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本期推荐阅读,《大学》将与读者分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郭学涛、单晓玲、贾汉忠老师的文章《我国农林院校“双一流”中期评估结果分析及未来发展探讨》,文章立足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以直观数据呈现我国农林院校“双一流”建设的成果,并从中总结出潜在问题,以便各农林高校相互取长补短。若您也有“双一流”建设相关文章,欢迎您向我们投稿,投稿地址附于文末。
论点速览
❏鉴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双一流”建设,以及“三农”问题持续得到关注这一背景,我国农林类院校更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形势,深度剖析并利用自身优势,将农学类学科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一流学科。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农林类院校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改善现存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学校资源及改善生源环境,突出教学特色,研究农业高精尖技术,建设成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校。
❏我国高等农林类院校应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积极改善现存问题,通过着力培养拓展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打造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提升生源质量和改善生源环境等方式,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作者简介
郭学涛(1986—),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环境效应;
单晓玲(1988—),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实验员,研究方向为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及分析检测;
贾汉忠(1983—),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修复。
正文
摘要:“双一流”建设对我国农林类院校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其他综合高校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地域上看,东部、中部城市的高校排名较靠前,西部、东北高校发展较为迅速。“双一流”建设对于农林类院校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发展契机,农林类院校在行业特点、所处地域以及人们的传统观念上,较综合大学稍有劣势。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林类院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基本完成了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阶段目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农林类院校应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积极改善现存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学校资源及改善生源环境,突出教学特色,研究农业高精尖技术,建设成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校。
关键词:双一流;中期评估;农林院校
本文刊发于《大学》2022年第33期
为了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国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2015年11月,我国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并由此拉开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幕。
进行“双一流”建设,可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提升在国际经济浪潮中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农业大国,我国要想发展农业离不开专业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的农业人才。因此农业院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培养一批掌握专业科学技术的农业人才,肩负起农学类“双一流”建设的重任。
我国一共有9所高等农林类院校上榜“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A类1所,B类1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所,总占比6.57%,总体发展处于不利趋势。我国农林类院校建设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优势学科面临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挑战。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发展不够均衡,优势学科过于单一,面临综合性大学的竞争激烈。
2.资源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期,与其他产业(如信息业等)相比,整体上处于技术落后状态。
3.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等农林院校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领军人才方面相对缺乏,直接影响了农林院校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鉴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双一流”建设,以及“三农”问题持续得到关注这一背景,我国农林类院校更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形势,深度剖析并利用自身优势,将农学类学科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一流学科。
数据分析能够直接反映出我国农林类院校的建设成果,并发现一些潜在问题,以便各农林高校相互取长补短,找准今后应更加侧重的建设方向,使农林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更加卓有成效。
01
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的
农林院校建设前后排名
表1综合了四大权威机构“双一流”建设前后农林院校的排名,从学校排名情况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自“双一流”建设以来,我国各农林高校在排名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南京林业大学进步较为明显,说明“双一流”建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农林类高校的发展。
从地域来看,位于东部、中部城市的高校排名较靠前,位于西部、东北部高校发展较为迅速。“双一流”建设对于农林类院校来说是难得的发展契机,农林类院校较综合大学稍有劣势,但“双一流”建设这一平台将农林类高校的特色与优势再一次具体丰富地展示出来。
从榜单可以看出,农林类院校大多处于中间位置,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应当发扬学校优势,相互学习,争取使更多农林类院校进入全国前30乃至前10,为适应国家要求做出更深层次的突破。
02
第四轮学科评估各农林院校表现及
“双一流”中期评议结果
学科评估(China Discipline Ranking,CDR)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按照国务院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或博士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
学科评估的结果不仅能为参评单位了解自身学科现状,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也为学生选报专业、学科等提供参考信息;也让社会各界更加便利地了解有关学校和相关单位的学科建设状况。
表2为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双一流”建设中农林类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大学无论是入选学科个数排名还是 A 类学科的排名均位于这九所“双一流”建设农林院校之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虽然整体的学科数目较多,但大部分都位于B类学科,说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势学科较少,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南京林业大学虽然入选的总学科数偏少,但 A 类学科数目较多,说明南京林业大学发展不均衡,但很好地把握了“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方向。其他农林院校总体入选学科数目与 A 类学科数目总体趋势大致吻合,都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总体上,我国农林类院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进展顺利,基本达成了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阶段目标。
