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艺术学理论中的文本写作与展览实践研究工作坊论坛回顾

2023/1/12 13:32:46  阅读:141 发布者:

202217日,艺术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中的文本写作与展览实践研究工作坊成果汇报暨结业仪式”在腾讯会议召开。本次会议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成果汇报暨工作坊结营仪式,第二个环节是论坛发言与评议,本次论坛共有24位同学进行主题汇报,评议老师为沙鑫老师、张灏老师。

工作坊成员合影

第一组

汇报

杨欣雨同学的汇报主题为《浅析林风眠市场高价作品艺术风格——以近20年林风眠艺术作品价格的三次峰值为依据》。林风眠是一位与二十世纪同龄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是中西结合的成功探索者,在数十年的探索中创作出极具个人特色的“林风眠格体”。20世纪80年代初,当苏富比、佳士得在香港开拍中国书画后,林风眠的作品就开始进入市场,之后作品价格开始稳步攀升,其艺术市场表现在近20年中分别于2005年、2011年以及2017年达到峰值。报告选取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以及各大权威拍卖行的拍卖数据来分析林风眠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将其在艺术市场表现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价值探讨,分析21世纪以来影响林风眠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中的活跃度、价格增长的因素,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分析林风眠艺术作品风格及价值;二、分析林风眠高价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三、分析林风眠艺术市场的重要推动力,并结合当下对其未来的艺术市场进行一些思考。

杨欣雨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梁潇丹同学的汇报题目为《毕加索的“自我营销”对其早期艺术市场的影响(1900-1914)》。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推动了现代艺术的演进,从1900年到至今他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仍占有一席之地。毕加索作为西班牙人,他借助“自我营销”手段在法国巴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在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他完全演绎了既是有天赋性的艺术家,也是出色的商人,体现出重现实远胜于过去与未来。报告从毕加索的自我营销对早期艺术市场(1900-1914年)的影响展开,跳出画商视角,将之放在以艺术家为主角看待早期艺术市场。报告用艺术史案例关联分析的方法,探讨毕加索的经营模式、操作手段,以及其在早期市场“自我营销”的资本运作投资方式,并最终带动自身商业价值,从艺术成功走向商业成功。

梁潇丹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王觅帆同学的汇报题目为《浅谈毕加索的艺术市场策略》。报告以毕加索的艺术市场展开研究,从毕加索早期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的回顾、毕加索的艺术市场策略、以及他艺术市场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讨毕加索如何利用市场经营策略迅速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从艺术成功走向商业成功。并且结合毕加索与“熊皮”协会、画商康维勒的市场活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掘市场与艺术家的事业之间建立着何种密切的联系。最后,从艺术市场的变化及影响等角度对艺术家展开探讨,这或许能为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新思考。

王觅帆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张琳晗同学的汇报题目为《互联网+模式下艺术电商营销策略研究——以Artand为例》。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全球蔓延,艺术市场也毫不例外地陷入蛰伏期。时至今日,疫情虽得到有效控制,却迟迟未能消散。面对如此特殊的情况,艺术品 机构采取了降薪裁员、线下活动停办或延期等举措。而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观览、艺术品交易,也成为了行业内大部分公司寻求“开源自救”的突破口。在这场线上交易的角逐中,许多新兴的艺术电商并不具备先天优势。报告以 2014 年上线并稳步运营至今的Artand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入手,多维度地梳理分析“互联网+”模式下Artand营销策略的现状及问题,进而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优化的整合营销策略,尝试制定可行的实践方案。最后,就如何搭建体例完 备的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进行展望,以此发挥艺术电商交易的巨大潜力。

张琳晗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李浥萌同学的汇报题目为《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在市场中的“边缘化”探究》。20世纪80年代,装置艺术作为从西方外来的“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正如美国画家德库宁说:“杜尚一个人发起了一场运动——这是一个真正的现代运动,其中暗示了一切:每个艺术家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灵感”。而随着中国在全球艺术市场的话语权的转变,以及科技力量所带来的创新,装置艺术的呈现,也抛掷了原有的现成品挪用,艺术呈现了跨媒介的多元现象,装置艺术涵盖了新媒体装置艺术、交互性装置艺术等,而装置艺术是广义的装置艺术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装置艺术在整个艺术市场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虽然中国仍有部分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享誉国外与国内,可当今,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发展是艰难的,而导致之一原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报告阐释了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发展背景,以装置艺术自身的特性出发,去挖掘多方面导致装置艺术“边缘化”的原因,以求中国装置艺术在整个艺术市场中,能够摆脱“边缘化”的现象。

