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新在哪
英文标题:
What’s New about the NewEconomic Geography
作者:
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也被称为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
摘要:
自1990年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流派,通常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它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工作不同,主要是采用了一种建模策略,利用了在"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同样的技术技巧;这些建模技巧,虽然排除了任何通用性的要求,但确实允许构建模型,与大多数传统的空间分析不同,是完全一般均衡的,并明确地从个人最大化中得出总体行为。这项新工作具有很强的提示性,特别是指出了历史事故如何塑造经济地理,以及基本参数的逐渐变化如何产生空间结构的不连续变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地理分析完全置于经济主流之中。
文章框架:
Ⅰ 引言
Ⅱ 新经济地理学:独特的方面
(i) 建模战略
(ii) 建模原则
(iii) 建模技巧
(iv) 地理变化的动态
Ⅲ 建模主题
(i) 核心和外围
(ii) 区域、城市和国家
Ⅳ 实证工作
Ⅴ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理论
引用格式:
Krugman P. 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98, 14(2): 7–17.
Ⅰ 引言
对空间经济学中生产地点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尽管有些单薄。
冯·杜能(1826年)对一个孤立的城市周围的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的分析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陈述大致同存;韦伯(1909年)的区位论、克里斯塔勒(1933年)和洛希(1940年)的中心地理论、伊萨德(1956年)的区域科学以及亨德森(1974年)的城市系统理论都是古老成熟的观点。
克鲁格曼(1991年)提出的简单模型被广泛认为催生了 "新经济地理学",并肯定刺激了新一轮的理论研究和(在较小程度上)实证工作的出现。
本文的目的是简要回顾 "新经济地理学 "作为一种理论结构的独特方面,描述该流派的主要工作路线,并评估其对经济理论的贡献。
Ⅱ 新经济地理学:独特的方面
(i)建模战略
表 1 左侧所列的向心力是指是马歇尔的三个经典的外部经济来源。
•庞大的本地市场:
既创造了“后向关联”——与大型市场有良好联系的地点是生产规模经济产品的首选地点;也创造了 “前向关联”——庞大的本地市场支持中间产品的本地生产, 降低了下游生产商的成本。
•工业的集中支持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繁荣,特别是在专业技能方面,这样雇员就更容易找到雇主。
•当地经济活动的集中会通过信息溢出创造纯外部经济。
表中右侧列出的离心力不太标准,但代表了一个有用的分类。
•不流动的因素——当然是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国际范围内也包括人——从供应方(一些生产必须去工人所在的地方 )和需求方(分散的因素创造了一个分散的市场,一些生产将有动力去靠近消费者)促进了生产的集中。
•经济活动的集中产生了对当地土地的更多需求,提高了土地租金,从而为进一 步集中提供了抑制因素。
•活动的集中会产生纯外部不经济因素,如拥堵。
从第一列中挑选一个,从第二列中挑选一个:只关注一个向心力和一个离心力之间的张力。总结 “新经济地理学 ”的独特特征的一种方式是它的选择,即每一栏的第一项:关联作为集中的力量,不流动的资源创造了保持模型有趣的必要张力。
首先,假设和结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可取的。这一点尤其正确,因为我们要进行的许多分析都涉及到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如何改变经济地理。如果产生这种地理的力量在一个标有“外部效应”的黑匣子里,这将是一项定义不清的任务。因此,纯外部经济和纯外部不经济被放在一边,首选更容易分析的力。
第二,如果区位是问题,能够以自然方式处理区位的模型是有用的。以运输成本为中介的关联效应自然与区位联系在一起;获得固定因素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大的劳动力市场虽然肯定与区位有关,但不太容易被置于空间环境中。
作为离心力的土地租金提出了一个棘手的概念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简单地得到一个巨大的大都市,其中每个城市的郊区都融入下一个城市的郊区?(我有时称之为“无限洛杉矶问题”。)
(ii) 建模原则
如果要定义 “新 ”经济地理学与之前的区位理论之间的哲学差异,那就是:它坚持采用一般均衡的模型,空间结构是由看不见的手过程产生的。这两个问题都需要讨论。
首先,区位理论中的大多数传统分析都是部分均衡的,甚至不均衡。韦伯(1909年)从个体生产者的角度提出了区位问题,他不仅把其他生产者的区位,而且把所有的价格(包括他自己的价格)都视为既定的。相比之下,新的经济地理学包括完整的均衡模型,其中对货币和资源的预算约束都被仔细规定并遵守;人口、需求和供应的地理分布是内生的。
第二,区位理论中一些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似乎是在描述规划方案而不是市场结果——尤其是克里斯塔勒(1933)和廖什(1940)的中心地理论。他们没有解释他们所描述的空间结构是如何被自利的个人行为所创造或维持的。相比之下,新经济地理学的所有内容都是关于当个人在选择地点时,考虑到其他个人的行为而使其福利最大化时,可能存在的空间平衡——通过一个动态过程呈现的。
使得较新的模型不同的是,发展了一个有用的建模技巧菜单。
(iii) 建模技巧
可能存在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单个生产者选择具有良好的市场和供应商的地点,每个单个生产者选择一个地点的决定改善了该地点的其他生产者的市场或供应机会,这几乎是一个新的想法。事实上,这是哈里斯(1954)和普雷德(1966)著名的(在地理学家中)研究的中心主题 。为什么这个想法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经济学界广为人知?
