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开题答辩需谨慎,你好我好,大家好

2023/1/12 14:54:18  阅读:154 发布者:

顺利结束会议,准时抵达机场,静静等候登机,然后前序航班备降青岛了,前序航班取消了,再就是改签、等候稍晚时候起飞。整个过程,让我想起那些在外漂泊的论文,它们的命运掌握在审稿人手中,不由作者单方面努力决定。

航班起降,需要考虑天气变化,安全是第一要务。乘客就算归心似箭,也要尊重科学,尊重专业人士的专业决定。论文发表,需要评价的维度更多,更新普遍知识、增加学界洞察是主要目标。遇到负责的评审人,作者不仅需要尊重评审决定,更应感恩评审人的时间精力,庆幸多了一颗智慧的头脑、一双如炬的慧眼帮忙,老老实实“屡改屡投,不能言弃”。当然,不是每次都有好运气遇到专业又负责任的评审人,那也不必气馁,仍然可以尊重游戏规则,包括申诉的规则,未来自己也要做好评审人的规则——每过一阵子,我就会这么告诫自己一次,挫折不少,拥有正常的人生。

立夏以后,学校里就要进入答辩季。在匿名审稿规则中屡败屡战的教师,在答辩场上扮演的是评审人的角色,掌握了生杀大权。学术论文审稿,作者与评审人地位虽不对等,双方至少都知晓规则,也算势均力敌。毕业论文答辩,则是铁打的教师,流水的学生。许多学生(尤其是MPA等在职研究生项目的学生)不知道规则,不了解套路,实属正常。今年上半年,MPA教育中心面向学生做的需求调查中,其中一项就是“开题答辩需要注意些什么?”

 

01. 专业学位项目研究生论文的现实定位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领域都有一个热门议题,即“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要不要写学位论文?”

我的意见是要写,但要区分定位评价标准。

本科教育重在使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生阶段则是要求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学会学习意味着教师的责任不是给学生答案,而是教会学生从哪里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如何运用现存的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本科论文可以用一个成熟的理论,一套靠谱的方法去回答一个具体的问题,但不一定需要有学术上的创新。本科论文相当于习作。硕士研究生阶段则是学会研究,即不是去找既有知识中已经有的答案,而是要综合运用更加复杂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个尚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个研究,得要有一点新意,但不一定是理论创新——那是博士研究生的核心任务。

与课程设置一样,学位论文的写作及其评价也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本科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突出学术标准,相对容易界定,硕士研究生则比较复杂。目前,硕士研究项目区分了科学学位项目、专业学位项目两种类型。科学学位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论文标准容易确定,但学位项目本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有点鸡肋。专业学位更加侧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的是提高受训者在某个特定职业领域的必备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完成工作。我猜想,长远发展的趋势是科学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数量会大幅度减少,专业学位则会持续增加。这一转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有关。假如我们同意马克思“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更好理解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这一新要求的论述。职业团体、行业规范的兴起,是许多先发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顺应、回应、适应社会大分工的普遍选择。这几年来,我们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对于专业学位硕士项目的定位正在逐渐清晰,但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论文和其他拓展性的教育教学环节)的设计、操作还没有完全跟上。比如全国MPA教指委在2018年反复讨论后启动了一项重要的改革,即认为MPA项目的学位论文不应全盘参照科学学位的论文评定标准,并相应提出了“调研报告型”“案例分析型”等四种不同的可选类型。这一改革本身得到了各校师生的一致欢迎,奈何大家都还是按兵不动,处于观望状态。大家可以猜猜看是为什么?

制度变革在即,但眼下尚未实施。MPA教育项目的学生也好,老师也罢,都仍然需要遵守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归结起来两条:一是论文仍然要写,二是评价维度仍然需要参照学术型学位论文。

02. 开题在学位论文环节中的定位

开题答辩是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启动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参与研究生项目治理,我的态度是开题环节比毕业论文过程中的其他环节都要更加重要。欧博文老师说过,开题就是“发钓鱼许可证”,导师、委员需要帮助缺乏经验的学生判断选题是否有价值(有没有鱼可钓)、能否顺利执行(渔具、诱饵的选取能否钓得到鱼)。因而更重视做好开题,也是改善论文质量、减少学生痛苦的一个策略性考虑:师生与其到毕业论文答辩时苦不堪言,倒不如在发许可证的环节就让委员协助学生恰当选题,避开雷区,减少他们走弯路的可能。开题等前期环节做得好,毕业论文环节就可以是一个嘉年华式的庆祝环节。要是开题环节随随便便过了,毕业答辩就很容易陷入师生都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的境地。但奇怪的是,学校规定的开题答辩时委员会的劳务费用标准,要低于毕业论文答辩的标准。

