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李文龙课题组研发系列药食两用作物整体质量表征和快速分析技术
2023/1/16 17:21:47 阅读:286 发布者:
来源: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
药食两用作物因其兼具食品和药品两种属性,与传统中药材或食品的质量控制模式又略有区别。李文龙副研究员课题组围绕药食两用作物的整体质量表征和快速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多个国际期刊上。
Part.1
菊花具有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是具有经济意义的“药食两用”植物。课题组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成功地实现九个不同地理来源的菊花的分类。并比较了LDA、KNN、MLP、RF模型的分类性能,所建立的LASSO-LDA模型可以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相关论文“Rapid origin identification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发表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23, 197: 112226. IF=6.751, Q1)。2021级硕士生郝楠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文龙副研究员和刘长青高工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中药创新中心为共同通讯单位。
Part.2
李文龙课题组针对菊花还开发了一种菊花中天然抗氧化剂的在线筛选方法。并建立了NIR光谱-抗氧化活性关系模型,以快速评估菊花的抗氧化能力。相关论文“On-line screening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and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prediction for the extracts from flowers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发表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2, 294: 115336. IF=5.195, Q1)。2022级博士生张智勇和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张亚中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文龙副研究员和陈军辉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为共同通讯单位。
Part.3
鲜竹沥是竹子在烧烤状态下浸出的液体,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但有关鲜竹沥的质量评价一直缺乏统一标准。本团队采用NIR光谱技术建立了鲜竹沥口服液(SBOL)的快速质量评估方法。分别采用PLS-DAD、DD-SIMCA和RF算法建立了SBOL定性模型;采用PLSR算法建立4种Q-markers(4-羟基苯甲醛、香草醛、丁香醛、乙酰丁香酮和甲基丁香酸)定量模型。相关论文“Rapid quality assessment of Succus Bambusae oral liquid based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发表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 (2022, 189: 115862. IF=6.449, Q1)。2019级硕士生冯绘敏和2022级博士生张智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文龙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和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通讯单位。
Part.4
辣椒掺伪问题和辣椒素的快速含量测定问题一直是辣椒质量控制的研究热点。本团队提出手持式近红外(NIR) 光谱仪与集成预处理方法相结合,建立辣椒中辣椒素的快速含量测定模型。此外,还研究了GWO-SVM算法应对辣椒粉掺假问题的潜力。与HCA、OPLS-DA和RF相比,GWO-SVM在检测掺假辣椒粉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性能。相关研究论文“Strategies for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capsaici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adulterated pepper powder using a hand-held near-infrared spectrometer”发表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3, 163: 112192. IF=7.425, Q1)。2021级博士生吴思俊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文龙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和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通讯单位。
目前,李文龙课题组正在持续、深入开展天麻、黄精、山药、余甘子等药食两用作物的质量评价工作。力求建立一套系统的药食两用作物质量评价体系,为其他药食两用品种的整体质量评估和地理标志产品鉴定提供参考。
转自:“如沐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