答案是这些故事基础是隐含的假设,即在工厂层面存在大量的规模经济。在没有这种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生产者根本没有动力去集中他们的活动:他们只是从许多地方工厂向消费者供货。收益递增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
区位理论中几乎所有有趣的观点都隐含或明确地依赖于这样的假设:存在重要的规模经济,迫使某些活动在地理上集中。
韦伯(1909)对一 个试图最小化生产和交付产品的综合成本的个体生产者的地点决策的分析,假定只能有一个生产地点; 克里斯塔勒(1933)关于城市形成中心地点的层次结构的建议,取决于较大的城市可以支持更广泛的活动的假设; 廖什(1940)关于中心地点的有效模式将意味着六边形市场区域的著名证明,假定有些经济活动只能在有限的地点进行。
冯·杜能(1826)的地租分析是不依赖于某种规模经济的区位模型的主要例子,它通过简单地假设中心城市的存在,实际上隐藏了收益递增的作用。但是在企业层面上,未耗尽的规模经济必然会破坏完全竞争。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出现的关键原因是技术性的:不完全竞争不再被认为是不可能建模的,因此关键涉及未穷尽的规模经济的故事不再是禁区。
事实上,对地理的新兴趣可能被认为是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过去二十年席卷经济学的递增收益/不完全竞争革命浪潮。
首先是“新产业组织”,它创造了一个工具箱,里面有不完全竞争的易处理但不可信的模型;然后是“新贸易理论”,它使用这个工具箱来建立收益递增情况下的国际贸易模型;然后是“新增长理论”,它对经济增长也有同样的作用。
新经济地理学可以被最好地描述为一种“流派”:一种经济分析的风格,它试图使用某些技术技巧来解释经济的空间结构,以产生收益递增和市场以不完全竞争为特征的模型。
Dixit-Stiglitz D-S模型
Dixit和Stiglitz(1977年)开发的卓越的垄断竞争模型已经成为许多经济学领域的主力。
在新的经济地理学中,它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特点:因为它假定商品是连续的,可以用连续变量的行为来分析这个模型, 如制造业在特定地区的份额。Dixit-Stiglitz让我们拥有我们的蛋糕,并把它切成任意的小块。
Icebergs 冰山
在区位理论中,运输成本是最重要的;然而,任何发展经济地理学一般均衡模式的尝试都会因为需要对运输和商品生产部门进行建模而变得非常复杂。更糟糕的是,运输成本会破坏恒定的需求弹性,而这D-S模型的关键简化假设之一。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假设来回避:任何货物的一部分在运输过程中简单地 "融化 "了,因此,运输成本实际上是在运输的货物中产生的。(在新的地理模型中,通常假设每段距离的融化率是恒定的——例如,每英里有1%的货物融化)。
Evolution 演变
关于经济地理的有趣故事常常意味着多重均衡。例如,假设生产者想在其他生产者选择的地方设厂;这立即表明了他们在哪里实际结束的一些任意性。但经济会选择哪种均衡呢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通常假定一个临时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逐渐向提供更高的当前实际回报的地方移动。这种动态过程最初是以非公开方式提出的,因为它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但是,我们可以把地理学模型看作是一种博弈,在这种博弈中,行动者选择区位而不是战略,或者说,区位就是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从事的不是老式的静态预期分析,而是最先进的进化博弈论。
Computer 计算机
最后,尽管理论家尽了最大努力,但除了最简单的经济地理学模型之外,所有的模型通常都有点超出纸笔分析的范围。因此,这种类型在不同寻常的程度上依赖于数值例子——依赖于使用静态计算和动态模拟的模型探索。
(iv) 地理变化的动态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经济活动最初在一个地方的集中度比另一个地方略大。这种集中是否会自我强化,使两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还是会趋向于一种对称状态?