我有一个印象,不少研究生误解了开题报告的含义,把它认为是一项研究的起点。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但良好的开题是学位论文的研究进行了一半,而不是真的指“随便选个题开一开”。这种误解,在博士生群体中也有,但在本科生、硕士生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开题变成研究的起点,毕业论文答辩就会变成事实上的“开题”,所以近期大家都在讨论是不是要增加“预答辩”的环节。可是,与其增加一道形式程序,倒不如在形式上保持现状,但做实开题环节。

 

03. 开题报告的结构

一般而论,学校会提供开题报告的规范格式。形式不只是八股,也是帮助学生去更好准备一项研究工作。要做好开题报告的写作,重在理解开题报告形式规范背后的实质目标。

第一,界定研究问题,包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问题?这一般对应“问题的提出”/“导论”部分。对MPA论文来说,学生可以在实践语境中阐述研究问题为何重要。但学生应当记住,这个重要,不是指在个人工作场域之中重要,而是在某个实践领域之内重要,即问题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举个例子,浙江省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干部却觉得“数据共享”有难度。怎么办?必要的做法首先是向前辈学、向同行学。这个同行和前辈,包括兄弟省份,比如广东、江苏、上海、北京、贵州、河南等,也包括欧美国家——因为数据共享不是一个浙江特有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写这个问题前,先看看文献,了解一下其他地区的实践,然后做个判断,文献里说的是不是可以很好刻画、解释实践中的客观现象?或者是不是已经可以很好解决实际的问题?公共管理是一门兼具科学与工程学的学科。科学是说以往你们给的解释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工程学则是指你们给的方案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自己的体会是,论文写作最好是在有“叮,你们说的都不完全对”的聪明感的时候开始。

第二,文献综述,要点是“围绕研究问题”回顾学界已经给出了哪些可能的理论观点。这一般对应“文献述评”的环节。由于论文的类型不同,文献综述的写法(功能)也不同。基于统计推断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除了要回顾已有研究的论点,“述”的要点是看他们的变量、方法,特别是那些已有案例研究却缺乏系统检验的问题。述的目标是作,作者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变量、方法。案例分析、比较类的文献综述,则需在回顾论点以外分析机制,发现原有研究在隐含假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原则,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展开,但记住几个关键点,文献综述不是文献列举,文献综述不是列举大理论,文献综述还需要提升文献品位——找到研究一个问题的关键学者,某个领域的主流期刊。

第三,研究设计,大致包含理论分析框架、数据和资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三个部分。一是理论框架,是我们用什么“眼镜”去看世界,这得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常见的有奥斯特罗姆开发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有限理性,博弈论等。二是数据与资料来源,指的是围绕研究问题,研究者打算怎么收集实证资料,比如哪里找案例,为什么找这几个案例(看案例的哪些维度,则是理论分析框架范畴了)。如果是量化分析,则要说数据怎么搜集,怎么取样,或者从哪几个数据库来。现在有了大数据,也可以爬数据。三是研究方法,指用什么方法去处理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比如文本分析,统计推断,机器学习☺。这里有几个容易犯的错误。第一,文献综述不是研究方法。第二,研究设计也不是方法罗列,而是重在围绕研究问题做有逻辑的设计。

第四,论文结构与时间安排等。有一些学校的开题报告还会要求有论文结构。我以往不太重视这个部分,现在的看法是可以列一个。以往不重视,原因是我认为研究者迟早是要根据实际的研究进程修改框架的,何必多此一举。现在我成为了一个更加务实的人,基于很实际的理由建议列一个,原因是作者需要抓住机会请有经验的开题委员会给一个看起来过得去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使得缺乏经验的写作者少走弯路。至于论文推进的时间安排,我的建议是研究者最好实写,写给自己,不是应付性地写给委员会。

