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宁教授专访:学术自信和研究判断力成就高质量发表

2023/2/6 11:39:34  阅读:20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荷兰心理统计联盟 ,作者荷兰心理统计联盟

嘉宾介绍

李宁,自2021年起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任教授(长聘)和Flextronics讲席教授。曾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商学院管理与创业系担任助理教授(2012-2017)、副教授(终身教职)(2017-2020)、教授(2020-2021)。李宁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组织协作与效能、组织网络分析、组织创新、人力分析、高绩效和明星员工分析、领导力、以及大数据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现担任Journal of Management 副主编和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执行主编,在国际管理一流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等发表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受到哈佛商业评论、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引用。李宁教授还为多家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管理解决方案,并于2020年获得美国工业心理学会(SIOP)职业早期生涯杰出科学贡献奖。

内容导读

本次访谈包括四个部分:

一、个人求学求职经历:如何规划博士项目、明确研究方向、及国内外求职差异对比。

二、“出道以来”全是顶刊发表的李宁教授如何规划自己的研究项目?纵横学术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话?

三、顶刊副主编和你聊聊投稿这件事;及清华经管博士招生的澄清辟谣!

四、如何顶住文章发表的压力?

访谈内容

求学经历

1.您当时本科毕业后基于哪些考虑决定出国读博?

答:我的读博路径可能和大部分同学不太一样。我本科毕业之后选择了先留校工作,了解职场情况的同时,也通过校内讲座对学术研究有了一定认知。我个人感觉自己本职工作是以常规事务为主,学术研究则需要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对比两者的差异,我发现我还是更喜欢去探索未知,因此决定攻读博士。

但我不是推荐大家一定工作几年再读博,重点是要有一个比较和思考的过程,不要因为参加了一些研究项目或其他原因,就“顺水推舟”选择读研读博,而是要从实习(或者至少思考)和研究项目这些替代性经验中,真正想清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

2. 是否可以分享一些在TAMUTexas A&M University)读博期间的的经历,以及对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规划有哪些建议?

答:博士低年级时还是会面临一些压力,像写论文、从工作者到博士生的身份转换、语言环境变化、课程文献阅读量巨大...但我没有那种精神上特别struggle的阶段。可能因为我的低预期和自信心吧。例如我读博第一年的目标是不要退学、能毕业就好。然后设定了一些小目标,比如每次上课参与一次的课堂讨论;同时我又觉得在博士期间发表顶刊是一件要去做的顺理成章之事,不会纠结自己能不能完成。比较幸运的是我博士第一年就有一篇JAP成功发表了,也会在课堂上跟其他老师同学讨论相关的话题,因此获得了一些正向反馈,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根据我对一些学生的观察,有时候大家会陷入“高预期、低自信”的误区:对自己的预期很高,但对自己的研究又缺乏自信心,觉得发表顶刊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因此,我觉得读博期间放低心理预期,然后给自己设定一些具体的small win,坚定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十分重要。

3. 您会建议博士研究生直接锚定顶刊,还是可以降低标准先发表一篇较为一般的文章?

答:我不太建议博士生一开始就想着做一篇简单的文章,然后投一本比较一般的期刊。其实一篇顶刊和一篇一般文章的发表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所遭受的拒稿率可能是差不多的,如果从一般期刊开始投起,结果被拒稿了,对自信心的打击可能更大。我认为博士生对研究项目和研究问题的好坏形成一个较为准确的早期判断十分重要,这决定了你要不要投入后续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决定了研究的高度以及下限,不过准确判断一个研究问题的潜力对于博士生甚至一些老师都是很有挑战的。我比较建议大家平衡好学习与研究项目的关系,在掌握一定研究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展研究项目,然后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向有经验的领域大牛寻求反馈和把关,确保准备做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投入的项目。

4. 您在U-Iowa和清华都有任教的经验,您觉得国内外博士教育有哪些方面的明显差异?个人可以如何弥补这些差异?

