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喜讯!该团队首次揭示乳腺癌单细胞转移机制和特点,或将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2023/1/16 14:03:27  阅读:108 发布者:

近日,《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余科达团队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在全球首次揭示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在转移过程中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活性的互相演变,发现该亚群在乳腺癌原发肿瘤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氧化磷酸化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这意味着,未来临床上可针对该通路甄别那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乳腺癌患者,并开发特定的药物和治疗靶点,进而降低早期乳腺癌转移发生几率。

淋巴结腋窝转移影响乳腺癌疗效

乳腺癌是肿瘤中预后相对较好的一种癌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正逐渐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临床上约30%的患者首诊已经发生转移,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占乳腺癌患者25%左右。

据统计,患者预后随着乳腺癌阳性淋巴结数量的增加而变差。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相比,腋窝淋巴结转移13枚的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10%,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或4枚以上的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 35%左右。

“肿瘤转移或肿瘤细胞在全身扩散,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邵志敏强调,临床研究者亟需聚焦这一问题,找到乳腺癌细胞“跑”向腋窝淋巴结等脏器的转移机制和细胞特点,进而找出能够“阻断”这一通道的药物或治疗靶点,改善治疗效果。

为此,余科达团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人员合作,历时两年用最新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库组技术,精准发现乳腺癌中是哪些细胞转移到了腋窝淋巴结,这些转移细胞有哪些独特的特征,为一步破解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乳腺癌单细胞转移机制

未来可降低早期乳腺癌转移几率

2020年,研究团队获得原发灶和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灶,构建了包含65968个细胞的单细胞数据库,并从中鉴定出同时出现在原发灶和淋巴转移灶的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

“既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微环境。”余科达说,“我们研究则聚焦揭示肿瘤转移细胞特点,以及乳腺癌细胞腋窝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机制。”

此次最新成果显示,乳腺癌转移亚群主要分布在原发病灶边界——即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部位。这一发现表现原发灶边界区域的细胞具有更强的转移能力,表明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后续乳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该研究还发现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在转移过程中,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活性的互相演变。

“乳腺癌转移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腋窝淋巴结的过程中,证明了氧化磷酸化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存在密切的关系,外部数据也证实乳腺癌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相对于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氧化磷酸化通路活性明显增高。”余科达进一步解释,“我们发现从乳腺癌转移细胞在‘跑’向腋窝淋巴结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细胞能量代谢模式,从而支持自身突破转移路径上的各种障碍,最终完成远处转移。”

余科达认为,如果能通过新的药物或者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来调节甚至逆转这样的代谢转化机制,未来就可能阻止乳腺癌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腋窝淋巴结。

关于

作者

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现为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副教授。1999年起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2004年起专攻乳腺外科,以访问学者在美国Methodist医院肿瘤中心进修乳腺癌临床技能,并多次赴国外知名肿瘤中心交流协作。擅长乳腺癌手术治疗,重视兼顾疗效与生活质量的保乳及重建手术,精于多学科综合治疗和局部晚期乳腺癌诊治。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因出色表现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优青计划、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获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美国AACR国际青年医师奖金、复旦大学校长奖、五四青年奖章、十大医务青年称号等。临床研究成果多次获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信息来源:ioncology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205395

转自:“易美云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