李浥萌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恩妮同学的汇报题目为《短视频中女性话语权力的失衡》。女性主义通过中国两次社会变革而由欧美传入,并引发国人对于女性地位的多次探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短视频传播平台爆火,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体的短视频作品。但在由于用户的需求,女性在这些社交平台中逐渐面临失语的窘境。报告通过现象观察,阐述了短视频领域中以女性为主体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李浥萌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评议

张灏老师评论道:杨欣雨、梁潇丹、王觅帆和张琳晗四位同学的论文都聚焦于艺术市场。伴随着超级画廊、民营美术馆、资本商业的介入,市场与艺术的关系更加多样化了,市场的商业逻辑与艺术逻辑呈现出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的状态。张老师建议李浥萌同学还应收集更全面的数据,从更多角度了解艺术家的相关活动。

沙鑫老师认为从杨欣雨同学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林风眠的市场中有几个关键节点,即他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景观、社会主义建设融合进创作中的。梁潇丹同学和王觅帆同学的汇报都关于毕加索的自我营销,“自我营销”本身就是现代主义观念下的产物。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是一个不错的切入视角。李浥萌同学应从个案切入,能够研究得更加深入。张琳晗同学用SWOT分析法研究Artand是非常适用的。恩妮同学的汇报贴合实际,视觉产品展示了文化氛围,而文化氛围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从女性短视频切入研究很有批判价值。

张灏老师进行评议

沙鑫老师进行评议

第二组

汇报

杨钦钦同学的汇报题目为《关于“参与式艺术”有效性及伦理问题的思考》。要真正厘清参与式艺术(Participatory Art)的发展轨迹还需追溯到六十年代以“物”为导向的极少主义,至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参与式艺术的实践和讨论开始逐渐成为艺术界当中的热门话题。然而,在新自由主义的大背景之下,参与式艺术的有效性开始被学界所质疑,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也常常被人所诟病。真正的参与式艺术需要建立在伦理道德之上,从而实现艺术家和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实践”。

杨钦钦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李灵灵同学的汇报题目为《后疫情时代下的艺术疗愈——以展览《感性机器:后资本主义时代的自我疗愈》为例》。在后资本主义时代,各个领域都面临过度制造,信息爆炸使得时间破碎,人们悬置主体的感受,失去自我与外界的连结,直至在新冠疫情危机来临的时候,这种主体感觉已经过载。台北市立美术馆[ 台北市立美术馆,简称“北美馆”,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圆山的公立美术馆,成立于19831224日,是台湾第一座现当代美术馆。]策划了为期三个月的展览《感性机器:后资本主义时代的自我疗愈》(Affect Machine: Self-healing in the Post-Capitalist Era2021),展览由香港岭南大学教授李雨洁与独立艺术顾问林瑀希共同策展,将展览想像成一种疗愈机器的总体,通过八件体验式装置作品的展出,回顾1970年代以来,从身体艺术到多媒体装置的艺术史路径,从这些不同的通道探索感性。“感性”与“机器”在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共存,从后现代主义的行为作品,到当代人类学式对环境的探究,试图以不同取径探索身体与环境共振的感知模式,干预资本主义式的准则,引导观者从自我沉淀或释放焦虑的身体感受,进入到一条回顾感性艺术史的路径。

李灵灵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汪子欣同学的汇报题目为《自我疗愈与自由选择 ——从艺术疗愈视角看《塞尚的疑惑》一文中的存在主义取向》。艺术疗愈作为一门拥有跨学科理论的综合性学术门类,不仅仅拥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原则,还能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切入艺术史,弥合传记研究、精神分析、形式主义、现象学等学科之间的罅隙,形成更切实也更具有人文色彩的研究。梅洛庞蒂认为塞尚的创作方法是现象学的,而其艺术背后是存在主义式的人生追索。报告将现象学艺术疗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纳入对塞尚艺术人生的考察,力图论述塞尚现象学式的创作方法与其人生的互通、对其困顿境况的疗愈,并试图分析《塞尚的疑惑》一文中的存在主义取向。自我疗愈与自由选择互为表里,在困苦中仍坚持将艺术创作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时,塞尚完成了自我认识和自我疗愈,也完成了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自由选择。