答:我比较了解清华和北大的博士项目,它们的培养体系和国际已经十分接轨。好的博士项目是一位老师与学生密切合作的培养过程,还需要有研究十分活跃的老师参与,并且都跟博士生保持着密切合作。在博士生本身素质不错以及多方合作的前提下,是能够发表几篇顶刊的。

目前来看,部分国内博士生项目里,研究活跃的老师可能不是很多,这使得国内的学生可能自顾自地在做研究,但对研究方向的前景缺乏判断力、最后的产出不尽人意。而国外项目的博士生一开始提出的想法可能跟国内学生的差不多,但在不断打磨之后反而能够发表顶刊。因此,博士生们可以多跟系里能给自己提供反馈的老师交流,向高年级博士生、校友寻求意见。同时要不断扩大圈子,不局限于本校或者国内的老师,尝试向学界内的其他老师寻求请教合作。我的第一篇JAP文章,就是我直接联系了领域内特别厉害的老师一起合作的。如果有出国交流访问的机会,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研究想法或数据在访问期间打磨和发表出来。

5.您个人觉得申请海外教职和国内教职有哪些不同?对未来需要申请教职的博士或博士后有没有求职方面的建议?

答:不管是北美、欧洲与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还是国内,找教职最直接的硬通货就是论文发表。北美可能还会考虑教学能力的差异,同时北美的博士生项目都包含教学这一部分,而国内的博士生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另外,北美的教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job talk环节,在发表差不多的情况下,job talk是一个带有压力性测试的高强度对话过程,需要聊一聊你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深度思考,也决定着能否拿到最终的offer。如果国内博士生教学经验不是很充分,也有机会通过job talk的优异表现脱颖而出。

整体上,我觉得找学术教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自己的研究和市场竞争力有自信,其实我们的学生素质非常好,但在找教职时不太自信申请好的学校,觉得自己的前辈没有成功的案例,自己也不一定行。但国外学生即使背景不一定很好,也敢在自己的简历上展现自己,比如工作论文的目标期刊写着AMJ等顶刊。

6.研究方向的规划是研究者们需要持续思考的话题,既希望做的“专”从而保证深度和效率;又希望做的“广”,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寻求跨领域、跨学科的突破。您自己是如何选择和规划研究方向的呢?

答:学者在不同职业阶段的研究侧重点是不太一样的。

在早期需要有一个相对“专”的领域和方向,才能对文献有比较好的把握,但也不能钻到一个过于狭窄的领域。比如我自己对team这个领域比较感兴趣,这个领域下其实有很多内容可以研究。如果关注的领域太小,看到有学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并发表了一些论文,就一头扎进这个概念里,会有一些风险,因为这个主题可能只够承载几篇好论文,到你的时候就很难再有好的发表了。所以选题时我们要关注那些有生命力的主题,至于哪些主题是有生命力的,哪些是昙花一现的,就又回到刚刚谈到的判断力上了,需要多咨询资深的老师,在深入了解某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又不只局限于这一领域,广泛阅读,把不同领域的想法进行结合,充实自己正在思考的研究方向,让研究广度服务于研究深度。

学术研究与成果发表

1. 您早期的研究方向是怎样形成的呢?Citizenship, Proactivity, Creativity, Team Altruism等似乎是您的重要研究方向,您利用组织网络分析方法从“个体研究视角”向“群体动力视角”的研究转换又是基于何种考虑?

答:我一开始比较关注员工的角色外行为,由于导师的原因也同时关注team相关的研究,这也说明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其实是需要与导师一脉相承的,否则导师很难给予足够的支持。当时跨层研究方法也开始兴起,我便开始思考如何从团队视角研究员工的角色外行为。我采用的组织网络分析方法当时在其他领域其实已经比较成熟,应用这种方法也不是出于时髦,而是在深入研究team时发现现有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存在明显的局限,需要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辅助解决。因此,是否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需要从研究本身的逻辑出发,研究问题永远是比研究方法更重要的。

2. 您的相关研究不仅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实践论文,这是学术与应用有效结合的范例。但目前管理学学术研究与应用需求的“对接”仍然是一大挑战,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

答:现在的文章发表趋势确实越来越强调和实践对话,但我们的研究可能离直接应用于企业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更多是一种启发式的结论。但起码我们所关注的研究话题与企业所关注的应该是一致的。像AMJ等期刊也越来越关注你做的研究能不能转化为哈佛商业评论这类企业人士能够看得懂的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否用职场人士可以理解的语言讲给已经身处职场的同学听,并能成功激发他们的兴趣,可能是一个判断研究价值的参考标准。

3. 对于在校的研究生而言可能没有办法切身参与到企业实践当中,又该如何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不是企业所关注的呢?

