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12月30日,由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建构”和“重回本体—电影美学与新技术挑战”,旨在发掘、鼓励青年电影学人结合创作、深耕学术,在议题之下共同探讨经典或热门电影学议题,推动电影学理论发展和美学实践探索。论坛评委有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谭政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吴冠平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余韬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赵斌副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叶航副研究员和《电影新作》执行主编何国威等多位国内专家学者。论坛当日,共有20位青年学者采用线上形式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
论坛回顾
论坛围绕“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建构”、“重回本体—电影美学与新技术挑战”两个议题展开讨论。
第一组学术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国涛研究员主持。本组发言结束后,张国涛研究员根据每位青年学者发言的特点做出了精彩的点评,认为五位青年学者既有对理论的溯源,又有基于当下、面向未来的学术探求,同时对其论文价值和逻辑思维作出了肯定。
北京电影学院的杜若飞就《象形文字与叙事意象:“中国电影叙事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杜若飞认为当下西方叙事学面临着普世困境和时代危机,这为构建中国电影叙事理论提供了必要性。在聚焦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叙事材料,同时在以叙事意象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叙事理论和和基于象形文字的汉语符号学的基础之上,杜若飞提出了构建中国叙事理论的可能性。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杨洲以《理论旅行与话语生产——再探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影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题,以萨义德的“理论旅行”相关概念为支撑,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影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价值评估,并关照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电影学派/中国本土理论话语的生产构建。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曹思齐以《言-象-意:以“间性”思维浅窥当代动画电影批评的范式问题》为题展开发言,在对当代对中国古代文论最核心的细读路径——言、象、意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回溯后,认为其对于当代动画电影批评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间性”出发,提出了数字时代动画电影批评的路径。
厦门大学的李卉围绕《如何消费想象力?——幻想类电影的审美与消费体验》展开发言,她首先分析了消费者与电影的互动模式,阐明了以消费者、尤其是粉丝的世界完形、文本再创作和粉丝行动主义为具体实践样态的消费模式,籍此分析消费者在想象力的消费实践中的身份转变。
中山大学的崔久成围绕《局限与偏差:电影符号学的中国接受史及其问题辨析》的论题展开发言,从几个符号学的关键概念传播接受史展开考据,探讨电影符号学基本的概念、理论如何更好融入中国电影理论体系。
第二组学术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的吴冠平教授主持。本组发言结束后,吴冠平教授逐个对他们的议题和内容进行点评,从文本材料到思维立场,从研究方法到理论创新,深入浅出的分析了青年学者的论文中存在的优点与问题。
西南大学的谭求健以《观念交锋与战时话语:重审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的路线问题”座谈会》为题,对1941年展开的“中国电影的路线问题”的讨论进行了重审,以此为出发点对大后方电影理论进行了再思考。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昊以《去依附:中国电影理论的外生动力与内在机制》为题,对作为国家文化诉求的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理论的观念来源做了考察,以此探析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化走向。
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学者张小迪以《改革初期“小说-连环画-电影”文本链现象研究》为题对改革初期“小说-连环画-电影”的“文本链”现象做出了挖掘与还原,籍此重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文艺经验的流变。