答案取决于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对强度。
假设经济活动的集中已经存在, 但其中一些活动由于某种原因转移到其他地方。这些活动是否会迁回,或者集中是否会解体 ?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同样取决于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对强度。
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通常会表现出一种模式,即当各种力量的数量平衡超过某个关键水平时,模型的质量行为就会突然改变。
这些模型的特点是分叉。分叉的典型形式可以用图 1 来说明:该图总结了克鲁格曼(1991)介绍的模型所隐含的动态。该模型设想了一个由两个对称地区和两个产业组成的经济:不流动的、完全竞争的农业;流动的、不完全竞争的(Dixit-Stiglitz)制造业。制造业的后向和前向联系产生了向心力;不流动因素产生了离心力。
在该模型中:地区之间的实际工资差异取决于这些地区之间的制造业分配——这种性质取决于模型的参数,包括运输成本水平。
运输成本高时,区域间的贸易相对较少;因此,工人能够赚取的工资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竞争量,因此,在同一地区的其他工人的数量上是递减的。
运输成本较低时,一个典型的公司在两个地区都有广泛的销售;但由于如果它位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就能更好地进入市场,它可以支付更高的工资——这些工资的购买力也更高,因为工人有更好的机会获得消费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工资在一个地区的人口中是增加的。
由于工人被假定会转移到提供较高实际工资的地区。在高运输成本的情况下,有一个独特的均衡:工人在各地区之间平均分配。在低运输成本的情况下,有三个均衡:一个是工人平均分配的不稳定均衡;另一个是工人集中在任何一个地区的两种均衡。结果发现,有一个中间范围,其中有五个均衡:一个局部稳定的均分均衡;两个不稳定的侧翼均衡,一个地区有一些制造业,但另一个地区更多;最后是两个均衡,所有的制造业都集中在一个地区。
图 1 概述了这些均衡:显示了一系列均衡( 以区域 1 的制造业劳动力份额衡量)如何取决于运输成本,实线表示稳定的均衡,虚线表示不稳定的均衡。该图很好地说明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它很容易让人通过有趣的 “假想历史 ”来工作。
假设我们想象一个经济在开始时运输成本很高,因此区域之间的制造业平均分工,这种情况为 A 。然后假设运输成本逐渐下降。当经济达到 B 时,它将开始一个累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制造业越来越集中,导致该地区的制造业更加集中。经济会自发地组织成一个核心-外围的地理环境。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地理学模型的典型动态:多种均衡;经济自发组织成某种空间结构,通常是在自然禀赋或多或少相同的地点之间活动分布非常不均匀;由于基本参数的定量变化而产生的定性的、通常是不连续的变化。
Ⅲ 建模主题
(i) 核心和外围
图 1 是一个什么模型?它最自然的解释是一个单一国家自发组织成制造业 “核心 ”和农业 “外围 ”的模型。
自克鲁格曼(1991年)的最初陈述以来,这种核心-外围模型对新经济地理学来说,或多或少就像国际贸易中的2×2×2模型一样:与其说是每个人都相信的模型,不如说是说明该类型所有主要原则的最简单模型,因此是第一个教授的模型,以显示这种事情是如何工作的。
核心-外围模型的有用之处在于:它打开了研究更广泛问题的大门。
(ii) 地区、城市和国家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后核心-外围理论工作已经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方向是努力从新流派中建立与传统区位理论问题的联系。另一个方向是努力将这一流派作为国际贸易的新 "空间 "观点的基础。如果你想利用新经济地理学将区位理论的伟大传统带入经济主流,你需要一个具有连续空间的模型。新经济地理模型可以轻松处理任何数量的区域,以及人们喜欢的任何 "几何 "运输成本。
这种多区域模型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是,市场潜力可以被定义为制造业公司在任何特定地点能够支付的实际工资。
经济的动态可以被看作是两种景观的共同演变:一种是当前经济活动分布的景观,它决定了第二种市场潜力的景观,市场潜力的景观反过来又决定了第一种景观如何随时间的变化。