03
ESI学科建设情况及变化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2001年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基于汤森路透 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对各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进行评价的工具之一。
进入全球前1%、前1‰的学科情况是重要的评估指标。我国作为教育大国,教育部在学科评估中将ESI指标纳入学科评估体系。农林类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体现出了良好的发展状态,在ESI学科指标建设中有一定进步。
从表3来看,总体上九所农林类高校均有学科进入前 1%,并且自 2016 年“双一流”建设以来,大部分高校进入前1%的学科数目有所增加。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均增加了4个前1%学科。其次,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均增加了3个前1%学科,中国农业大学增加了2个前1%学科。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双一流”建设前,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存在进入前1‰的学科,“双一流”建设至今,华中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别增加了2个和1个前1‰学科(见表4)。总体上体现了“双一流”建设提高了我国农林类高校部分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从2016年“双一流”建设前到中期建设评估,农林类院校在世界排名上都有一定程度地提高,建设前我国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进入世界前1000名,建设至今,我国又增加了华中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跻身世界前 1000 名。北京林业大学进步最快,前进了 476 名,其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步了347名。总体说明,农林类院校在全球范围内科 研影响力提升,“双一流”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04
ESI 学科评估结果
从学科建设情况来看,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在ESI学科建设中整体发挥较为突出,各高校多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甚至前1‰。其中在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等学科方面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较为深厚,形成了有序、完整的教学体系。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各农林院校坚守以“农”为根基,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在坚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双一流”建设初期与中期的发展成果,可以发现,在药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方面,各个高校学科建设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农林类院校站在现实与时代的基点上,将目光转向分子生物水平,力争在分子领域取得深层次的突破。但农林院校在工科学科以及综合交叉学科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农林类院校应通过差异化发展,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优先发展与农学大类相关的工科学科。
从学校入选名单来看,在入选ESI学科建设的农林高校中,中国农业大学入选数量最多。从世界排名看,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7)、植物学与动物学(62),华中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78)、植物学与动物学(84),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20)、植物学与动物学(6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科学(22)、植物学与动物学(129),学科排名均位于全球前列,均为农林院校优势科目。另外,化学、材料、工程学等领域都具有顶尖的实力。
05
“双一流”建设农林院校与
同层次综合高校发展情况
本研究按照“双一流”建设,对比分析了2016年与2019年农林类高校与同层次高校之间存在的优势与差距(见表5),表 5 中“同层次院校”的平均值均去除了“2+7”高校。总体来看,2019年无论是农林类院校还是同层次的院校各项指标基本高于2016年,尤其是科学研究这项指标远高于2016年。说明“双一流”建设以来,我国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从生源质量来看,我国农林类院校生源质量低于同层次的院校,这个问题是我国农林类院校一直面临的一项难题。顶尖人才象征着学科的领军人物,从表5可以看出农林类院校顶尖人才匮乏,学科师资队伍薄弱,致使高校很难形成学科合力,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流学科。科研质量和科研成果反映了科研实力的高低,我国农林类院校的科研实力低于同层次的院校,大多数农林院校均未达标。表中服务社会指标这一栏直观反映了农林院校将研究的科研成果转换为实际收入的成效不佳,科学研究实用性低,与市场契合度不高。“双一流”建设为我国一批高校带来了许多机遇,在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也成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也要看到农林类院校的进步要慢于其他综合类院校。“双一流”建设是机遇也是考验,农林类院校凭借自身已有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基奠,要努力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促进一流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
06
我国农林类院校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通过中期评估,可以了解“双一流”建设对我国农林类院校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看出与其他综合高校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农林类院校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改善现存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学校资源及改善生源环境,突出教学特色,研究农业高精尖技术,建设成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校。
一是着力培养拓展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学术队伍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起核心作用,高等农林院校学科发展要沿着学科链突围,在新的学科专业领域培育领军人才。
二是将传统优势学科打造成一流学科。一流的学术团队是一流学科的核心性资源,科研平台则是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高等农林院校应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平台的建设,形成优质资源。
三是将相关学科打造成特色学科。要围绕农林类高校的特色学科调整相关学科方向,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相关学科的特色优势。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在高精尖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寻求突破,进行具有鲜明的农业特色教育。
四是提升生源质量。农林类院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招生,不要盲目扩大招生;要强化在校学生思想教育,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公共课程以及辅导员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变成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
07
结语
教育是国家建设之根本。鉴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双一流”建设,以及“三农”问题持续得到关注的背景,应充分认识到农林类院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总体上,我国农林类院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基本达成了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阶段目标。以后,我国高等农林类院校应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积极改善现存问题,通过着力培养拓展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打造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提升生源质量和改善生源环境等方式,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