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活动回顾】数字人文视域下的西南近代美术史研究工作坊

2023/1/6 13:54:38  阅读:124 发布者:

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更丰富的史料信息和更多元的分析手段。本次工作坊中,同学们充分利用数字人文的技术,在西南近代美术史方向深入学习、研究,拓展自身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最终,同学们结合自身的学术兴趣,在各自的课题中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并在终期汇报中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分享。

邀请专家举行讲座

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讨论

 第一组

率先发言的是第一组张宇涵,戴碧奇两位同学,题目为《文化遗产众包研究综述》。戴碧奇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众包(Crowdsourcing)。简而言之众包即社会生产,最初的起源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具有网络化、免费或极低费用(志愿者参与)等特性。他们整理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众包项目,介绍了众包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运营模式及其具有的优势。同时具体介绍了文化遗产众包的技术体系、平台建设、平台运作等内容。而张宇涵同学则以国内较为成功的众包项目——“盛宣怀档案众包抄录项目”为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并实际演示了该项目数据库的使用方式。

第一组ppt内容

评议该组的孙延鸽同学认为该组的汇报缺乏自己的思考,而只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龙嫣然同学和朱泉颖同学看法类似,他们提出:两位同学应当思考如果自己要使用这一技术应当如何具体运用,要有可行的选题和方向。最后,学术主持徐萌轩老师对于汇报中使用的技术提出了问题,指出如果想要使用类似的思路和方式做自己的项目的话,要对该项目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组

第二组发言的是周庆玺同学,该组的题目为《抗战时期木刻版画团体活动可视化分析——以王琦的个体经历为案例切入》。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抗战时期重庆艺术发展状况这一研究的大背景,随后介绍王琦抗战时期的创作情况,尤其聚焦于艺术家1939年—1942年的活动行迹。周庆玺同学的汇报主要对该组论文的目的、意义和创新性进行了阐释,他谈到抗战时期的重庆美术是个复杂的大系统,而对王琦的个案研究能够以人物的多重身份和不同时期的行为以点带动线面,构成这一时期的整体艺术发展面貌。

第二组ppt内容

参与该组评议的同学有杨光、刘宸彤、杨雅岚三位同学。杨光同学提到该组通过王琦这一木刻艺术家来研究大后方状态,认为只能反映出这一主题性艺术家群体的状态,或许思考会缺乏代表性。刘宸彤同学认为该组所引入的内容无论是文本材料还是关于王琦行动轨迹的材料都不够充分,如果要在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还不足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杨雅岚同学则提出汇报中对于可视化演绎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学术主持徐萌轩老师认为,本组汇报最大的问题在于仅仅对王琦个案的脉络梳理,研究对象太小,这样做出来的可视化单一,没有研究厚度,首要的改进应当是扩大样本量。

第三组

第三组汇报的是冯利滨和姚亦辰同学,他们的题目为《艺术与技术升级间的冲突与互补——以数字图像生成为例》。首先冯利滨同学作为引入,对图像生成的历史做了简要介绍。之后以研究综述和研究意义与目的两大板块为框架做了进一步的介绍。他提到,数字图像艺术与大众生活产生紧密联系,数字图像生成已经对我们的视觉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其次,他提到在图像复制进一步发展的今天,风格的滥用无疑会使本雅明所说的“灵韵”再次稀释。而在研究意义与目的方面,他提到数字图像生成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其负面影响。随后发言的姚亦辰同学则是从三个方面做了具体案例的讲解:第一,从艺术史的切人,叙述艺术与技术冲突的逻辑模式;第二,在艺术领域谈论技术问题与在场性问题;第三,对未来数字图像生产模式的展望和探索。

第三组ppt内容

该组评议的同学有余娜、李熙宁和贺靓。余娜同学提出的是如何利用数字人文的文本资源问题。李熙宁同学认为该组对于数字图像生成的批评或许过于单薄,而贺靓同学则提出该研究有偏离数字人文之嫌。两位同学也一一与评议人进行了讨论。最后学术主持徐萌轩总结了三点问题:一是没有体现数字与人文哲思的合作;二是背景铺陈过于笼统,预设背景过于简单;三是该课题偏向视觉文化研究,讨论的话题围绕影像的传播与复制,具有前沿性,可以转换为视觉文化与数字人文的结合。

 第四组

最后汇报的是第四组的易灵珊同学,题目为《抗战时期重庆木刻版画报刊数字可视化研究》。她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背景,讲到抗战时期的木刻运动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资料琐碎庞杂,直到近年来各大相关数据库的建立,才有足够条件对其进行远读式的数字人文研究。该组同学对该选题做了详细的文献综述,发现了该领域研究还存在着许多在文献细节上的空白。他们系统梳理了有关抗战时期重庆木刻的大量刊物,希望能够基于数字可视化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刊物中的内容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将研究成果以图谱的形式呈现,为研究抗战时期的重庆木刻提供帮助。

第四组ppt内容

评议该组的同学是张宇涵、孙一丹和胡煜琴。张宇涵同学认为该汇报中所讲的研究成果还没能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孙一丹同学认为该组汇报中没有体现对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而该组同学则回应:他们的着眼点并非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而是想完善西南地区的木刻版画的数据资源。胡煜琴同学首先肯定了该组同学的构思较为清晰,但同时也存在资料收集过于单一的问题。最后学术主持徐萌轩老师也同样肯定了该组同学,认为该组内容很齐全。他也讲到,将报刊的所有文本进行转换是很复杂的工作,选择首先将报刊的标题进行数字转化会更容易实现。

以上四组同学的汇报体现出了他们迥异的学术趣味,在数字人文与西南近代美术史的大框架内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学术成果。同时,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各自研究中所存在的缺陷问题。相信无论是参与工作坊的同学们、评议的同学老师还是听众们都从此次工作坊受益良多。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利用数字人文的技术方法,做出更加精彩、更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西南近代美术史的研究。

会后同学们彼此分享了数字人文项目案例。提升了同学们搜集资料、工具使用等诸多能力。初步培养了具有“新文科”特色的研究方式。

(分享案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

来源: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