多地区模拟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参数,还取决于经济的几何结构。一个有趣的特例被证明是 “赛马场 ”经济:一个经济的区域围绕着一个圆圈布置 ,运输只可能沿着圆圈的周长进行。在这种经济中,制造业的均匀分布总是一种平衡,被藤田等人称为 "平地"。然而,"平地 "可能是不稳定的:集中的循环逻辑可能导致 一个甚至是轻微扰动的 "平地 "主动发展一个或多个制造业的局部集中。人们可能期望由此产生的结构具有高度的任意性 ;但模拟结果显示出一种令人惊讶的趋势,即形成高度规则的结构,其中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在整个景观中均匀地分布。
这种规律性的原因可以用最初由数学家艾伦·图灵(1952年)提出的方法来理解。图灵对扩散在细胞环周围的化学信号的相互影响感兴趣,但他的方法对制造业在区域环周围的分布同样有效。
它包括在平地附近将模型线性化,然后将制造业(或其他什么)的初始分布表示为傅里叶数列。事实证明,该傅里叶表示的分量也是线性化模型的特征向量,因此实际上可以认为该系列的分量是独立增长——分布越来越被某个 "首选频率 "的波动所支配,该频率取决于模型的参数,但不取决于初始条件。
这个首选频率决定了最终出现的聚集体的数量。(这只是新经济地理学与 "复杂性 "理论等时尚科学趋势之间诱人亲和力的一个例子)。
超越双区模型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来重新审视传统区位理论的一些问题。在一系列的论文中,藤田正久和他的学生在本质上尝试了从冯·杜能开始的德国城市模型传统,并给它一个真正的微观经济基础。(在藤田的模型中,所有劳动力都是流动的;因此,农业和制造业的位置都是内生的。)
藤田和克鲁格曼(1995年)提出了最初的冯·杜能模型的一个版本,其中不再简单地假设中心城市的存在:制造业集中在城市,因为这种集中产生了前向和后向联系。然后,农业在该中心周围蔓延,农业前沿的土地租金下降到零。然而,这种单中心均衡只有在人口足够少的情况下才是可持续的。
藤田等人(1997年)考虑一个具有多个制造业的经济体,在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方面存在差异;这样的经济自发地发展了一个中心场所系统,最终为Christaller(1933年)的中心场所等级模型提供了一个理由(同样是在一个维度上)。
最后,藤田和Mori(1996年)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问题:为什么港口和其他交通节点经常成为主要城市的所在地。它们表明,即使在没有城市的情况下,这种交通节点也会在市场潜力函数中产生尖点,因此往往会成为城市增长的种子。
从本地到全球,安东尼·维纳布尔斯和他的学生试图使用新的经济地理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国际贸易模型的基础。地区和国家之间有什么区别?一个答案是,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性远不如同一国家的地区之间;在维纳布尔斯型模型中,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完全不动的。
维纳布尔斯(1996年)表明,如果生产的中间产品具有规模经济并受到运输成本的影响,导致国家之间经济差异的循环过程仍然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拥有大型制造业部门的国家为中间产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导致中间生产集中在该国,使其在下游生产中具有成本优势,这进一步加强了其优势。在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年)中,这个故事被用作“世界历史”的基础,其中逐渐下降的运输成本首先导致世界自发分化为高工资的工业“核心”和低工资的农业“边缘”,然后随着边缘工业化导致工资的趋同。普加和维纳布尔斯(1997年)提供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其中驱动力是市场规模的增长,而不是经济一体化的增长。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7年)使用“赛马场”几何学来模拟全球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在这个世界中,边界是不相关的,甚至经济区域也是不确定的;尽管如此,世界还是自发地将自己组织成被农业腹地包围的制造业区。最近,Baldwin和Forslid(1996年)依靠从内生增长文献中借用的工具,开发了一个地理和贸易分析的替代版本。
在这些模型中,循环过程涉及的不是要素的流动,而是它们的积累:拥有大市场的国家投资更多,这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市场。
利用新的流派,也可以将贸易和城市经济学混合起来。例如,克鲁格曼和利瓦斯(1996年)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由墨西哥城随着墨西哥对贸易的开放而相对衰落而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只要墨西哥奉行内向型工业化政策,获得国内消费者和供应商的重要性就很关键,但现在它的产出更多地出口,中间产品更多地进口,这就变得不那么重要。正如这一理论的部分调查所示,新的经济地理学为分析讨论以前几乎被经济学家忽视的有趣和重要的问题打开了大门。这本身就是一项成就。
