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今晚线上讲座预告 | 理论与艺术理论——从中西方知识传统的差异谈起

2023/1/5 14:46:23  阅读:142 发布者:

“澄观美学”系列讲座

理论与艺术理论——从中西方知识传统的差异谈起

主讲人: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谈人:

胡易容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珂欣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博士后

主持人:

 

四川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助理研究员

讲座时间:

北京时间:2023.01.05(星期四)1900

讲座地点:

本次活动将通过腾讯会议在线进行。

会议号:190-727-514(密码:230105

主讲人简介

童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思想史、空间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社科项目多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景观与想象》(2022)、《艺术理论与空间实践》(2019)、《中国政治思想史》(2018)、《空间哲学》(2011),主编《艺术理论基本文献•中国古代卷》(2014)等。

童强《景观与想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目光、物象与想象

第一节 顺从的目光

第二节 铸鼎象物

第三节 瞻言而见貌

第二章 指称与想象

第一节 词语与想象

第二节 语言的指称

第三节 情感结构

第四节 理解的框架

第三章 诗与视觉性

第一节 诗与画

第二节 悬置

第三节 别趣

第四节 空间想象

第五节 神游

第四章 现代景观与视觉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

第二节 现代城市景观

第三节 功能分区与技术

第四节 弱定义空间的公共性

第五章 景观的生产

第一节 复制新奇

第二节 景观消费逻辑的确立

第三节 梦幻景观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与景观变迁

第六章 景观的驱动

第一节 景观生产中的权力

第二节 民众的表达

第三节 作为文化的景观

第七章 景观与视觉

第一节 景观

第二节 视点

第三节 作为视点的外滩

第四节 感受性的加工

第八章 想象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话语

第二节 宏大美学

第三节 个体化的观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童强《艺术理论与空间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共同体与共同体艺术

第二章 中国艺术理论的起源

一 道与理

1.道

2.事物之理

3.魏晋玄理

二 道的体验与神秘主义

1.体验方式

2.与道合一

三 艺术作为通向道的路径

1.工具与机器

2.大地与世界

3.不确定性

4.身体性:与道合一

第三章 作为艺术的仪式

一 礼仪的符号构成

1.符号与编码

2.编码基础

3.仪式与共同在场

二 仪式的理性化

1.仪式的改造

2.理性化运动

三 礼乐的艺术精神

1.教化理论

2.礼乐的衰落

3.礼乐精神的公共性

第四章 共同体艺术传统中的士儒

一 儒学与科举

1.儒学的兴起

2.科举制度

二 官僚与艺术家

1.士人的身份意识

2.士人的艺术创作

3.士人艺术的局限

三 士人艺术的特征

1.作为生活整体的艺术

2.传统艺术理论的特征

第五章 从共同体到现代

一 空间语义

1.空间语义的生产

2.拥挤是空间再生产的条件

二 主体的生存空间

1.从农田到车间

2.职位:空间与操作

3.主体:可售的操作

4.主体关系:空间索引与操作关系

三 现代视觉状况

1.传统的视觉规训

2.传统视觉形象

3.视觉化观看

第六章 共同体的现代景观

一 从共同体到共同体象征

1.传统城市街头

2.景观与生活的分离

3.共同体象征

二 景观变迁的动力

1.复制新奇

2.景观消费

3.梦幻景观

4.生产方式与景观变迁

三 景观中的共同体

1.景观生产中的权力

2.景观的视觉性

3.景观的视点

四 景观美学

1.权力与感性

2.文化句法

3.生活写入景观

4.失守空间的路标

第七章 缝隙与共同体艺术

一 缝隙空间

1.空间缝隙化

2.缝隙化生存

二 缝隙化空间分析

1.趋中心性

2.缝隙的复杂地形

3.缝隙空间社会学

4.挪用、渗透

三 共同体与缝隙空间

1.占领与政治

2.“占领区”的景观特征

3.革命的困境

结语:最低限度空间

参考文献

童强《中国政治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目录

导论

1.君主体制

2.中国政治思想史分期

3.专制体制的内在矛盾

4.一元化的政体

5.政治的本质

6.政治的知识系统

7.未来的政治与政治的未来

第一部分:古典政治时代

第一章 先秦古典政治的起源

1.起源

2.隐秘的道术

3.道术的传承

4.道术裂而百家兴

5.《老子》及道家理论

6.无为

第二章 政体与君主

1.政治视野中的政体

2.人口与政治

3.封建与血缘

4.为民父母

5.修身治国

第三章 士人与儒家

1.孔子与道德理想

2.道德与政治

3.士人

4.臣的职责

第四章 基层管理

1.民众的空间组织

2.从井田到土地私有

3.安民

4.防卫

第五章 从礼到法

1.社会理想

2.从伦理秩序到强力秩序

3.天下概念的转变

4.律法作为新的行动准则

5.从爱民到制民

6.贵族的衰落

7.韩非子与君主政体

8.对法家的批判

第二部分:精英政治时代

第六章 行政体制的结构

1.官僚制

2.中央集权

3.中央与地方

4.强本弱枝

5.地方治理

6.统一的观念

第七章 政治思想体系

1.文治

2.汉初形势与黄老政治

3.儒学的变通与成长

4.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第八章 官僚体制中的官员

1.造就官员

2.从选举到科举

3.对人才的认识

4.信仰

第九章 新旧政治观念的冲突

1.统治的合法性

2.士族的世袭与忠诚

3.玄学与政治

4.反抗体制

第十章 隋唐成熟的政治

1.疆域就是政治

2.初盛唐的清明政治

3.杜佑《通典》:政治上的总结

第十一章 宋朝社会转型与改革

1.繁荣之下的贫弱

2.统治的困境

3.现代世界

4.两种改革方向

5.王安石变法

6.理学家的政治

7.政治话语

第三部分 专制统治时代

第十二章 专制统治及其后果

1.政治的蛮化

2.统治的焦虑与专制

3.暴力的作用

第十三章 对专制的批判

1.专制概念

2.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3.对专制的批判

第十四章 政治与知识

1.从《山海经》到《禹贡》

2.认识世界

3.博学与无知

4.客观知识

第十五章 改革

1.洋务运动

2.改良思潮

3.戊戌维新

4.晚清革命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后记

与谈人简介

胡易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瑞典隆德大学认知符号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语言符号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符号形象学、传播符号学、文化符号与数字人文传播等研究。出版著作《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当代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思潮》《传播符号学访谈录:新媒介语境下的对话》等。

汪珂欣,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艺术史、社会思想史。博士论文《士体:六朝士族绘画兴起研究》,发表论文《气韵,生动是也:形神感应在南朝画论中的玄佛融合》(2021)、《北朝隋代关中造像碑乘牛车骑马图的佛教内涵研究》(2021)等。

主持人简介

黄铮,四川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助理研究员。

讲座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最初集中在对理念世界的探索,理念与经验世界相分离,体现为形式化、确定性的知识,这大大促进西方哲学理论体系的产生。自然科学通过经验性研究,关注事物的逻辑,同时保留了体系化的哲学遗产,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

科学的理论有它严格的形式化要求,而作为独特的艺术研究,其理论性体现在个别的研究能够纳入到理论的框架之中,满足基本的形式化的要求。理论性在于理论与事实的吻合,在于对事实的深刻揭示,但事实是一个解释学概念,确定事实本身就有着理论的身影,理论与事实成为一体。人文理论的客观性在于理论参与到人类经验本质的陈述之中。

来源:川大哲学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