汪子欣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张依铭同学的汇报题目为《文化传播与大众娱乐:基于多样化受众的展览模式》。随着展览史上博物馆与艺术馆的发展,策展人在展览中的职能不断地转变,展览的模式也随策展人智能的转变而发生着变化。在展览史上,文化传播功能一直被认为是展览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策展人在策展时的主要考虑的目的之一,但是艺术展览相较于博物馆展览而言,受众群体不那么广泛,受到受众群体的受艺术教育程度的限制,文化传播功能只在特定的受众群体中起作用。当不同文化程度的观者进入到艺术展览空间中,他们对艺术品的观看模式也会不同,对艺术品的接受程度也会不同。报告通过对展览发展史,展览的不同受众群体,以及对不同的展览进行分析,讨论艺术展览中艺术展览的文化传播功能与大众娱乐效果;以观众为中心,讨论多样化受众的展览模式。

张依铭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唐瑀琪同学的汇报题目为《“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美育案例》。“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展”为著名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先生所做以书为主题系列社会美育公益ip计划巡展,是中国当代艺术经典的社会美育案例。“要有书”的参展艺术家从书出发进行主题创作,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来表达个人生存经验、权力规训、女性艺术家基于自身对身体、性别意识、生命体验的思考;以书为媒介对当今种种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书为材料进行新形式的创新探索等。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共生的景观,用艺术创作的形式共同构建了一本当代艺术图鉴的“书”。

唐瑀琪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刘瑞芳同学的汇报题目为《后疫情时代下中国美术馆功能的转向》。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爆发,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美术馆也没能逃脱“衰败”的迹象。在夹缝中生存的美术馆通过与科技的再次“联姻”,在美术馆的功能上散发了勃勃生机。从空间上,美术馆从物理实体空间向无边界的美术馆的转向,不仅改变了作为载体的空间模式,还改变了观者的观看方式,观看方式切片化,艺术作品模糊化,观展逻辑非线性。从收藏上,艺术藏品作为衡量美术馆等级的标准之一,传统记录藏品的模式信息冗杂、工作量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整理了资源,但是没有发挥数据的优势;数字化美术馆的建设,将美术馆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不仅仅带来了美术馆收藏功能的革命,还减轻了艺术工作者的负担。从沟通上,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是沟通大众和艺术品的桥梁,美术馆从艺术教育、艺术市场、艺术展览的维度,打破精英化的美术馆,建立去精英化的美术馆。

刘瑞芳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评议

张灏老师认为本组汇报更多聚焦于艺术创作与展览实践的转向。杨钦钦同学的汇报谈到了观者参与的有效性,参与式艺术、关系美学的意义只有在对具体作品的讨论中才能最大程度地起效。本组汇报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后疫情时代的艺术状态,各位同学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体现了研究的丰富性。张灏老师也谈到了自身关于后疫情时代艺术状态的看法。

沙鑫老师认为本组同学对于疫情时代下艺术的创作、展示的方式都非常敏感。杨钦钦同学论文当中提到了假性参与和艺术介入社会现实的问题,实际上这指向的是语言和媒介的有效性问题。李灵灵和汪子欣同学的关注点都是艺术疗愈,艺术疗愈要探讨的是人的存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性直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让人远离虚无。唐瑀琪同学谈到的展览“要有书”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策划的具有启蒙性和社会美育性质的展览,从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进行社会美育实践时的自觉。张依铭和刘瑞芳同学所谈到的文化传播和美术馆功能转向都非常切近当下现实。

第三组

汇报

李敬怡的汇报题目为《当代艺术展览空间转向》。当代艺术展览与传统艺术展览在展品、空间及策展思路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艺术展览对象主要是架上画,其展陈是一种单向、被动的策略,在传统艺术展览中,展览以展品为中心展开,策展人的角色更像是布展人,为观众设计好观看动线和思维路径。这与展品及其研究方法、艺术博物馆的自身定位密切相关。而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形式多元化,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其中还不乏大型装置艺术等,同时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也变得多元化,使得传统策展方案不再适应,当代艺术博物馆采取了更加开放、多元、融合的布展策略去应对这一变化,由此当代艺术展览空间的转向发生。空间的转向不光是空间的物理构造发生改变,还有空间与展品的融合、空间与技术的结合、空间与功能的结合。这背后是艺术展览空间的策划思路的变化。

