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西北大学4支团队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2023/1/29 8:32:24  阅读:255 发布者: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是以科技领军人才或高层次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的创新群体。

在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近日公布的2023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结果中,我校信息学院贺晨教授带领的“智能无线通信与感知陕西省创新团队”、光子所陆宝乐副研究员带领的“超快光场调控与微纳制造创新团队”、生命学院关锋教授带领的“糖组学与糖生物学创新团队”、化材学院李剑利教授带领的“生物医药功能分子材料创新团队”分别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截至目前,我校已建设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8个,是我校各类创新团队的中坚力量,已成为凝聚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一、智能无线通信与感知陕西省创新团队

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人员组成,以贺晨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依托新型网络智能信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要在复杂环境下无人机智能通信与定位、海量物联网设备通信与接入、智能车联网与自动驾驶等智能无线通信与感知前沿领域进行攻关。

学术带头人:贺晨 教授

贺晨,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高层次引才计划入选者、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兼任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编委、副主编,中国通信客座编辑。

团队围绕智能无线通信与感知中的关键共性问题及创新性应用,聚焦其中的高效、高性能算法与系统,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提出了基于真实地形数据和模型运算的电磁图构建方法,使得快速构建复杂地形和城市环境下的动态电磁地图成为了可能。以此为基础原创性地提出了复杂地形下多无人机动态目标定位搜索以及路径规划的一系列高效、高性能算法;

提出了无源通信空时编码设计理论,基于此发现的一系列空时编码使得无源通信的误码率性能和传输容量都得到较为显著提升,为高速无源通信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以及技术支撑;

提出并证明了非扩频正交接入的存在性和一般性,使得快速扫描海量低成本物联网设备成为了可能,为海量低成本物联网设备的快速接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 in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Quantum Engineering,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等期刊以及重要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2021ChinaCom最佳论文奖、2021IEEE/ICC ICCC最佳论文奖、2021年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

团队发展得到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新型网络智能信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同支持。团队核心成员在计算机网络、边缘计算、通信系统、信号处理、人工智等领域具有各自特点,形成了一支分工明确高效、具有互补性的研究团队。

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新企业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通过邀请高水平专家包括院士、国家级人才入选者等来学院进行学术报告,开阔青年教师和学生眼界,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前沿跟踪能力。

建设目标

研究物联网技术中的通信、海量接入以及智能感知等核心问题,形成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构建基于真实地形感知与模型计算的电磁地图,研究复杂地形和城市环境中的无人机通信和定位问题,形成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构建多传感器快速融合的弱耦合算法框架,研究自动驾驶中多传感器障碍物检测以及同时定位与制图,形成系列算法,研发相关系统。最终实现成果转化,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智能无线通信与感知在相关应用领域的发展。

二、超快光场调控与微纳制造创新团队

由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组成,以陆宝乐副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团队长期致力于高重频、窄脉宽超快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围绕新型时空结构光场飞秒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及其对微纳结构体系调控的新物理现象和新效应等方面进行攻关。

学术带头人:陆宝乐 副研究员

陆宝乐,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超快光纤激光器,单频光纤激光器、光场调控、非线性光学器件和激光微纳加工制造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入选“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支持计划”。

团队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性成果:

首次构建了非线性偏振旋转和饱和动态滤波效应相结合的全光纤掺铒锁模激光器,揭示了在窄带滤波状态下,混合锁模在缩短脉冲持续时间和时间带宽积方面的优势,解决了饱和动态诱导光栅(SDIG)难以实现稳定锁模序列的问题;

突破了新型时空结构光场飞秒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并研究其对微纳结构体系调控的新物理现象和新效应。

5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hotonics Research,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Optics & Laser Technology, Chinese Optics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

团队主要依托省部共建西部能源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开展工作,在超快激光器、光场调控、微纳制造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创新研究团队。现有国家级人才获得者1人,省部级人才获得者2人。

近五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9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建设目标

开发具有新型光场全光纤飞秒激光器,并研究其对微纳结构体系调控的新物理现象和新效应;掌握新型时空结构光场飞秒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及其对微纳结构体系调控的研究。以超快光场调控与微纳制造为技术支撑,形成一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科研团队,为陕西乃至全国在超快激光和微纳制造领域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糖组学与糖生物学创新团队

由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人员组成,以关锋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团队主要在开发糖组和糖蛋白组分析新技术,挖掘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征性糖链和糖蛋白,阐明肿瘤细胞通过外泌体上的特征糖链/糖蛋白塑造肿瘤微环境并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等方面进行攻关。

学术带头人:关锋 教授

关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生物技术与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获得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团队致力于研究糖链修饰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及生物学功能,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建立了创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糖链的新方法;

发现乳腺癌中异常表达的平分型糖链的表达及功能;

解释了特征性糖链在外泌体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

近五年发表文章30余篇,授权专利6件,获张树政糖科学奖-优秀青年奖(2021年),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

团队主要依托陕西省生物技术与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现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省部级人才项目获得者3人。

近五年,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Methods, Nat Chem Biol, Nat Commun, Leukemia, J Extracell Vesicles, Chem Commun, J Pineal Res, Haematologica, Redox Biology, Anal Chem等期刊共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各类研发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

建设目标

建立新型的糖蛋白质组和糖组学技术,绘制肿瘤细胞特征性糖基化图谱;结合基因组、糖蛋白质组和糖组学技术,筛选肿瘤特征性糖链和糖蛋白, 阐明特征性糖基化修饰对肿瘤关键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影响。

四、生物医药功能分子材料创新团队

由我校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岳达德馨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以李剑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团队主要在生物医药分子诊断技术与试剂研发、生物医药活性中间体化学-酶促转化新技术研究、西部地域特色生物医药资源开发与高值利用等方面联合创新攻关。

学术带头人:李剑利 教授

李剑利,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获得者,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高级编委。

团队致力于生物医药功能分子材料的创新研制与应用转化的关键共性问题,聚焦分子结构设计与功能调控,多年来持续探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设计构建生物医药分子材料功能定向化组装理论模型,探索疾病标志物生理环境下的作用机制,基于分子影像实现疾病标志物的可视化检测;

研发生物医药功能新材料与性能评价新体系,拓展其在疾病诊疗、医药健康、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性能,助推基础研发、应用转化与创新产业交叉融合;

发展“化学-酶促”协同糖苷化关键技术,完成系列糖苷骨架物的绿色合成与衍生转化,融合杂环功能结构单元催化合成新方法,增强生物医药中间体制备效率,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益。

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Science, Green Chemistry,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Nano Research,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研究成果获2021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团队主要依托国家长柄扁桃工程技术中心和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团队发展得到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单位的协同支持,在生物医药功能分子材料构建及应用方面研究基础扎实,搭建了系统、高效、体系化的技术研发与功能创新平台。团队核心成员申烨华教授、谢秀英教授、刘萍教授、厍梦尧副教授、张天高级工程师、郭子晟博士等分别在生物化学、材料化学、合成化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与生物科学等领域具备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技术储备,创建生物医药分子材料综合利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模式。

建设目标

分子水平上探究生物医药功能分子材料构建新策略及调控新机制,建立理论计算导引构效模型,以光功能杂环结构为骨架实现应用新研发与工艺新突破;聚焦生命大健康,构建疾病标志物靶点生物传感诊断试剂,提升分子影像检测精准度,为疾病早筛、用药指导及手术导航提供技术方向新思路和诊疗体系新策略;打造以生物医药分子新材料构建与应用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成果转化,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特色生物医药资源高值转化新实践与综合利用新模式。

转自:“西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