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Zoonoses综述 | 中国猪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显著下降:从生态因素角度的可能原因

2023/1/16 9:50:48  阅读:170 发布者:

A Marked Decline in Taenia solium Taeniasis and Cysticercosis Infections in China: Possible Reasons from the Ecological Determinants Perspective

中国猪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显著下降:从生态因素角度的可能原因

作者:Junqiang Li, Feifei Xu, Yuancai Chen, Md Robiul Karim, Yilin Wang, Kaihui Zhang, Xiaoying Li, Pitambar Dhakal, Rongjun Wang and Longxian Zhang

2023112日,Zoonoses杂志刊发了河南农业大学张龙现教授团队的一篇综述《A Marked Decline in Taenia solium Taeniasis and Cysticercosis Infections in China: Possible Reasons from the Ecological Determinants Perspective》(中国猪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显著下降:从生态因素角度的可能原因)。

猪囊尾蚴病是猪带绦虫的蚴虫寄生于各组织的一种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皮肌型囊尾蚴病等,其中以寄生在脑组织最严重,主要引起癫痫、颅内高压和精神失常等症状。到目前,在我国西南一些农村地区,猪囊尾蚴病仍然是重要的疾病负担之一。

猪带绦虫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猪之间传播,人通过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生猪肉或未煮熟的猪肉而感染猪带绦虫,猪误食猪带绦虫卵导致囊尾蚴的感染,也可因体内有猪带绦虫寄生而引发自身感染。在过去,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猪圈与人厕所相邻或直接相连现象普遍,导致人类排泄物很容易污染猪的食槽或水源,造成猪囊尾蚴的感染与传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肉品检疫、药物治疗等主要防控措施的努力,消除猪囊尾蚴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猪囊尾蚴病已经显著下降。同时在这一时期,我国养猪业有关的生态因素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养猪方式由传统的后院养殖模式逐步向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以及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卫生厕所的举措。这些生态上的变化,从根本上导致了人类粪便和猪食槽的物理隔离,切断了猪带绦虫的传播途径,从而显著阻止了猪囊尾蚴病的传播。

第一作者信息:

李俊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青年英才。主要从事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原生物学研究,特别是食源性和水源性传播寄生虫的检测方法、群体遗传结构和溯源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省博士后科研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奖,河南省科技成果奖优秀科技论文奖和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6篇,以第四主编出版英文著作一部。

通讯作者信息:

张龙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中原千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原生动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五本中文核心期刊和四本SCI期刊的编委和编辑。先后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重点课题20多项。发表SCI论文超过200篇,被引频次6300多次,2017-2022年连续5年入选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

原文链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达)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ZOONOSES-2022-0043

转自:ISE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