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周飞强|潘天寿的三次雁荡之行

2023/1/16 14:32:10  阅读:178 发布者:

潘天寿1955年有一趟雁荡山之行。1960年,潘天寿等人曾再赴雁荡山。1961 年暑期,潘天寿和吴茀之、诸乐三、高培明、朱颖人、叶尚青等人又赴雁荡。三次雁荡下乡之行,潘天寿等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铅笔勾稿、诗稿、书作及画作,对今后的艺术创作有不小的影响。

吴昌硕的《读潘阿寿山水障子》写道:

龙湫飞瀑雁岩云,石梁气脉通氤氲。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状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若非农圃并学须争强,安得园菜果瓜助米粮。生铁窥太古,剑气毫毛吐,有若白猿公,竹竿教之舞。昨见画人画一山,铁船寒壑飞仙端。直欲武家林畔筑一关,荷篑沮溺相挤攀。相挤攀,靡不可,走入少室峰,遇着吴刚刚是我。我诗所说疑荒唐,读者试问倪吴黄。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

首句即给人感觉潘天寿所绘的是雁荡题材的山水障子,并由此或可推知其曾有雁荡山之行,然如今缺一手文献来进一步佐证。

从《吴茀之手稿》《诸乐三日记》,及宋忠元的《我院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历程》等资料可知,潘天寿1955年有一趟很确定的雁荡山之行,并可详其大概。约610日,彩墨画科主任朱金楼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潘韵,及方增先、宋忠元,工友张阿明共八人,取道杭临线,12号夜宿临海。第二日到达雁荡山灵岩寺,在此住半月;又移住灵峰寺,计在山近匝月。于79日取道温州、金华,11日返杭州。¹ 此次雁荡下乡之行很重要,因为时间很长,潘天寿等人都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铅笔勾稿、诗稿、书作及画作,对今后的艺术创作有不小的影响。

潘天寿《雁荡纪游杂诗》,1955 年,私人藏

现藏温州博物馆潘天寿《为显道上人所作行书诗》,款署“乙未梅雨声中,天寿”,可知其作诗并书于住灵岩寺时。全诗曰:

天柱自擎天,屏霞霞永好。

布衲巳公闲,芝颜长不老。

潘天寿《为显道上人作行书诗》,1955 年,温州博物馆藏

如今的雁荡有一方石刻,乃潘天寿赠当时的灵岩寺方丈守觉法师诗,另有墨迹存世,所作时间应与前幅大致同;前诗或作于前一天或夜雨时,此诗则吟于第二天早上起来雨霁之后,因其名曰《灵岩寺晓晴口占》,诗为:

一夜黄梅雨后时,峰青云白更多姿。

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

潘天寿《灵岩寺晓晴口占》,1955 年,私人藏

戴盟的《雁山长忆大颐诗》一文,对潘先生的这首诗和书法都极赞赏:

这首诗,确是写的雁山,也确是不可移易的黄梅雨后。峰青云白,缥缈多姿,千万条飞涧鸣泉,奏出一首“雁山交响曲”,像竖琴,像锦瑟,诗中有画,有音乐,有活力,点出了雁山第一奇景,把万壑争流写活了。“飞瀑”二字,略显倾斜,而颇有韵致;“雁山”二字间距较大,显得高耸入云。读者赏景、看字、吟诗、读画,该是多么丰富的艺术享受啊!难怪他对此境界,一画再画,一写再写。²

