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慰︱历史学视域下期刊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2023/1/29 10:09:46 阅读:117 发布者:
邹国慰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
副研究员、执行编辑
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2年10月23日)上的发言
学术刊物历史学栏目的文章的特点是集政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为一体。我们要把学术刊物办好,就要根据其性质和特点来研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史学文章应该是学术与政治
双重逻辑的合理表现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之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正展现出其现实生命力;史学史研究不断发展;历史教育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成为主旋律。
学术刊物是政治性刊物。然而,历史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术刊物的历史学栏目研究的是历史问题,和一般的理论刊物和政治时事刊物不同,它对当前的社会政治活动并不起直接的指导作用。史学文章是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相统一的产物。
因此,历史学文章必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有十分宝贵的经验和非常深刻的教训,党的二十大又再次加以重申。毛泽东曾把没有科学的态度说成没有党性,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研究历史就要论成败。问题不在于多讲成绩或少讲失败,问题在于不论是讲成功还是议失败,都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秩序与和谐:
法律制度与行为正义
党的二十大特别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历史学近年来的发展来说,中国古代史研究呈现出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局面。无论是断代史还是通史、专门史,其突出特点是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宽,学科体系构建逐步完善,研究成果丰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的历史坐标。
三 、走向交往正义的人类命运
共同体:世界史学研究
当前,全球史研究业已成为备受瞩目的重点和热点,而与国际史学研究者形成对话交流,也成为了我国世界史研究的一大诉求。目前,我国的史学研究中,国别史研究稳中有进,世界史研究面向铺开。以往关注较少、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历史,近些年也陆续有研究成果产出,如非洲史 、澳洲史、西亚史、太平洋岛国史研究。史学研究专题化、综合化趋势显著。经济社会史作为“新史学”的重要分支,天然具有专题研究属性,且具有朝向纵深推进的学术研究优势。医疗社会史、海洋史、环境史和性别史等专题研究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文本等多元史料被运用释读,传统史学更新再拓展。研究阐明了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国际关系史映照出当下的风云变幻。
转自:“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