答:我觉得我们组织行为研究者所面临的障碍是相对较小的,因为像会计金融等领域的研究者如果没有接触过企业实务,很难理解企业实际的运行。而我们即便没有亲身参与过企业工作,也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组织管理相关的研究话题。

比如前段时间就有一个企业查员工音乐软件耗费了多少流量的新闻,而前几年AMR论文里就提出过工作场所中的音乐会如何对员工产生影响的理论。因此,不见得我们真的需要在企业中工作过才能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现象提取和转化为研究问题。

4. 我们在跟进管理变迁的时候,如何避免“新瓶装旧酒”、“拿着锤子眼里都是钉子”,而能够真正启发实践或理论的发展,您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些看法或建议?

答:这个问题比较考验学者的功力。没有经过博士训练的人,也可以看到很多现象、很多新的问题,但无法把这些观察转变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视角去剖析这些现象。当观察一个现象时,要能想到这个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什么理论或文献基础,把现象放到合适的研究场景中,这是一个必要且关键的能力。而目前博士生的一个局限可能在于过于关注学术训练,更多接触文献,但在把学术训练和实践这二者结合上表现出不足。

比如,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员工的很多行为都会被数字化,记录下很多以往研究手段(如,横截面的问卷)没有记录到员工行为特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大大拓宽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特别是之前难以研究的与时间相关的问题。有了新的数据来源,我们也可以用文本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在数据中捕捉想要研究的构念,分析得到一些结论又可以给企业提供指导或参考。比如,企业管理者会关心会议的规模、时长、内容等应当如何设置,什么样会议模式能让会议更有效。这其实是学术界和业界都不清楚的问题,学者们就可以根据记录下来的会议特征和内容进行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深入探索。

5. 请问您是如何做到长期保证研究的高质量,不断发表JAPAMJ等高水平期刊的?

答:我周围有很多研究做得非常好的学者,我们大家也有相互交流过这个问题。我大概总结一下,研究的产出=命中率×完成数。

例如投稿十篇文章,你能在高质量的期刊上发表几篇,就是命中率。命中率很低的话,就相当于做了很多工作,但没能转化为好的成果。研究初期的判断对命中率有很大影响,伴随着一系列很纠结的问题:这个研究值不值得做?值不值得收数据?结果会不会好?值不值得再收第二个子研究的数据...这一整个过程就体现了学者对命中率的把控。

完成数就是投稿了多少篇文章。即使命中率很高,但一篇文章都没投出去也是不行的。例如同时做很多项目,却始终都在working in progress;或者同时主导太多项目导致精力不够;又或者是大部分项目都是参与,节奏由别人掌握,失去控制权。所以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项目要自己主导,哪些项目只是参与,如何确保完成和投稿。命中率和完成数这两个指标是动态平衡的。我见过有些很好的学者,更偏向于命中率,每一篇文章都很惊喜,命中率比较高;还有些学者可能命中率还可以,但投稿量很大,也能达到发表多篇顶刊的效果。

6.文章投稿后,面对不同的审稿意见,您是否会有不同的修改策略?

答:拿到了R&R一定要继续修改,因为拿到R&R代表这篇稿件已经筛掉另外一大半的稿件了,即使high risk R&R也不见得成功率低。我见过好多拿到extremely high risk R&R,最后被接收了的文章,反而有些easy R&R最后没有被接收。可能因为拿到high risk R&R时,作者不会停留在文字上的推敲,还会考虑补数据或调整研究模型,这很大程度上会把研究提升一个档次。而reviewer是基于原始稿件给出high risk R&R,当稿件质量有显著提高时,他们更倾向于在之后给出比较好的评价。反而是reviewer最开始还觉得不错的稿件,可能因为修改后的对质量提升的增量不够,最后被拒稿。

学术与教学活动经验分享

1.您担任多个领域内顶级期刊的副主编(JOM)和编委(JAP, PP, JOB),您对中国学者在投稿过程中有何建议可以分享?

