile.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