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刘守英: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3/1/6 11:13:32  阅读:127 发布者: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运兴则文化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既影响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制度选择与变迁,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总目标中,将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重要内容。因此,对文化的关注除了对其特质进行探讨外,还应将其作为一个发展的主题。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现代化源于对现代世界的新认识而形成的理性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观。文艺复兴思潮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倡导科学文化精神,摒弃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主张理性主义,为西欧现代化带来了启蒙思想。宗教改革使人们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倡导进取心,追求物质丰裕,助推企业家精神,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了精神动力。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革命,商业精神在西欧的发展使其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正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反叛,宗教、哲学等主要的文化及价值体系日益分化,人们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改革、重视专门技术、尊重和自重,将人类推向了现代化的征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与现代化,人们在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幸福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同步提升。现代化使人们脱离了感性世界,进入完全的理性世界,人们十分理性地生活,被利益所主导,被效率的皮鞭驱赶着。随着现代化的进展,人们的身心异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物欲化、享乐化、个体化为特征的价值文化成为主流。及至当代,质疑理性成为后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其对普遍化道德的否定,对个体“感受性”和“喜好性”的强调,加剧了社会价值的分歧与冲突,人们的生活价值观由注重精神生活向物质生活偏移,一些人把物质享受当成了人生的唯一价值目标,一些人由价值虚无走向了精神空虚,出现了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泛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不仅给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而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人类现代化难题的追求。其中之一就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矫正过于物质导向带来的现代化困境。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明确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求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毫不动摇地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将综合国力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并且还要促进精神文明进步。在通过现代化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也要实现精神富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某个领域或单一方面的发展,而是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现代化国家,“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二、文化变迁与国家现代化

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绩效的差异性,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文化对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是可以跨时代在个人之间传播的知识、技术、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引导人类行为决策与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延续性以及其作为变革载体的特性,使文化及其变化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地位显得极为关键。同时,文化基因是一国国情的基底,它是一国长期变迁中积累的习俗、规则、价值和制度,是一直活着的传统。文化基因并非决定一国能否发展的宿命,而是在现代化不同阶段、面对不同时代背景和经济条件发挥不同的作用。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经历了“否定—改造—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传承创新”的转变。到了19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经历长期延续终于进入寿终正寝的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大大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中国迅速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出现“古今未有之大变局”,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使中国的价值传统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道术为天下裂”的局面。这次社会变革与历代社会变革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它是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更为根本的变革,它直接受到外来冲击,这种冲击源于全新的外来文化,使中国传统社会和价值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场彻底的、革命性的局面,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找社会的出路。其中,一部分人坚持原有的价值传统以抵制外来思想,另一部分人对传统价值进行全面的批判式重估。两种思想力量对峙的背后,实质上是两种文明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亦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下,现代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在现代化起步和推进过程中,数千年的中国价值传统,包括人文传统、道德传统和多元传统,被认为不仅不能“载道而行”,反而还是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当时人们认为,只有彻底突破传统、批判传统、最终放弃传统,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现代思想和现代价值日益增进、传统价值不断减损,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中国共产党对待文化的态度是与其所处的现代化阶段和时代需求相呼应的。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中国,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传统中走出。这一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反封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的反传统思想时代背景下,成立后不久又肩负起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从成立到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承继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的反传统衣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与排斥居于主导地位。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延续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力图作出较为理性的评价,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然而我们中国有些人却崇拜旧的过时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这样的东西必须抛弃。”总体而言,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就是打破传统、从传统价值的束缚下解放,这对于我们去除阻碍民族进步、吸收和学习现代化国家的先进思想、提取别国发展成功的有益成分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推动农业国的结构转变和制度转型。这一时期基本延续了延安时期形成的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尽管也肯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人民性的一面。在文化转型与重建过程中,传统文化基本上处于被否定和被批判的地位。“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遭到“横扫”,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认为中国依然面临严重的反封建思想任务的观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和实现现代化,吸收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和文化是重要路径。这一时期先发国家支持市场化和物质现代化的观念、价值和文化渗透到各个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转变。针对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思想过程中,引发的某种程度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地抵御“西化”成为执政重要课题,爱国主义越来越成为动员和凝聚社会的主题,其中就包括中国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阐述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还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文化价值主体性与建设现代化强国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经验表明,伴随着现代化进入高水平阶段、经济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本土文化价值将更加彰显,现代化的主体文化特性也将更强。一个没有文化自主性和文化自信的国家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了现代化强国建设阶段,文化自信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文化自信,其本质是在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激活,并从中吸取内在精神价值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得以坚定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底气和骨气,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基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世界人口规模最大国家的脱贫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族自信大大增强,成功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建立本民族文化主体价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离世界舞台中心从来没有这么近这个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这个科学判断,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变革,还是思想文化的变革,也就是价值革命。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改变“五四运动”以来否定过去和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文化基因,进行价值重建,走真正的“中国式道路”。新时代价值革命本质上是文化重建,包括对新时代本质特征及其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真正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1.践行“两个结合”。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能只是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内容。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的发展已经迈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共同期盼,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4.增强文明互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要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在5000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也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深入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我们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就越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和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原载《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11

转自:“墨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