李敬怡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张宇涵的汇报题目为《生态主义的形态--23届悉尼双年展为例》。报告围绕悉尼23届双年展五个展区的作品,探讨生态展览存在著许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出发点与对应路径进行展望:从展览的主题设定,展览的实现过程、以及如何避免“绿色标签化”等,试图探索生态主义视角下,自然生态主题艺术展览良性发展前景与方法。张宇涵还从国内生态艺术与“乡村美育”的内在关联性,对比了与西方生态艺术的异同点,最后畅想了23届悉尼双年展于国内生态艺术的借鉴价值。

张宇涵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付小梅的汇报题目为《马塞尔·布达埃尔虚构博物馆体制批评研究》。报告聚焦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以布达埃尔为代表的博物馆体制批评实践和相应的理论话语。聚焦马塞尔·布达埃尔创作的体制批判作品中,表现其对自身职业的制度框架的充分自觉,试图梳理现代艺术博物馆与艺术体制的关系,对既有的艺术秩序进行颠覆,包括体制批判艺术实践和话语实践,探讨体制批判被体制化之后产生的问题。

付小梅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欧阳丽诗的汇报题目为《历史即当代:利物浦国际奴隶制博物馆中的当代艺术》。报告通过对利物浦国际奴隶制博物馆成立背景和当代艺术作品分析研究发现,该博物馆自建馆以来持续不断地与当代艺术建立联系。这是因为自二十世纪以来,各国博物馆纷纷在新博物馆学的引领下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使命,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此外,英国文化政策有着非凡的发展历程,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博物馆去建立面向未来的收藏,并通过对历史的再阐释,让历史成为有生命的历史。

欧阳丽诗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陶婷婷的汇报题目为《从游移视点透析“绵延:变动中的中国”展的“完成”》。“绵延(Duration)”这一概念来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它意味着没有中断和永恒的持续。作为中国首个当代艺术陈列展,‘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试图以理论和历史的视角来展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一个常设展览,它并不是固定而静止的,而是在时间主脉和历史框架保持不变前提下,不断更替参展艺术家名单、不断更换作品,使整个展览本身也因之成为一件宏大作品和艺术实验。报告从“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出发,结合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沃尔夫冈•伊泽尔(Wolfgang Iser)提出的“游移视点”的概念,分析在不断生长的常设展览中主客体之间的对话状态以及展览的“完成”。

陶婷婷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李梦嘉的汇报题目为《当代生态女性主义艺术的两种主题倾向——以“生态女性主义”展览为例》。2020年策展人莫妮卡·法比扬斯卡在美国纽约托马斯·埃尔本画廊策划了名为“生态女性主义”的展览,该展览展出了涵盖第一代女权主义者到最年轻的一代的16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试图带我们踏上从十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到当下的开创性环境艺术作品的视觉之旅。报告以该展览为切入点,探究一个中小型展览如何向观众介绍生态女性主义艺术这一艺术潮流,及其主要表现主题与表现形式。报告的重点是生态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多样化的议题,通过对展览策划和艺术家及作品选择的分析,将当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艺术的主题表达划分为两种倾向,并分别阐述不同倾向最具代表性的议题。

 李梦嘉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评议

张灏老师评论道:李敬怡同学阐述的主要是作品带来的空间重置,张老师推荐了邱敏的《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空间形态的几种模式》,当代艺术中的空间既有所拓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张宇涵同学谈到了生态问题,中国艺术发展进程和西方有很大差异,中国的生态艺术是否找到了自身的演进逻辑,是否依托本土情境发生,张老师持保留意见。

沙鑫老师认为李敬怡同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叙事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二战后就已经出现了。延续到现在,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值得继续挖掘。张宇涵、李梦嘉同学的汇报涉及到了生态艺术、女性主义。中西方的生态观是在不同情境下生发出来的。西方的生态观是一种当代艺术的生态观,是对于主流艺术的解构和补充。比如他们关注边缘文化,关注环境保护等等议题,都是对于主体性文化秩序的反思、批判。但是中国的生态经常与乡村相结合,这与现代化的发展相关,是现代化的补充。这里的矛盾点在于城市和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表现。付小梅和欧阳丽诗同学的关注点是博物馆的体制批判,其中强调的是知识的生成性和观念的生长性。

