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书写和书法源流入手,介绍并研究地图文字注记,通过归类对比,梳理出古地图上文字的主要特征,推测分析地图设计者的美学取向和成图后的社会感知效果。
关键词:地图文字注记;美学取向;社会感知效果
1 引言
地图注记由字体、字号或字级、字色、字距及排列方向、位置五个因素构成。
地图上的文字是地图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旧地图上图名和注记文字的表现效果直接影响整幅画面的美观程度。然而,古人对于地图的注记文字设计是经验性的,是地图设计师根据地图展示效果、个人书写或刻版能力、社会对字体感知认同程度等几个因素来选用的。作为后人,对此问题可以做出有统计意义和总体性的分析判断,从方便收集的古地图入手,从书写和书法源流角度仔细观察体会,对比汉隶唐楷的主要字体特征,参考碑刻和雕版印刷字体的研究论著,通过对比归类,梳理出古地图上文字的主要特征,从而分析地图设计者的美学取向和成图后的社会感知效果。
2 汉子字体:书写字体、书法字体、印刷字体的概念及其相关性
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象形表意的汉字的功能就是传递语言、思想,记录知识,使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流传。古地图和传世文献上汉字的基本特点,都容纳在一个方形汉字之中,无论怎样的复杂笔画关系,都要求间架结构匀称美观、清晰可读,兼顾统一规整与艺术的丰富变化,文字与地图符号等要素共同构成地图整体。
自秦汉至隋唐,篆书、隶书、楷书是行文正式字体,行书、草书是辅助字体。篆书、隶书多用在牌匾、地图和标题上,宋体、楷体、黑体等印刷字体应用日渐广泛。书写体自由灵活多变,在书法写作和美术设计、地图设计时,对字体的要求和使用情况各有不同。书法是日常书写的升华,又是日常汉字使用的资源,传世的古文字写本很多都被作为书法文物对待。在隋唐之后,书法作品与日常书写、印刷书体逐渐分离开来又相互关联,存在着引领和互动的关系。在地图和印刷品上,书法美术字赏心悦目,能够传递更丰富的语义信息。
3 地图文字注记的主要类型
早期古文字多为甲骨文和金文,篆书在秦代之后多用在碑刻额头,古地图的图名也多见此种字体。汉代以后,方整平直又舒展的隶书成为古地图图名的主要字体,在唐宋之后,地图图名间有楷书、隶书及魏碑字体的使用。
3.1 印刷汉字特征
文献学家黄永年、历史学家辛德勇等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刻本印本字体进行对比研究,对字体变化提出很多见解,比如区分为“方体(匠体)”与“写刻本”两个类别;比如汲古阁毛晋探索的方体字,横画略带波磔,别具隶意韵味,入清之后,在苏州常熟一带日渐风靡。“毛式”字体精美,区别于方板平直的流行字体。清代刻本出现仿宋体,其特点是横细竖粗,撇长而精,捺肥而拙,右折横而肥粗。道光以前的还较秀丽好看,以后则变得扁而呆板。下面引用辛德勇对印刷字体的评点内容,可以帮助理解古地图上字体的特征。
苏式方体字:流行于以南京、苏州为中心的地区,特点是字体端庄平正,典型如道光时《诗毛氏传疏》(也称《毛诗国风》,长洲陈奂学署名),其字形整齐、刊刻精致、页面清秀。
浙式方体字:流行于杭州地区,不似苏式方体字那样拘谨,在竖笔和竖弯钩转折处出现波磔顿挫,有灵动感,不再将字身刻意拉高拉长,整体呈现方形轮廓。字形斜撇锋利,直刀剑般,在粗细变化中多有韵味。清后期波磔加重。
粤式方体字:多为福州刻字,字形不甚精整,松懈无力,压扁。南越岭表,扁平带有波磔,生硬稚拙的味道(隶意,重心低),道光年间及光绪时代,横简细,竖笔粗重,撇起重,捺重。字距紧密。
京式方体字:狭行密字,笔画平直,视觉效果不甚雅观,压扁,拥挤,字间距太挤,字笔画厚重。
清代最精整的当属以武英殿为代表的内府官刻,横细得当,大小穿插,页面整体端庄,坊间刻本则最为粗劣,两者并观若天差地别。
3.2 汉字从书写到印刷的变化要点
宋代雕版印刷流行之前,书籍的字体源头是直接书写,请写字好的人(不一定是书法家)写好字样,再由刻工在石碑或木版上予以雕刻。这里就出现一个手写到刻写的加工变化。
楷体:宋代主流刻本采用欧体、颜体、柳体。元代书刻主流字体是赵体(《永乐大典》字体),其秀丽遒劲,疏密适中,为官府所认可。自明嘉靖时期后,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出现了楷体和宋体分庭抗礼之两途。楷体笔画圆转精细,略微向右上倾斜,不适于雕刻制版,使用率少于宋体(图1)。
(图1 《燕地指掌之图》 (局部)楷体)
