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杰:历史学家不是权势的留声机,而是被压制者的扩音器
2023/1/16 8:54:35 阅读:15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信睿周报 ,作者王东杰
各位新年好!信睿周报微信公众号本月将推送在2022年终特辑中,我们对30位学者和艺术家的短访谈。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他们对哪些问题产生了研究兴趣?对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洞察?如何思考自己的研究与公众、与时代的关系?这份基于个体生命经验的“思想年鉴”将作为本报每年的“年终特辑”延续下去——今年是第四年,我们试图去捕捉那只扇动着翅膀的蝴蝶,为这个时代留存一条精神线索。(推送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东杰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家不是权势的留声机,而是被压制者的扩音器。”
2022年您在您的研究领域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事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想去推动这件事?
带学生读康有为的《大同书》。此书2021年读过一次,2022年是第二次。我们过去比较重视《大同书》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不怎么关注它的构思过程,但如果把目光转向后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与中国传统思想相比,康有为的理论预设、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裂变。《大同书》展示了一种新的思想取向,认为社会是通过细密的规划和管理构建起来的,这和古人的主张完全不同。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受这种新的社会观施加的影响,以至于为其所化,意识不到还有其他观念的存在了,因此需要从源头处去反思这一思想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形成,而《大同书》无疑是个很好的案例。
大同书
康有为
中华书局, 2012
您认为在您的研究领域中,最值得向大众普及的知识是什么?
万物(事)皆有其历史。历史学家不是权势的留声机,而是被压制者的扩音器。史学著作不应只容纳一种声音,而应盛放更广阔的世界。没有什么人(物、事)应该被阻拦在史学大门之外,问题只是许多学者受到职业规训的限制,丧失了学术想象力,无法跳出自己的圈子,不懂得如何向“微不足道”的物(事)提出合适的问题——问得“不对”,它们的回答也必定干枯乏味;问“对”了,它们的回答也将风趣盎然,充满启示力。所以,“大众”不妨大胆地向历史学家提问,逼迫史学家向万物(事)提问,借此将我们和这个世界的交流带向更深一层的维度。
据您观察,目前社会文化领域有哪些现象值得被深入研究?
近年,中国人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部分原因可能和人对“意义”这一永恒课题的追问有关,部分原因应和中国社会的改变有关。其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是“无力感”:很多人对生活感到不满,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可是又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不知自己的满腹牢骚针对的是谁。仿佛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架巨大的风车,可是我们个个单枪匹马,对于如何挑战这架风车并没有什么共识。所以有些人在不知所谓地“内卷”,有些人在无可奈何地“躺平”。这种心灵的苦痛不是由什么人一厢情愿地提供一种“意义”就可以消除的,而是需要我们对它的结构、肌理和生成脉络做更加细致的考察。
您认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紧急问题和长期问题是什么?
紧急问题是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狭隘和封闭。有些吊诡的是,这可以从西方激进左派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中看出来:它的目标本是要捍卫世界的多元性,却导致多元性消减,使这个世界更加单调。实际上,按照他们的标准,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庞大的文化遗产恐怕也将消失殆尽。社会封闭化的危险在不同地区会以不同面貌出现,但实质是一样的。
长期问题,其实也是相当紧迫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地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了。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气候和能源危机,以及人工智能等“后人类”导向的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即将到来的命运将是什么?令人忧心。
请推荐一些2022年打动您的精神产品。
已经很久没有在线下看过演出了。崔健和罗大佑的在线音乐会是对已经消逝的青春的见证,也是对永不消逝的生命的见证。有些歌原本期望能在演唱会上听到,但他们没唱,不过也没关系,旋律在我心中。他们的歌声唤回了我生命充盈的感觉,鼓励我继续以人的姿势站下去,不跪下来。
图书方面,今年最难忘的是对鲁迅早期作品的重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读到这几部写在新文学诞生之初的小说,仿佛和刚从印厂里取回来的校样一样新鲜。我时时感觉,我们今日还在鲁迅时代,读他的作品,可以听到那一代知识人脉搏的跳动,因而感到自己也还活着。
狂人日记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原载于《信睿周报》第88期)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