戴氏所言非虚。潘天寿的《梅雨初晴》,很有可能即完成于小住灵岩寺时期,“写梅雨晓晴时情致”。621日,勾有“小龙湫下雨后涧瀑”铅笔稿,题“雁宕以水石为奇,当梅雨后钩此为画稿”的一帧《小龙湫下一角》,及1963年所作另一幅《小龙湫下一角》,盖皆本于此稿。而与潘韵合作的《龙湫飞瀑图》,款署有“灵峰寺补壁”,应是绘制于小住灵峰寺期间,右下近景为潘天寿所画,潘韵则绘远景。画上隶书所题亦是潘先生所作,曰“绝壁朝朝飞白龙,时云时雨青濛濛。与霞光彩斗长虹,何年直上太空去。不作波涛不岩住,润万物兮百谷树”。潘天寿自己个人所作另有藏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观瀑图》,图式近于前,上隶书题《灵岩寺晓晴口占》全诗,虽无年款,但作画时间恐也与前幅相近。

潘天寿《观瀑图》,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藏

“五五年盛暑”时所作的《灵岩涧一角》,当为归杭后所绘,与《梅雨初晴》等参加了19567月在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灵岩涧一角》曾刊于《美术》杂志的1956年第6期上。以“雁宕山水石为奇”作画名的《小龙湫下一角》则曾刊于1960年第2期《人民画报》。1957年新春所作曾发表于同年25日《浙江日报》头版的《记写雁荡山花》,亦导源于此次雁荡之旅。此外,从19584月的《浙江日报》中,可见其一幅《漫天花放满堂红》;19585月《杭州日报》上有《万卉争荣》,绘苦牛膝、箬竹等;均是从雁荡勾画的山花野草得来。19593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国画选集》中,也见一幅《记写雁荡山花》,题“记写雁荡山花。一九五八年大颐寿者画”。

潘天寿《梅雨初晴图》,1955 年,中国美术馆藏

当然,潘天寿的雁荡之行并非仅限于此,留存下来的纪游杂诗也有很多。这正合了先生自己《访显道上人于灵岩古寺》中写道的:

名山春更丽,四壁满岩花。

应有重来约,听师讲二华。

1960年,潘天寿等人曾再赴雁荡山,各处多有所及,却都着墨不多,未得其详。《吴茀之作品集》里所附的“吴茀之年谱”,有“浙江省政府组织潘天寿、吴茀之、顾坤伯、余任天同游雁荡山、天台山、舟山、绍兴等地,回杭后,与潘天寿、顾坤伯三人合作巨幅《牧羊图》”的记述。潘天寿自己则有“庚子三月重游天台宿华顶寺寻桃源洞未至”二首,可算是一个佐证。前述戴盟的文章也言及其有1960年的雁荡之行。另外,柳村的《喜庆国画艺术的丰收》一文,报道了杭州市文联主办的于196041日起开幕的第一届国画展,言及余任天时,说他“这次展出了许多新作,这是他在今年二上雁荡山的收获”。应是这次雁荡之行的另一个旁证。

此趟雁荡山之行居留的时间恐怕不会太长,因为同是柳村的文章,说到潘天寿“这次赴京出席全国二届二次人代大会前一天,特为展览会创作的‘映日’,更显得浑厚而清新”。可见此次行程至迟在三月底前已完结,即便从月初出发算起,几个地方分摊一下,在雁荡的时间最长恐怕也不会超过一周。最大的可能是走马观花待个两三天,因此同行的人也都没有多少一手文献留存。只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雁荡之行,潘天寿的身份已经是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远非上次仅仅是一位普通的老画家可比。巨障《小龙湫一截》作于1960年初春,《百花齐放图轴》作于此年岁暮,归因于有此次雁荡之行恐更合理。