宋体,是与生俱来的印刷体,横细竖粗、横平竖直、棱角分明、字形方整,产生于雕版,成型于明朝(图2、图3)。笔画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图4、图5),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图2 《北直隶舆图》 (局部)宋体)
(图3 《皇明大一统地图》(局部) 宋体)
(图4 古地图上的衬线字体)
(图5 晚清地图上的非衬线字体)
仿宋体、黑体及新魏碑体,都是近代印刷术推动的设计字体,主要用于文件印刷和展示。
4 古地图上字体引用及视觉特征
4.1 小篆
在古地图上常用的李斯风格的小篆,易于识别,清晰,视觉效果古朴高雅,也有温婉圆润的表达。代表作有《山东各海口大小炮台图说》(图6)、《华岳图》(图7)、《黄河图说》(图8)。
(图6 《山东各海口大小炮台图说》 (局部)篆书)
(图7 《华岳图》 (局部)小篆)
(图8 《黄河图说》 (局部)小篆)
4.2 隶书
隶书字体端庄,浑厚,俊美,舒展,古朴苍劲,常用在各代碑铭石刻及地图图名和印刷品外包装封面。选字出现的频率,以汉隶圆润的曹全碑字体、方拙的张迁碑字体以及庙堂风格庄重的乙瑛、史晨碑字体为多,相对规整,清晰易读,特征一致感强,容易模仿和推广。在书法界推崇的石门颂、礼器碑、西狭颂等字体,艺术丰富性更突出,但阅读一致感和规则性不如曹全碑和张迁碑。另外在隋唐之后,隶书的装饰性增强,汉隶纯朴、唐隶甜美,二者与后来的清隶在笔法上有着巨大区别,在古地图题名上也有体现。代表作有《平江图》(图9)、《浙江省城图》(图10)、《京师城内首善全图》(图11)、《中外舆地全图》(图12)。在近代制版印刷技术发展之后,隶书依然是最普遍的图名用字体,端庄匀称,清晰醒目。
(图9 《平江图》 (局部)隶书)
(图10 《浙江省城图》 (局部)隶书)
(图11 《京师城内首善全图》 (局部)隶书)
(图12 《中外舆地全图》 (封面)隶书)
4.3 楷书
自初唐四家欧虞褚薛及颜柳之后,唐楷成为唐宋时期的主流字体。其中欧体清朗严整,结构美观,有《九成宫醴泉铭》等典范;颜体方整茂朴,结构宽厚,气势开张,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元代赵孟頫的字体圆转遒丽,清秀灵巧,结构端庄自然,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寿春堂记》《汉汲黯传》,得到从皇家到坊间的高度认可。所以欧体、颜体、赵体成为元明清以来印刷楷体公认度最高的字体,也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汉字的视觉记忆。代表作有《大明混一图》(图13)、《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图14)、《泰山全图》(图15)、《浙江沿海图》(图16)、《山东黄河全图》(图17)。字形秀美的褚遂良、虞世南和李邕等书法家字体出现频率低于欧颜赵体。
(图13 《大明混一图》 (局部)楷书)
(图14 《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 (局部)大楷)
(图15 《泰山全图》 (局部)大楷)
(图16 《浙江沿海图》 (局部)小楷)
(图17 《山东黄河全图》 (局部)小楷)
在近百年来字体设计和制版技术的发展引导下,大陆地区普遍采用印刷宋体字和仿宋字,字迹清晰,印刷密度较大。而在港澳台地区全面使用楷体字,笔画宽厚,端庄舒朗,但排版密度不能很高,字距行距较大。
4.4 行书和草书
行书和草书由于书写变化丰富,一致性和辨识标准化程度不如楷体,图名视觉效果又不如隶书或魏碑体,因此在制图过程中使用较少,偶然出现在地方碑刻题名或绘本题名(图18—图21),只有个例意义。
(图18 《奉天北镇图》 (局部)行书)
(图19 《重修中岳庙图》 (局部)行书)
(图20 《唐土名胜图考》 (局部)手写体行书)
(图21 《北京历史地图集》(局部)侯仁之手写行书)
5 印刷新技术带来的新字体
字体变化不仅有书写者表达和阅读者视觉认同的因素,还受到印刷技术和印版材料的影响。比如木板版刻,笔画的横细竖粗,顺应木板纹理的走向而刻,容易平正平直,却难以刻出楷体斜向撇、横折和竖弯钩的细节变化,平顺的宋体就易于变化较多的楷体。金属字制版及照相胶片制版技术与字体设计艺术的结合,设计出书法界没有的新魏碑体、等线黑体等多种字体,它们被广泛用在某个时段的地图标题中(图22、图23)。
图22钱玄同题写《北平四郊地图》(局部)
图23《古今对照海淀与中关村地图》 (局部)新魏碑体
6 结论
汉字的书写、设计和印刷传播,影响到地图制图的字体设计和读者感知,既有技术性、经验性又有审美性,值得从多方面分析认识,如此方能准确有效地表达汉字及地图所承载的信息。
【作者简介】王均,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