最后是形式规范,请按照学校要求的规范写,没太多道理,争辩的用处也不大。形式规范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文献。目前,中英文都有与word兼容的多种文献管理软件(LaTex使用者可以略过)。如果是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可以从图书馆网站下载包括正版Office软件,NoteExpress软件,以及SPSS等。其中NoteExpress可以比较好兼容中英文文献,且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系列的文献格式。学生不必自己花费时间手工去调整引文格式,但要知道引文是有不同格式的,能够鉴别他们,以及可以使用软件一气呵成用好它们。

 

04. 开题答辩:技巧与心态

开题报告写得好,开题答辩不一定做的好。我从本科开始就收到相似评论“讲的比写的要好”。这是表扬,更是批评,最重要是说明口头报告和书面写作是两回事。在学术界,学者或许可以光写不说,肯定不能光说不写。我得补短扬长,把文章写更好,但口头报告也是需要我们精心准备的部分,而且讲的逻辑与写的逻辑不太一样。

开题答辩要注意的第一个要点是,报告人不要照着开题报告念,而是要把最核心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部分讲给委员会听。开题报告的内容丰富,但开题答辩一般都有时间限制,硕士研究生项目短则8-10分钟,长则10-15分钟。给严格时间限制并不是不重视研究生的报告。大多数学术会议15分钟报告时间也是常态。我读博士时,郁老师的训练要求是“三分钟能够讲清楚”,“三十分钟能够讲深入”,“三小时也仍然有料可以滔滔不绝讲下去”。时间有限,报告人就要理出重点,除了封面页、致谢页,其他非实质内容的页面,诸如目录页、节标题页都可算是多余。开题报告的重点是“研究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它值得被研究”“已有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还有什么不够的”,“我打算用什么理论框架,收集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找答案”。归结起来就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如果有时间,最后一页可以呈现一下初步拟定的论文框架——但不必讲,委员会看比听容易理解。

开题答辩是有PPT的现场展示,报告人需要注意的第二个要点是“不能对着PPT念”。PPT的功能是帮助委员理解报告人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它的功能一是提供关键信息,如高度凝练的研究问题,文献研究中的关键观点,功能二是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的“可视化”。报告人给的画面与讲述的内容,是互相补充、支撑的关系,而不是重复的关系。

开题答辩的第三个要点,是注意掌控时间。还是郁老师的建议,“但凡15分钟以下的发言,报告人最好都要事先写一个讲稿”。我印象中,李老师也是相似建议。否则要么超时,要么内容空洞。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试一试,不写讲稿,讲给家人听,讲给朋友听,实在不行就录下来讲给自己听——以上方法我全试过,不得不服。写讲稿的意思不是要背讲稿(我背过,效果不好),但是要熟悉内容,知道每个环节要传达哪些信息,实现怎样的目标。在这方面,每个人适用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比如我的做法是在PPT下面的备注栏写2-3个关键词,提醒自己讲的时候要注意。最近一两年大概是讲课多,开始积累经验,慢慢可以记在脑子里,算是有了一点小进步。

 

以上都是技巧,开题答辩还需要调整的是心态。只要是负责任的委员会,开题报告环节就不会让学生太过于开心。从机制设计的本意来看,开题环节就是要让委员会提出质疑的问题(毕业答辩也是,所以答辩都叫defense,没有批评与质疑,哪里需要defense?)开题委员对申请人过于友善了,学生在执行研究项目、撰写毕业的时候就会真的苦。所以,学生如果在开题答辩时被老师批评、质疑,记得委员会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是针对你的报告,即对文不对人,无需过分紧张。

学生在开题答辩时,如果运气比较好,会遇到“建设性”的委员,即委员知道开题报告有问题,但不是忙着给学生定性“你好笨,你训练好差,你可真不认真啊”,更重要是协助学生理清研究问题,跟他们一起找到更好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遇到这样的委员,学生就心存感激,假如遇到的是“批判性”的委员,也不要难过,参见上一条。最难处理可能是“破坏性”的委员,即老师只是说不行,却始终不说怎么才有可能行。这时候,学生的确运气差一点,但也不是全无出路。我的建议是,学生需要知道,委员这么做是不对的,但成年人的世界不是只要去分对错,毕竟以牙还牙行不通(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心理学上说,任何一段关系,都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学生可以礼貌地感谢老师的批评,并客气询问:很感谢您的批评,我会付出努力修改,可否请您分享经验,给我一些宝贵的意见建议?

文章 |  平凡生活札记

作者  |  疑似书虫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