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理论板块,受到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并演化为独立的学科板块,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文章从整体性视角出发,结合已有的理论观点,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特征、方式、表现,希望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
从广义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吸收借鉴古典哲学、传统文化等理论,运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理论,结合无产阶级思想主张,自主构建并不断丰富而成的观点学说。从狭义层面看,则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基本方法,其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与立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前提与重要基础,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哲学支撑。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涵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运用矛盾原理,辨析世界运行的基本原理,指出实践性、阶级性等世界发展的根本特征。政治经济学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出发,全面审视资本的运作逻辑和社会生产关系,从经济维度阐明了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并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揭露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深刻了解到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为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化解经济危机提供了科学指导。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逻辑和发展规律,从政治、经济、历史等视角,剖析社会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与影响因素,指出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为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目标导向。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渊源
其一,社会生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等,善于从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分析社会发展与生产的内在原理,总结出普适性的原理,为社会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实践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本前提。人类社会正是在一系列生存实践活动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并由此衍生出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生产者等多元主体,通过创新发展和物质生产的形式,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推动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逻辑,形成了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其二,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以欧文、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家主张构建一个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理想社会,并大力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造成了社会阶级、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希望消除这些差异,建立以平均主义为主的共产社会。但是在进行未来社会构想时,他们没有给出具体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演进的方案,只停留于理论建设层面,认为无产阶级可以自己拯救自己,无法对社会发展提供实质性指导,最终走向失败。受到这一思想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解放作为目标追求,提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并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即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实现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精神需求的极大满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
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整体性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的整体性
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与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逐步构建完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模块。但是长期以来,鉴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庞大复杂,许多学者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主线的前提下,选择其中一个学科模块进行独立研究,形成了分割研究的学术惯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学科模块的纵深化发展,对于完善学科内部架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间接造成了对理论的整体性的忽视,使得部分学者固守教条主义和专业领域,形成了学科壁垒,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发展。为此,在研究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应当具备整体性思维,将马克思主义看作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其理论核心和精神本质,防止进行片面化解读,造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割裂与断层。而能否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直接关系着学科建设的最终成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中融汇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经验。经过长期的完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体现,内容涵盖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是体系化、完整化的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深度结合。
三
基于整体性研究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
(一)内涵特征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客观世界的运行逻辑清晰描述出来,让人们能够准确了解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演变规律,从历史发展脉络中寻找有价值的指导经验,为实现共产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提供重要支撑。同时,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理论建设,还落脚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的检验,来论证其正确性与真理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通过武装革命、团结中下层人民等方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社会生产逻辑机理,大力发展经济,实施工业化建设,提振国家经济,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二)课程设置的整体性
整体性视角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教育领域,为思政课程的体系化、整体化发展提供了框架支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明了思政学科发展的根本方向,通过整体性构建实现了相关理论的根本性构建。其中,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与科学的价值观念,使其学会从矛盾统一、实践运动等视角来审视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理,并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运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人生选择与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思政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内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融入教育教学,让学生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应用方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发展性。
四
基于整体性把握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效方式
(一)用系统发展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成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物质世界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庞大系统,需要充分协调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保持系统与要素的协调统一。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子系统。其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为整体系统的发展提供支撑,整体系统又反向促进子系统的前进发展,推动其实现动态发展与丰富完善。在研究时,首先应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组成部分出发,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与部分性研究的区别联系,从而准确界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概念内涵;其次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理论成果中把握其整体性,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文本为理论根源,深入分析其理论观点的本质逻辑,再结合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历史演进历程相关联,分析其在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应用与表现,并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阐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历史必然性与科学精神。此外,需要面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价值效能。
(二)用联系全面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应从全面联系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探寻事物的本质逻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是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原理,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应当从全局性视角出发,运用联系全面的观点来把握世界,不能用碎片化理论来阐释其科学原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素,而不能单一地代表其理论整体。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原理涉及自然、社会、思维三大层面,除了三大组成部分外,还包括政治、伦理、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正是这些要素的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整体。只有从联系全面的视角出发,才能够准确获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逻辑。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从联系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准确把握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学会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三)用实践创新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正是由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得以与其他旧哲学区分开来,其在实践中产生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导。在创立之初,马克思主义者就以国际工人运动为背景,从革命实际出发,发展符合革命特点的科学理论。之后列宁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俄国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俄国革命道路。因此,运用实践的观点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第一,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法律等方面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并顺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但是仍然要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第二,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并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科学认识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下所处的位置。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往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依存度。为此,只有科学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切实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应变能力,才能在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时制定出科学应对之策,为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把握是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科学选择,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内涵,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创新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时代报告》2022/11 总第464期。
【作者简介】杨洋,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向义,博士,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