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打穿桎梏,迎来更自在的艺术天地

2023/1/5 17:16:49  阅读:166 发布者:

1917年,马塞尔·杜尚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一家家居店,购买了一口瓷质的小便池,在上面署上“R.Mutt”的化名,然后将之提交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

这是当代艺术史上最具挑衅意味的一起事件——当时,独立艺术家协会认为杜尚的作品简直大逆不道,当然,这也不影响该小便池后来成为了声名远播的《泉》。

艺术家乔治·贝洛斯曾问艺术批评家沃尔特·阿伦斯伯格:如果有人将马粪粘在画布上寄给展会,是不是也必须接受。后者的回答是,“恐怕我们必须得接受。”

有意思的是,沃尔特·阿伦斯伯格运用了审美角度为乔治·贝洛斯的作品,以及《泉》进行辩护。这有违了他的好友杜尚的原意。杜尚除了用小便池参展,还提交过晾瓶子的铁架、金属梳、自行车车轮、铲雪锹等,这些先是遭到杯葛,然后竟然都被艺术批评家挖掘出了审美意义。对此,杜尚其实是不赞同的。

杜尚认为,艺术——具体来说就是当代艺术,必须摆脱对于传统美学的依赖,所以无论是小便池,还是其他常用物件,目的就是挑衅,就是挑战,就是解构美感,就是打破制造美的程式。

美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纽约时报》首席艺术评论家迈克尔·基默尔曼在其所著的《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一书中就指出,在杜尚提交《泉》以前,艺术创作,比如雕塑创作,意味着用材料再现一个人或者物体,用人工将材料转化成一种幻觉,整个过程是精神上的历练,而杜尚恰恰致力于打破这样的程式。“杜尚以指定性的艺术取代了需要辨别力的艺术”,而这代表着现代艺术的开端。

1960年代,观念艺术家皮耶罗·曼佐罗在杜尚开创的方向之上,做了进一步的挑战,就是将人体排泄物放在罐头盒中,称之为艺术。艺术家走到了挑战艺术程式、惯性、成见的地步,将美和鉴赏力确定为中产阶层的平庸乏味的消遣品,并以此重新书写了艺术的定义。

这是一种无聊吗?《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书中进一步指出,现代艺术其实接续了19世纪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观念。黑格尔曾指出,艺术真正深刻的方面“不是单凭鉴赏力就能觉察的,因为要觉察这种深刻的方面所需要的不仅是感觉和抽象思考,还有完整的理性和坚实活泼的心灵,而鉴赏力只设计外面的浮面,各种情感也只在这种外在的浮面上活动——所谓的好鉴赏力一碰到艺术较深刻的效果就张皇失措。”

用剥离美的实际性、鲜活性,来定义、书写和塑造美,这一做法在世界文明进程中被普遍采用,比如古代中国的汉代、南北朝、唐代的艺术理论家的归纳总结——古希腊人走得更远,设计出一个有关人体比例的数学公式,为形体美订立了抽象的完美典型。这种定义、书写和塑造发展到近代,在还没有发明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年代,已经让美术作品很接近于相片。这倒是应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艺术成就了自然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书中指出,“美的特征恰恰表现在它不同寻常、卓越脱俗的一面”,“如果美仅仅意味着遵循某种数学公式,美就会变得平淡无奇”。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若干不朽壁画,中国明清时代杰出画家的作品,同类题材作品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也就是以个性来展现美。

现代艺术对于艺术的挑战,从来就是目的明确的。杜尚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大师,以让人极度不适的方式,破除了既有的成见、约束和框架,让艺术创作重新回到可以无拘无束宣示个性、注入活性的时代。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这本书从多个维度,或者说艺术本身的各个边缘,以及艺术与周遭多种事物的交集之际,探求了艺术的本真,引领读者去理解艺术的真谛、体验艺术的激情。

正如书作者所说的那样,因为艺术并不仅仅被创造,它同时也需要我们去发扬,只要目光足够敏锐,我们几乎可以从任何地方发现艺术。艺术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也可以让我们学会重新构思、适应自身普普通通的所在,学会更好地理解自我,与自我处境和未来相和解。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