Ⅳ 实证工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 “新 ”理论的一个不幸的特点是,它未能导致许多有效的实证工作。
新的产业组织在创造有趣的模型方面比在产生实证预测方面要好得多;新的增长理论产生了大量的跨国增长再回归的产业,但除了少数例外,这些回归既没有与理论紧密结合,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证据来支持它。只有Ades和Glaser(1995年)等少数例外。然而,这些研究同样没有对模型的具体内容进行直接测试。
也许最接近直接测试模型的是戴维斯和温斯坦 (1996年),他们使用国际和区域间的生产和消费数据来测试 “本土市场效应”:由新地理学的基本模型作出的预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特定区域对某一行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将导致该行业的区域生产增加超过一比一。(他们的结果在国际比较中通常是负面的,但在区域一级通常是正面的)。
目前与其他类型的外部经济相比,新经济地理模型所强调的市场规模效应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集聚来源,至少在城市地区层面是如此,这并不令人惊讶。例如,一个有据可查的经验规律是,大城市的工厂和企业往往比小城市的小;这表明,大城市可能是由大的劳动力市场或本地化的知识溢出所带来的回报增加而维持的,而不是由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在工厂层面的互动所产生的回报。然而,认真的实证工作仍有待进行(这可能需要对特定行业进行详细的微观研究)。
最终,人们可能希望开发 “可计算地理平衡 ”模型,它可以用来预测政策变化、技术冲击等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就像目前用可计算一般平衡模型来预测税收和贸易政策变化对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一样。然而,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在这个方向上的初步努力发现 ,这种模型根本不容易与实际数据进行校准;一般来说,模型中的集聚趋势比实际经济中的集聚趋势要强。
那么,在这一点上,新经济地理学与它的姊妹流派新增长理论一样,在提出问题方面比回答问题方面更成功,在创造一种讨论问题的语言方面比创造解决这些讨论的工具方面更成功。
Ⅴ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理论
主流经济学的太多经典传统似乎不理解递增收益和完全竞争不能混为一谈。
新经济地理最明显的贡献是,它有助于结束空间在经济学中的边缘化。由于经济地理学在现实世界中显然很重要,这本身就证明了这一流派的合理性——即使实证研究最终可能会将我们引向与当前最流行的理论模型略有不同的重点。
新经济地理学有一些更广泛的含义,关于经济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如何进行的含义。
第一个是收益递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济理论一直局限于恒定回报的环。收益递增是现代产业组织、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然而,在每一种情况下,怀疑论者仍然质疑收益递增对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就地理而言,如果不赋予收益递增一个关键角色,甚至不可能理智地讨论重要现象。
第二个含义是一个相关含义:地理学可能是经济学中最自然的“非线性”领域。几十年来,许多经济学批评者认为,经济学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可能性考虑得太少,例如涉及“循环因果关系”的累积变化过程的存在,历史事故通过“路径依赖”的持续影响,不连续变化的偶尔出现(甚至可能是“间断均衡”)等等。
在新的经济地理学中,这种非线性现象从最基本的模型中绝对自然地出现(事实上,其中大部分如图 1 所示)。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除了使具体的区位问题合法化之外,有助于使经济理论在总体上成为一个对令人兴奋但在该领域缺乏自然归宿的想法更友好的地方。当然,最终,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迄今为止的成就肯定证明了所涉及的工作是正确的,但一个理论必须根据其经验相关性生存或被抛弃。因此,经验和定量工作显然是下一个地理前沿。
来源: 地理设计与空间规划研究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