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深入落实美丽中国建设对于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态素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过程,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学载体方面出发,探讨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入更多的青春力量。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美丽中国建设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政基础课程之一,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能够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觉悟和行为自觉,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因此,积极探索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深化青年学生对该课程的深入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入更多的青春力量。
一
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内涵
美丽中国建设的提出针对于新时代中国面临的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基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集中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提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具体表现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理念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综合治理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制度保障方面,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四方面内容从世界观的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从价值观的层面解释了绿色发展、生态民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从方法论的层面强调了要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发展理念与制度建设、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等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充分突出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彰显了党中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力度和成效,开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二
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思想道德
与法治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美丽中国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和践行。美丽中国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科学的角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清讲透,与时俱进,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要用理论引领教学,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和表述的严谨性。
(一)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大学生是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筑梦人,更是圆梦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每一种行为都能体现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课程的集中讲授、思想引领,能够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领域、新成果,理解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和人类面对的生态危机。在环境面前,世界人民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门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坚决摒弃向自然索取、向自然宣战的心理,强调对自然的保护和热爱。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大学生改变传统消费方式,采用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是提升学生生态素养的有效方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美丽中国建设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其中,“人美”就是要求人们树立生态消费观,从盲目消费和异化消费中解放出来。只有把对幸福的确立建立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和探索性的劳动过程中和对人性的不断完善历练、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提升过程中,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摒弃对物质生活的依赖。青年学子要自觉树立生态消费观,这也是生态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美丽中国建设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将其融入教材内容,可以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习充满热情,提升生态素养和人格修养。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内容,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打好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布局,同时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是迫在眉睫又大势所趋的一项新任务。生态文明教育包含生态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博大精深。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教学内容占比不够、没有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容易被社会实践活动替代等问题。广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不强,忧患意识不足,对国内外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认识不够,这都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让他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
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思想道德
与法治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
在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加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是培育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构建大学生生态人格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学载体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与完善,特别是扩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等理念的核心内容。这对于进一步理解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是扩充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最大化地释放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融入生态文明理论,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融入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阐述,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态危机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树立生态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在社会主义道德观部分,应该补充生态道德观的内容,为学生厘清新发展理念脉络,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明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明白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自觉树立生态道德观。在法治内容部分,增加国家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制度约束和相关立法,从而使学生明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理解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人类会遭到自然的报复,同时国家有明确的生态立法,对于破坏生态的行为绝不宽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积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内容,形成内容健全、目标导向清晰的教学方案。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不但适度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内容,而且更加注重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教学实践:增设实践教育环节,多渠道开展思政教学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种方式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可借助影像资料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视频向学生传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美丽中国建设的各种宣传片生动形象地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给学生带来直观的体验。同时,可强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作学习环节,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团队,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制作相关微视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艰巨性,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自觉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可运用新媒体向学生分享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故事,引发学生对身边生态环境保护故事的独特思考,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
(三)教学要求:避免照本宣科,转化话语表达
在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授课之前严格制定教学方案,避免照本宣科和生搬硬套,注意因材施教和有效衔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译,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科话语传递给学生,用故事话语来阐释、解释、宣传学科话语的科学性,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话语精准匹配教材内容,深入透彻地讲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生态治理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着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认同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准确或是对有关生态政策、制度理解得不透彻等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灵活调整授课的内容与进度、调整授课的方式与方法,以此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感悟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载体:创设多样化教学手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授课过程中引入讨论式课堂教学,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等等,让学生热情饱满地、广泛地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在上课的过程中充满激情。为了更好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材内容,需要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进行主题性、模块化的处理,以增强学生对于各类知识点的认知与掌握。原有知识体系与新增知识点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交融,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最终整合、消化,进一步细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入有关美丽中国建设的相关微视频,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美丽中国建设对公众的生态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广大青年学生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具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通过对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提高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这也必将会促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来源】《时代报告》2022/11 总第464期。
【作者简介】李宁,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