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爆红的内因“模因论”

2023/1/16 11:27:58  阅读:241 发布者:

哈喽,各位学友~

今天分享的内容适用于传播学及社会学

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

“模因”

模因论

模因论 (memetics) 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我国学者何自然他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模因(Memes)是文化资讯传承时的单位。这个词是在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The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 年将memes翻译为“模因”。

1

模因学的发展(来源:简述模因论)

作为一门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学科独立学科,有众多的学者参与到了模因这一概念的研究中,并且,模因的定义也被拓展了,从最开始的“可供模仿的模式”,延伸到了“一种信息单位。”对于模因的研究,比较普遍的是四个流派。

一、信息观

这一流派认为模因并非是一个抽象的定义,换而言之,模因不是一种被人所定义的,文化的基本单位,而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于人脑中的,可被实证的记忆信息元件,是和记忆单元类似的,用于复制记忆的记忆信息元件。

二、思想传染观

这一观点旗帜鲜明的反对信息观对于模因的看法,它否认模因存在于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单位,而坚持模因最初的定义——文化单位或模仿单位。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每个模因都是一种可以被观测到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现象,比如某一物体、比如某一行为,还是抽象的文化现象,比如法律、道德、制度都是模因。

三、文化进化观

这一派把模因看作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认为模因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他们强调文化和生物进化相似,将文化看成是可以进化的一个系统。这类观点认为生物的进化导致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作为模因进行传播也反过来影响生物的行为。文化进化观的研究目的是,模因论应该用以解决人们的现实经验如何变成人们头脑中的模因 , 并如何因此而得以丰富和取得发展。

四、符号模因观

在这一观点上耕耘的学者们把模因当作是一种符号,或者确切说,是一种符号载体。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是因为模因这个概念有助于解决以往符号学理论中无法解释的难题。同时,他们认为将语言符号看作是模因,那么对于模因的研究也将直观不少。

2

互联网模因

如今,大多数人口中的模因其实泛指互联网模因,但它也只是冰山一角。

互联网模因的想法最早出现在1994年,一个名叫迈克·戈德温(Mike Godwin)的美国律师和网络法律专家,用“模因”一词描述了思想在网上的快速传播。他注意到,在不同的新闻群体和虚拟社区,当有人发布了不受欢迎的言论时,就会被贴上“类似纳粹”或“希特勒式”的标签,戈德温称这种现象为“类纳粹模因”。它会一次次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讨论中弹出来,戈德温称之为“特殊的弹性”。

20多年后的今天,“模因”一词已成为我们词汇的一部分。据统计,美国人平均每天花11个小时与数字媒体打交道;澳大利亚人每天花10个小时在联网设备上;而拉美人每天要花超过12个小时摄取各类媒体信息。

在世界各地,人们经常会收到成千上万的照片、视频和其他信息。确定哪些吸引了最多的关注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字内容的创建者的重要优势。

3

爆红背后的操纵者

互联网模因和科学模因不尽相同。互联网模因通常是由人类的聪明才智故意改变的;而科学模因发明于互联网诞生之前,包括随机变化和精确复制。此外,互联网模因会在社交媒体上留下记录可被追踪,而科学模因至少在目前仍没有物理形式或足迹可追寻。但道金斯表示,二者确是密切相关和相互联系的。

那到底是什么使一个模因的复制比另一个更成功呢?一些研究人员把模因的发展特征称为“好技巧”,为它们提供了竞争优势,主要包括三点:首先,是要对人类真正有用,这使得它更容易传播。辐条轮马车之所以能被快速复制,是因为早期人类需要用便捷的方式运输大量的货物;其次,是要容易被人类大脑模仿,这使得它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模因论表明,将一个强大的模因与数字或其他内容配对时,是会产生实效的(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如果能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市场营销和广告策略搭配上强大的模因或许就能解锁病毒式媒体分享和复制的秘密。

转自:“云导师学术辅导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