同样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学者王垚以《建构“中国导演史”:从新时期初期电影的三个核心问题出发》为题,以郑洞天教授构想的“中国导演史”的研究框架为出发点,围绕导演“分代说”、电影作者论和电影功能论三个核心问题讨论了“中国导演史”的学术面向。
兰州大学的杨鹏则以《作为诗性的生成机制:影像历史诗学转义修辞的内在肌理与价值取向》为题,对影像历史诗学转义做出了考察,并探析了影像历史转义机制的不同面向以及影像历史转义修辞的运作机制问题。
第三组学术论坛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的谭政研究员主持。本场五位发言人分享结束后,谭政研究员首先肯定了每一位发言人论文的学术价值,并就各位发言人的选题角度、理论依据、文章特点和行文思路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彩回应。
北京师范大学的玄莉群以《祛魅为何与“降维”回望:重思电影“索引性”》为题,通过重思“索引性”阐释了数字影像的本体论,分析了造成数字合成影像祛魅的原因,并通过“降维”回望思考其返魅的可能路径,详细论述了数字媒体时代亦即“后索引性”时代的“索引性”论题之争。
同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可馨就论文《跃向光滑空间:“灵韵”凋敝后的影像入侵与距离重构》展开讨论,通过对影像与现实的距离、“灵韵”凋敝后的物质救赎与距离折叠以及作为介质的身体对人与世界距离的再思考的分析,揭示了“赛博灵韵”作为新技术情境下的生成机制。
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的张引从马诺维奇提出数字技术让电影回归了绘画本质、克里布基于巴赞对“意义”的论述提出电影本质上是“爱”的观点出发,以《新现实主义的巴赞:数字影像何以成为电影?》为题,通过对巴赞“爱即诗”的论述,整合新现实主义的思想资源,回应了数字影像给电影带来的本体论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青年学者侯东晓以《分裂的视觉经验与新主体的诞生——论电影媒介考古视阈下的观众谱系》为题,以媒介考古学为研究方法,认为电影观众是媒介塑造的产物,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电影媒介的演化而游移,为建构电影媒介观众谱系提供了可能,也为重思观众的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薄一航围绕《从计算人文到计算电影:AI时代电影研究的新范式》展开发言,从作为计算人文新研究分支的“计算电影”出发,揭示了AI时代电影研究与创作的新路径,并结合传统的电影研究方法,以迎合新时代电影研究为目的,拓宽、扩展了电影的研究范畴,提出了一种后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影研究的新范式。
第四组学术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的叶航副研究员担任学术主持。五位青年学者分享结束后,叶航副研究员对学者们的发言做以精彩的学术点评,肯定了各位青年学者在选题上的创新性以及学术视野的启发性,并就数字技术在当下美学流变的问题展开讨论。
来自复旦大学的周厚翼以《从“贫乏影像”到“权力影像”——AI算法时代的影像政治》为题,通过分析“智能”/“智障”、“真相”/“真实”、“类人”/“非人”这三组对峙的概念,分析了AI算法影像在能量消耗、资本流通、政治格局三个层面从“贫乏”到“权力”的僭越,揭示出变革了的影像与世界、影像与主体的权力格局。
上海师范大学的钟芝红分享了《镜头、蒙太奇与“误读”:以蒙太奇理论为视角的VR影像考察》的研究,通过对早期蒙太奇学派理论、VR空间蒙太奇排列以及空间蒙太奇叙事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蒙太奇理论的“误读”以及VR影像的蒙太奇属性在当代的应用。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曹敬波围绕《电影的观看范式:从被动的集体欢腾到具身的触感视觉》展开发言,通过观影仪式和触感视觉两个层面转变的分析,揭示出了数字时代电影接受从影院电影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到“解辖域化”或更为宏阔的解构主义意义上“后电影”的范式演变。
中山大学的赖荟如以《数字时代的“后迷影”》为题,首先论述了作为观看方式的传统迷影与“后迷影”的区别,并通过对“后迷影精神”的分析,揭示出了数字时代的迷影之爱发生的转变,以及“后迷影”的形态重焕生机的原因。
山东大学的李雪莉带来了《VR电影观影主体的身体之维》的分享,通过引进不同学科关于“自由度”概念,分析了VR电影观影自由度的三种具体类型,通过对观影技术延伸观众身体和观影意识身体化的分析,揭示了“技术-身体-意识”的观影主体生成的理论模型。
总结
20位发言人分享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对本届论坛做了总结性发言,再次肯定了青年学者在中国电影领域做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并呼吁各方学者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流派添砖加瓦。
来源:电影学青年学者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