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经济学实证研究-入门篇
2023/1/6 16:41:35 阅读:153 发布者:
整个实证研究可以总结为:2个导向,3个法宝,四部曲,n个变量。
1
2个导向
研究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科学问题。
(1)问题从哪里来的?
它们可以在文献、生活事件、政策文件和新闻中找到。
比如:上班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包括我)都用支付宝的“蚂蚁花呗”。他们经常是上个月先用花呗提前消费,下个月再用刚到手的工资去立刻还钱。其实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跨期消费”。相应的,可以去思考解决“我国消费率低”的问题。
(2)什么是科学问题?
其实初学者来说,弄明白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如果上手之后有了感觉,这个问题就可以弱化了。
对于科学问题来说,它:
首先是个问题:等待解决。
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具有实践意义。
是一个有理论支撑的问题:这意味着这个问题经得起推敲,能够被验证,被重复,具有普遍性。
除此之外:
1)你的文章是“不自娱,只为读者”的,所以你的选词造句要符合学术标准,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2)你的论文要有价值,它必须对你正在研究的领域做出边际贡献(创新)。创新意识要求的是放下众所周知的东西,去探索未知的东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贡献。
诚然,这个要求略高。起初你可能只有一个小小的新发现,但边际贡献一定是学科的终极追求。我们对创新的看法决定了接下来自己能走多远。
2
3个法宝
技术:起码简单的eviews、spss(硕士),stata(博士),你要熟练掌握一个吧。
思想:当你掌握了基本技术后,你会发现思想在研究中更重要。一个好的想法将决定你的研究是否值得。而思想的来源于:本学科的深厚理论基础、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实践:“熟能生巧”才是最顶级的秘籍。不管你看了多少、又或者背了多少spss、stata之类的视频、理论和命令,你还是要去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自己一条一条的运行,才能真实地获得提高。
3
四部曲
问题、理论(机理)、实证、结果和讨论。
这基本上就是你论文的结构。心目中的完整的经济研究范式都遵循这个结构。
这是否意味着我必须严格按照前后顺序地遵循这个过程?
还真不一定!
很可能发生的是你在中间的某个地方获得了灵感!有时:当你看到合适的数据时,会想可以拿来做什么样的分析;你看到了一种现象,或者一个理论;比如你新掌握了PSM-DID,会想着在哪里用一用。有很多种可能!
一个极为有名的例子是普朗克推导出黑体公式的过程:起初他受制于现有理论的严格假设结果一无所获,然后干脆根据自己的数学感觉硬凑符合实验数据的公式,再在获得公式之后反过来思考公式的物理意义,从而引出了物理学中的“大魔王”——量子。
4
n个变量
1)确定你的核心问题(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x影响了y
2)找到理论基础,即某种机制(中间变量):x通过什么影响了y
3)明确控制变量:除了x还有什么影响y
4)选择数据或数据库(合适的代理变量):x和y以及控制变量的代理变量,数据是否支持
5)选择合适的模型:截面还是面板?线性还是非线性?
6)稳健性和内生性问题
总的来说,实证分析中的许多步骤都涉及变量。因此我们可以说,首先确定x和y是多么重要。
转自:“云导师学术辅导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