1961年暑期,潘天寿和吴茀之、诸乐三、高培明、朱颖人、叶尚青等人又赴雁荡。不过,王靖宪、李蒂的《潘天寿书画集》所附年表,及纯然、黄专的《潘天寿艺术活动年谱》中,均未提及此次疗休养之行。其实,能见到吴茀之有此年八月的雁荡勾画稿。朱颖人的文字中也明确提及了这一年的雁荡之旅,并有一些留存照片为证。此外,《浙江日报》上沈礼煌的报道文章中亦有“潘天寿院长等中国画老先生和别的教师,先后分批畅游雁荡山的二龙一灵(即大小龙湫和灵峰),欣赏了观音峰上的烟云、合掌峰下的灿丽夜色和显胜门的奇景”。³ 在19623月的《浙江日报》上,则发表了潘天寿的“雁荡诗画”。诗分别是《访显道上人于灵岩古寺》《大龙湫》《雁湖》《灵岩寺晓晴口占》《龙壑轩题壁》《天柱峰》《展旗峰晚眺》,⁴应该都是1955年所作旧诗。所配的画则是1961年所绘的《雁荡写生图卷》,虽然画上题的还是《灵岩寺晓晴口占》,但“菊花(开)候写雁山所见”,指的应该是第三次雁荡之行了。还见有一幅“辛丑杏花开候”时所绘《石梁飞瀑》,所题亦是该诗。

潘天寿《雁荡写生图》,1961

但上述王、李与纯、黄所撰年谱中,则均简要提及了潘天寿1962年有雁荡之行。尤其后者大致援引自潘公凯《潘天寿评传》,说“是年,与吴茀之重上了黄山,上莲花、登天都,重访宁波、雁荡山等地。兴致勃勃”。不过查考《潘天寿评传》,上面只有“这一年,他还与吴茀之一起重上了黄山,上莲花,登天都,兴致勃勃”;年谱里或许是和1961年那次搞混了。想要落实此年的雁荡行程,至少也还需要两个不同出处的原始文献来佐证。从现有材料看,这一趟雁荡之行应该是子虚乌有,叶尚青的文章里应该也是把1961年夏误记为是1962年了。前述报纸上“雁荡诗画”发表一事,恐怕也是1961年那次“避暑瓯江”的一个后续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报上发表的诗,有些字句与后来《潘天寿诗存》所录有所不同。比如《访显道上人于灵岩古寺》,报上四首合成为一首;且五至八句为“已识寺门近,声闻寺里钟。云归新雨后,一树石榴红”,与《其二》“未见禅林近,先闻云里钟。夕阳新雨后,一树石榴红”几为两首诗。潘先生书有长长短短为数不少的《雁荡纪游杂诗》赠人,计有高培明、寿崇德、夏承焘、王朝闻等。所录该首均与报上所载同,不知何故而改为如今的模样。

《夏承焘日记全编》中195974日条下,便记有“晓沧翁送来潘天寿书赠《雁宕纪游》诗一横幅,恨不得其画幅耳”。⁵ 所记应该便是拍卖会上出现过的一幅潘天寿《雁荡纪游杂诗》,有“癯禅先生两正”上款,行书极精妙,盖书于19596月末至7月初间。此幅恐是夏承焘“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时让人抄没去的,如今存世亦属不幸中之万幸!而75日条下夏承焘还有记“发潘天寿函,谢其赠字幅”,遗憾的是潘天寿也历经几次批斗抄家以后,这样的珍贵函札恐已无处觅踪影了。

除了1962年,潘天寿1963年也不可能还再有一趟雁荡之行,但他在这两年确实画了不少雁荡题材的杰作,比如《记写雁荡山花》《雁荡山花》,及前述的《小龙湫下一角》等。

《小龙湫下一角》,1963年,纵107.8厘米,横107.5厘米,潘天寿纪念馆藏

注释:

1. 张岳健编著:《吴茀之》,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36页。《潘天寿全集》(第五卷),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297页。宋忠元主编:《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70页。

2. 戴盟:《雁山长忆大颐诗——漫评潘天寿〈雁荡纪游杂诗〉及其他》,《浙江诗词》创刊号,1989年。

3. 沈礼煌:《游山水画山水——浙江美术学院教师游览、写生活动》,《浙江日报》,1961929日,第3版。

4. 《浙江日报》,1962318日,第4版。

5. 吴蓓主编 :《夏承焘日记全编》(第九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5652页。

来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