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课题组关于再生稻两季边际效应的比较研究
2023/1/31 16:47:44 阅读:128 发布者:
再生稻是指头季收获后,采用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成穗而再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模式,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药、省秧田和米质优等优点。边际效应是作物生产中的普遍现象,指边行植株由于具有更多的光照和养分,相比内行植株往往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边际效应的挖掘与利用,对于构建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水稻边际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规稻作模式,而对再生稻边际效应的报道尚少。再生稻两季的边际效应有何差异,头季边际效应是否会影响再生季边际效应的发挥尚不清楚。
近期,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彭少兵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Border effects of the main and ratoon crops in the rice ratooning system”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2023年1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比较了再生稻头季与再生季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边际效应的差异,同时量化了头季边际效应对再生季边际效应的贡献,并进一步揭示了头季促进再生季边际效应发挥的农学机理,为再生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于2018-2019年在湖北省蕲春县开展为期两年的大田试验,于头季与再生季分别测定边行和中间行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再生稻在头季和再生季均存在明显的边际效应,且头季边际效应大于再生季。头季边际效应高达98.3%,得益于较多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而再生季边际效应为60.9%,其中约一半由头季的边际效应所贡献。进一步分析发现,头季促进再生季边际效应发挥的原因在于头季收获时较高的稻桩干重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了再生季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因此,增加头季稻桩的干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累积是提高再生季产量的有效措施。
华中农业大学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与生理生态研究团队彭少兵教授为该文章的通信作者,已毕业博士研究生郑常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CARS-01-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32061143038)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4AA10A605)的资助。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2.08.048
Cite the article:
ZHENG Chang, WANG Yue-chao, XU Wen-ba, YANG De-sheng, YANG Guo-dong, YANG Chen, HUANG Jian-liang, PENG Shao-bing. 2023. Border effects of the main and ratoon crops in the rice ratooning system.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2(1): 80-91.
研究团队简介
彭少兵教授(第一排右一)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与生理生态研究团队
华中农业大学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与生理生态研究团队由彭少兵教授领衔,主要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聚焦水稻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彭少兵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公益性(农业)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 余项;现任Crop and Environment杂志主编,发表SCI论文254篇,SCI论文的H-指数为62,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近十年来,彭少兵教授团队围绕再生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集成了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并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该成果于2018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水稻研究所的Henry博士2020年4月在《Rice Today》杂志发表文章全面介绍了该团队在再生稻研究方面的全球引领工作。
本文转载自农业科学微平台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