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并引发了课程思政的研究热潮。近一年来,《大学》收录了数十篇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文章。本期专家笔谈栏目,大学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洪水对三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做出评价,并分享相关文章全文,以期为读者研究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
"
郭洪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开始激烈碰撞乃至陷入深层冲突。大学英语教学强调英语语言学习和交流能力的提升,尽管这是必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入了西方文化的价值预设和话语体系。西方国家在政治文化领域被极端化思潮裹挟,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逐渐失去理性判断和战略自信,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在此背景下,中国“威胁”论、西方中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或明或暗地植入中国的教育和学术语境,对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造成极大冲击。这就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价值难题,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引导由此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正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指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史亚菊的论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文化逻辑及启示》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应了上述挑战,阐明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以价值观教育渗透知识传授,塑造语言能力。这克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工具论导向,丰富了其价值内涵。第二是在课程思政教学主题设计中植入中国文化价值,克服了西方中心主义单面思维。这不是推进专题教学,而是推进主题教学,避免了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造成思政专题教育的危险,实现了隐性的价值塑造目标。第三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解决了青年学生在中西文化比较中的一些价值困惑,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打下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此为指导,深挖中国文化的价值意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文化力量。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
文化逻辑及启示
文丨史亚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推进以中国文化教育为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强化学生文化自信,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文化逻辑和目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要直面价值观教育缺位等挑战。一是强化基于中国文化的课程思政主题设计;二是加大对中国文化素材的补充运用,融入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三是构建中国文化教育体系。文章基于文本分析得出,大学英语要克服英语教学中过度讲授西方文化的单面思维,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从而与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文化育人;文化自信;文本分析
论点速览
❏学生面对各种价值观冲突必然会产生比较思维,也容易在异域文化的冲击下迷失文化方向,甚至在政治认同上走向误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克服一味重视知识点讲解的局限性,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在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文化价值之后,就要在实践中探索出实现这些文化价值的现实路径,回答外语课程思政“是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融入中国话题的英语素材,还要积极探索有效融入的路径,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内容考核机制。
精彩节选
大学英语教学要克服一味重视知识点讲解的局限性,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文化价值正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和历史自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高度统一。
在具体的语言文化学习环节,梳理成长成才类话题的概念(诸如英雄、成功等词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中西方文化中对这些重要概念理解和解读上的微妙差异;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文化比较,形成清晰的中国文化观,从而做到文化自信。最终,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课程思政语料库习得课程思政主题的语义逻辑、语法逻辑和语用逻辑,立足中国文化看世界,进而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和大格局。
点击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
基于文化视角的
“网络 + 课堂 + 实践”三位一体的
外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文丨高丽(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性质,在立德树人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外语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文章以青岛某高校为例,通过访谈一线外语教师了解信息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学中以文化为依托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总结信息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有关中国文化的融入意识、形式和现状,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几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以文化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的具体内涵,构建“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视角;三位一体;外语教学
论点速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外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语教育的立身之本。新时代外语专业学生应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积极构建中国形象。
❏大学英语教材作为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胸襟,不能只局限于英美文化的呈现,要让世界各类文化在教材中都能展现自我,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类文化环境中的素材。
❏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评价支持,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长、答题错误率、检测结果等,构建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评价的精准度。
精彩节选
课中,教师在课堂授课环节中渗透育人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润物细无声地实现育人目标,课堂上以“讲述中国”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深化。课后,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平台,打造微信公众号,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
外语教师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要汲取各种文化的精华,又要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曲意逢迎和盲目追随别国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新型的外语教学模式。因此,“互联网 +”为以文化为依托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 价提供了便利,构建“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点击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
思考与实践
文丨何莉(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国际学院)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二者有机融合,该概念的出现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高校英汉翻译课程具有工具性特点与人文性特点,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培养学生英语实践能力。调查发现,该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文章以高校英汉翻译课程基本情况为切入点,针对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展开了详细论述,旨在推动高校英汉翻译课程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实践
论点速览
❏在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确保教学目标不会受到影响,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还需要考虑德育目标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在尝试将英汉翻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时,教师必须保证所开展教学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吸引学生对国家大事关注度,发现信息传播与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确保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维护国家尊严。
❏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可以教材为切入点,优先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需对内容价值进行具体分析,保证教学质量,比如选择我国四大名著当作翻译内容,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精彩节选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高校在尝试将英翻翻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时,首先应分析高校英汉翻译课程专业特点,明确二者融合点,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以确保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隐匿性特点与过程性特点,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评价机制来保证教学质量。对现阶段翻译类教学进行分析发现,所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定性情况严重,主要体现在缺少教学标准、缺少奖惩机制等等。因此为缓解现有问题,在构建评价机制时,应遵守多元化原则,从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内容三方面切入。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