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也是广大高校思政教学的关键内容。当前,我国已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是目前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普遍难点和任务。文章坚持问题导向,首先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存在的短板、不足,并有针对性地从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载体、创新线上教学模式、完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法、强化课程思政、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底层理论基础,也是分析、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重大。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强,较为枯燥无味,也是较难开展的教学科目之一。如何上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提升课堂吸引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另外,随着我国加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方法,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好中国故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更易于理解、更生动、更有内涵、更有深度,也成为高校思政教学重点工作之一。由此,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坚持问题导向,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学理论体系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系统丰富的理论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层理论层次、价值引导层次、信仰铸造层次。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论三个层级都有涉及,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大政方针、纲领性政策等内容,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国家政治体制的理解和认识,强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二是价值引导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侧重思想意识和理念认识的部分,包括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主要目的是帮助广大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导向,强化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三是信仰铸造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信仰的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包括新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
主义哲学教学工作难点与问题
近年来,各地高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不断推进“互联网+马克思主义教学”,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更加接地气,更有温度,取得了一定效果。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实现伟大中国梦更加憧憬。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不同声音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网络教学也遇到了一定瓶颈和问题。
(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更加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外部环境更加波谲云诡,内部思想更加多元,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思想最活跃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思政教育工作整体形势十分严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紧迫性进一步提升。在这一大背景下,仍然有一些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学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的培育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联合教学效果不好。
(二)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理解不深刻
教师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主要力量,但不少高校除专业思政教师外,一线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有效开展课堂思政,无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个别教师甚至还存在重专业知识、轻思政教学的倾向。有的教师与时俱进性差,不关注时政热点,不熟悉大学生所思所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脱离大学生实际,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兴趣。
(三)教学模式、教学载体创新不够,互联网教学应用少,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主战场、主阵地还是课堂教学,主要方式还是以教师串讲为主,对小组讨论、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不足,课堂氛围单调、枯燥,教学效果不好。对于前沿教学载体及探究式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运用不足,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少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都采取大课形式,课时相对较少,一周只安排一次课程,课时不够,线上教学、MOOC等形式补充不够。还有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结合不够,对校内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运用不足,缺乏实践活动,教学效果不好。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线上教学流于形式,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但目前不少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线上教学约束力不够,学生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教学效果不好。一些高校线上教学活动还存在课程单一、设计不合理、时长过长、互动交流性不够、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此外,一些高校线上课程还存在维护更新不及时、课程效果和形象都不好的问题。
三
基于互联网加强高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基础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必须在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理论水平上下功夫,“信马”才能“姓马”,然后才能教好“马”。因此,高校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关口管理,将政治考察放在首位,将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作为引进人才的首要条件,从源头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质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非思政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建设,通过集中培训、线上自学、定期考核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政治理论水平,为课堂思政、全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最后,高校要坚持多种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采用更加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采取学生更感兴趣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以问题意识为引,以真实案例阐释,不偏不倚讲真话,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上好;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增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创新理论阐释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要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元素,并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传统美德、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的。
(二)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载体,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新高地
各高校要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加强与各地工委务实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线上教学平台模式,推动大学生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深入挖掘自身红色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载体,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新高地,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通、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互促、线上引导和线下引领互动,构建多元互动理论学习体系,引导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对各层次高校及各类别学生全覆盖,形成全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良好格局和氛围。比如桂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百色起义、喋血湘江),通过实地参观、英烈祭奠、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革命建设的必胜信心,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入“互联网+VR+AI”教学模式
各高校要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身份,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善于使用互联网,挖掘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提高课堂效果。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教师要始终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依托互联网与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小组讨论、开放性发言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使课程形式更加丰富有趣。各高校要进一步开发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互联网+VR+AI”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教学课堂,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更加多维立体,更加生动形象,更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更能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某大学与某科技公司联合开发AI智慧课堂,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海底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一带一路”等通过VR设备直观展现给广大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特别是在“天宫一号”模拟现场,还会有失重的感觉,可让学生在一种沉浸式享受的状态下,体会我国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祖国的思想认同,引导学生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线上教学质量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联合教学,已经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高校要积极探索网络育人新模式,唱响时代主旋律,巩固当代大学生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外网、内网、“两微一端”以及其他网络平台载体建设,通过短视频、快闪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并用当代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提高教学效果。要将新媒体平台与马克思主义课程结合起来,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推进云上教学、MOOC等线上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一个知识点一个专题,注重引用学生身边实际案例,强化维护管理,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五)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
高校要积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培育学生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在服务社会中滋养民族情怀和奋进精神。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与实践企业联合开展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实训活动,让学生在磨砺锻炼中不断成长。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定期组织开展爱国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团建设,通过校园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氛围营造。三是加强理论实践活动。结合近年来的主题教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红色社会实践等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为人民服务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四是注重发掘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选树高校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兵,运用现实榜样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身边人带动身边人,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更接地气,更有能量。
四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进一步转变理念认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同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探索建立专业网络教师队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内容进行数字化、视听化、网络化改造,打造浅显易懂、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在润物无声中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来源】《时代报告》2022/11 总第464期。
【作者单位】戴毓娴,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