答:从总体上看,高质量的研究没有那么多。根据我做JOM副主编的经验来讲,在审稿第一轮看到做得特别好,质量特别高的文章是比较少的,大量稿件的水平都很一般。所以稍微做得好一点,拿到R&R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但如何定义“稍微好一点”就见仁见智了。一般来讲,研究的topic、研究的设计等都没有问题的话,拿到R&R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topic不错,但在设计和数据上都有明显的limitation。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会给机会让作者修改或再补一些数据。

二是topic不好,研究没太大意思,但设计和数据都很严谨,这是令reviewer比较纠结的情况。一些reviewer可能觉得中规中矩就给R&R了,另一些情况下可能就不能拿到R&R

三是写作规范的问题。例如中英文的word中,“A4”和“letter”是有差别的,期刊需要用“letter”;还有章节标题、图表格式都应当符合APA的标准。规范的写作能给reviewer留下你是一位受过良好训练的学者的印象,这也会影响R&R的决定。即使研究想法很好、很新奇,但reviewer感觉整个研究反映出来作者好像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会担心如果给出R&R,作者不能完成修改。当然,最核心的还是研究本身的质量高不高。很多学者觉得可以先拿到R&R再补收数据,实则拿R&R才是最难的一关,所以要在第一轮就把所有最好的内容都展示出来。

2.您在清华还担任了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的主任,作为国内以及国际顶尖的商学院,请问清华经管学院以及您个人的博士招生要求以及培养模式是怎样的?

答:首先澄清一下,清华经管的博士项目是以统一委员会来招生,不存在某个老师招生,整个招生流程是非常规范的。很多学生来问我有没有名额,我没有名额,学院的每位老师都没有名额,只能说系里每年有多少个指标。因此招生标准也是统一的,和国外不错的博士项目差不多。对候选人的要求,一是学术导向,申请者的学术动机应当较强;二是我们想培养能做出非常高质量研究的人才,申请者的好奇心、创造力、基本学术素养都应当较强。

在培养模式上,在博资考之前,学生没有固定的导师。学生不限于只跟一位老师合作,可以和学院多位老师、同学合作。清华也给学生提供半年或一年的海外交流项目,最终希望学生能够学术就业,甚至海外就业,培养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学生。

3.您在做高质量的研究同时也在授课、行政、特邀演讲等多方面“遍地开花”,您如何平衡教学行政与研究、以及学术与个人生活呢?

一个核心,我的核心就是研究,抓住这个核心之后,其他的事情都向这个核心靠近。无论是企业演讲、学术类演讲还是授课,都会基于研究所延伸出来的思考。在交流演讲授课中也能得到其他学者或学生的反馈,搭建未来与企业研究合作的桥梁,有时候机缘巧合就能获得和企业合作的机会。

具体建议的话,第一是用好这份工作的灵活性,把时间节奏安排好。第二是效率,如果做的研究多数都能发表,保持这样的效率,工作是很轻松的。第三是选择和判断力,在研究早期对项目质量有了比较准确的判断,后面也更很轻松。

4.您在2020年获得了SIOP颁发的杰出早期职业贡献科学奖(The 2020 Distinguished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s Science Award),您觉得自己能在职业生涯早期完成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答:第一,博士项目很关键。工作之后有教学、服务等各种事务,而博士项目期间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做研究、不会被太多其他事情打扰的时间,所以博士期间要安排好时间和项目,这是学者后续发展的“子弹库”,很多学生入职前三年发表的文章都还是在博士期间积累的。

第二,后续的研究不能断档,要有在产生idea阶段的、有在收数据阶段的、有在R&R阶段的项目…我同期一般会有十几个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项目。

推荐和建议

1.近年来,“唯文章论”似乎是学术圈的一座围城,您觉得如何有效应对文章发表的压力?

答:我觉得过分追求文章的数量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目前的环境对于高质量文章的奖励还是很显著的。发表很高质量的文章,一篇足矣。破解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学者要做高质量的文章,静心规划并管理好自己的研究。

另外合作网络很重要,要找好给你文章质量把关的人。比如有好几位老师都觉得某个研究差不多是JOB的水平,即使没有被JOB接收,可能再投稍微差一点的期刊就被接收了。

2. 您是否可以给大家推荐几个“好习惯”或者学术资源?

答:第一是交流,研究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有时候自己想半天可能不如和别人交流一。和一位很不错的导师或者一位很有经验的人交流30分钟,可能会省自己几个月的工作。

第二是建立学术合作网络,学术研究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定位清楚每个人的贡献是什么,使得网络形成合力。我在博士期间的很多项目是由我主导,同时由我的导师进行把关,有时我还会再邀请一位年轻老师与我进行密集的讨论,共同推进研究。

第三是写作很重要,好的研究在写作上也都很出彩。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邀请在写作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者作为合作者,这也是一个可以相互学习的过程。

访谈小组

张钦云,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

郑银波,暨南大学

代新宇,中国科学院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

李培凯,根特大学

访谈时间

20221219

转自:“三农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