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人们才刚刚熬过这波新冠感染潮,奥密克戎最新变异株XBB.1.5的出现又再次让人们感到瑟瑟发抖。
据了解,奥密克戎XBB毒株由新冠病毒BA.2分支突变进化而来,是BA.2.10.1和BA.2.75这两个亚系的重组变体。自2022年8月在印度被首次发现以来,XBB已传播至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波疫情“海啸”。
传闻XBB.1.5专攻人体胃肠道和心脑血管,进入我国大陆地区后,这一谣言甚至引发了一波囤药潮。
WHO新冠技术专家表示,新变异株XBB.1.5是迄今为止传播力最强的新冠毒株,复制力很强,传播速度飞快,极具生长优势,仅两周时间就使美国感染人数翻了一倍。
作为XBB的子分支,XBB.1.5的传播性显然要更强,但是,该毒株的致病力是否真如网上流传的那般史无前例还未可知。并且,令大家尤为关心的是,XBB.1.5到底会不会像传闻所说的那样极易诱发二次感染,甚至会在2023年再次掀起一波感染高峰呢?
近期,一项发表在bioRxiv期刊上的研究或许能够为我们揭开关于XBB.1.5毒株的所有谜团。
这篇文章名为“Enhanced transmissibility of XBB.1.5 is contributed by both strong ACE2 binding and antibody evasion”,中文译作“XBB.1.5的传播性增强是由强ACE2结合和抗体逃避造成的”。研究人员来自北京大学。
为了评估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研究团队使用接受过3剂科兴疫苗、但仍遭到BA.1、BA.5或BF.7变异株的突破性感染(BTI)的康复者血浆,计算其对XBB.1.5的中和滴度。
结果显示,与B.1变异株相比,康复者血浆针对XBB.1和XBB.1.5的50%中和滴度(NT50)大幅下降,能更好地躲过人体内免疫细胞的勘查。
随后,研究团队进一步在XBB.1.5的刺突蛋白(S蛋白)上监测到异于XBB.1的Ser486Pro突变,并对突变进行深度扫描。
扫描结果表明,XBB.1.5比XBB.1更具生长优势的原因可能是,Ser486Pro突变使XBB.1.5亚型获得了更强的ACE2结合亲和力,而ACE2蛋白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受体,因此新毒株的感染力才会更强。
目前,XBB.1.5的传播系数(Rt)超过了1.6,在美国处于快速增长期,感染比例迅速上升。但是,从新增感染数量来看,XBB亚型引起的高峰并未超过此前毒株。同样的,从严重程度(住院和死亡)来看,XBB亚型均未引发显著的增加。从二次感染方面来看,XBB二次感染的死亡率和重症率分别为4/10万和232/10万,低于首次感染的35/10万和282/10万,毒性并不比之前的毒株强。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XBB.1.5的确在美国引发了住院潮,且远超此前的BQ.1和更早期的BA.5,住院率甚至接近第一波奥密克戎BA.1流行时的一半左右。
从印度和新加坡的数据来看,新毒株XBB.1.5没有引起非常严重的疾病,主要感染症状仍是呼吸道感染。因此,近期美国住院率有所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并非毒性增强,而是因为新毒株具有超高的免疫逃逸能力。此外,最新的二价mRNA疫苗对XBB.1.5有着弱保护作用,而美国人群中接种比例非常低,这也是一大因素。
总结来说,XBB.1.5确实表现出极强的传播力,但没有迹象表明XBB.1.5比之前流行的毒株更致命,也并不会诱发所谓的严重的胃肠道疾病。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有些人在“阳”后出现了腹泻症状,但这未必就是XBB的锅,因为那时新毒株还没有在国内大规模传播。此外,目前也没有证据能表明,XBB.1.5比其他毒株更易造成严重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从已经流行过XBB变异株的国家感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病人出现的症状和当前的BF.7和BA.5.2都是类似的,主要包括头痛、喉咙痛、鼻塞、发烧、疲劳、咳嗽、全身疼痛等。
那么,XBB.1.5毒株到底有没有可能会造成“二次感染”呢?
关于这一问题,传染病学专家徐建青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这一轮感染症状比较严重,经历过这一轮感染的人群,免疫力普遍不会低,同时也建立了系统和黏膜的免疫应答、具备了T细胞免疫和不错的中和抗体水平。经过这一轮感染的洗礼,我国未来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应与现在的新加坡相似。”
此外,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只要之前接种过疫苗,短时间内(3-6个月)再次感染的风险都会比较小,且感染后的症状通常都会比第一次要更轻微。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瞬间松了一口气?原来XBB.1.5毒株真没有传闻中那么可怕。
不过,对于老年人和病人来说,预防感染仍然是非常必要的。XBB.1.5不会是最后一个奥密克戎变异株,其致病力在更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们的免疫系统。在人群建立普遍的免疫力之后,新的变异株在致病能力上会大致呈现稳态,会有起伏,但就如季节性流感一样,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面对新毒株的出现,我们不必过于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好防护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转自:“科研城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