第四组

汇报

张漫为的汇报题目为《中国传统名画数字化展示中的重复开发现象——以千里江山图为例》。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展示已经完全融入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博物馆作为具有指标意义的学习与文化体验场所,不论规模大小,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想要探索此类创新的叙事媒介并拓展新的展览体验形式,以此为越来越多元的观众创造个性化的参观体验。此种形式在中国古画表达和传播上的优势不言而喻,但近年来出现的作品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复开发现象,仍然值得我们追问。本文结合目前《千里江山图》数字化展示的部分案例,尝试为中国传统古画数字化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张漫为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朱天舒的汇报题目为《软件-信息技术:对艺术的新意义展览中的技术美学》。由杰克·伯纳姆(Jack Wesley Burnham Jr.)策展,1970年在纽约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Manhattan)举办的“软件-信息技术:对艺术的新意义”(Softw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s New Meaning for Art)展览,是伯纳姆系统美学思想早期的重要实践。“软件”向人们展示了运用当时新兴的电脑软件技术进行创作的一批观念艺术家们的作品,伯纳姆声称,展览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将艺术家和科技专家聚集到一起,他试图通过“软件”将美感集中于发展迅速的信息处理系统之中,并重新定义整个审美意识领域。“软件”是系统艺术的一次集中呈现,也可以说,它是伯纳姆对其所谓“后形式主义艺术”概念的一次充分解读。

朱天舒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陈若妍的汇报题目为《沉浸式体验在艺术展览中的应用》。科技高速发展,人们在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基础上,越来越关注到个人的精神生活。其中,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与日俱增,艺术展中的泛审美化倾向拉近了艺术与观者间的距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流行元素的更替、审美价值的转变,艺术展以沉浸式新媒体数字技术为基础,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观者能与虚拟的艺术作品互动,也能与整个虚拟环境相互交融,整体上营造了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沉浸式艺术展超越了传统艺术展览的观看方式,缩小了观者与艺术作品间的审美距离,观者可以进入艺术作品所在的空间,甚至他们与场域的互动共同构成艺术作品,其全身心地沉浸、探索艺术之美。

陈若妍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高怡凡的汇报题目为《对沉浸式艺术展的冷思考》。在社会转型以及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极具后现代艺术风格的沉浸式艺术展迅速取代传统艺术展览模式成为了艺术展览的新风向标。沉浸式艺术展以不同于传统展览的观看方式而受到了观者追捧——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取代了单纯的视觉传递,一系列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观者的参与度,实现了以“展”为中心到以“览”为中心的转向。但是随着资本的过度介入以及沉浸式艺术展过度强调“互动”而促使“介入”完全取代“静观”,沉浸式艺术展逐渐沦为了一种体验经济而非艺术活动。报告旨在通过对沉浸式艺术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揭露当今沉浸式艺术展的乱象,从而使其能够平衡永恒性与在场性以及介入与静观的关系,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高怡凡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朱泉颖的汇报题目为《数字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和未来》。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跨学科交流成为当下展览模式的趋势,“云端”成为高频词汇,数字展示成为众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数字展览也成为展览的常见模式。报告通过对近年来的几次展览的实例分析,探究了数字技术在当下的展览中如何体现,并在现有基础上对于未来数字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朱泉颖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金旼熙的汇报题目为《关于“自我缺失”的17本书:Abraxas图书馆》展览终结报告。展览从中国和韩国青年的自我缺失现象出发。报告包含了展览主题、空间主题、作品制作、布展、宣传、实际执行等具体部分。

金旼熙同学进行论坛汇报

评议

张灏老师评论道:本组汇报集中于跨媒介和新科技对于艺术体验的改变,张灏老师对这个议题有三个看法:第一个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了,技术带来了新的体验或新的行为方式;第二是技术也会带来规训与自我麻痹;第三是文艺持续地对技术规范及伦理进行反思。当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科技艺术展览也良莠不齐,但媒介并不是判断展览质量的唯一标准,评价展览时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沙鑫对本场工作坊论坛做出总结。24位同学都从切身经验和兴趣点出发进行写作,这其中展现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以及对知识运用的自觉性,希望大家能够把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延续下去!

来源: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