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与现代社会——孟凡行讲座实录
2023/1/5 14:44:31 阅读:242 发布者:
2022年12月13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主办的“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讲座第七十九讲“手工艺与现代社会”顺利举行。讲座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孟凡行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主持,百余位听众在线上平台共享了本次学术研讨。
讲座开始,孟凡行老师从引言“矛盾的追求与不灭的问题”入手,认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技术飞速发展,一方面,我们想追求一种完善的物质化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不遭到削弱,但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生活却越来越忙碌,这两者实际上是矛盾的,进而引出所要探讨的技术问题。孟老师主要围绕“技术的本质、技术与现代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变化与手工艺”三个部分内容展开本次讲座。
技术的本质
第一部分,孟老师从人类学、民俗学与现象学等多学科视野中对技术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绝非客体,而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中与人及周边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居间性存在。孟老师基于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与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概念以及迈克尔·波兰尼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理论,把技术分为工程技术与经验技术,并认为显性的工程技术根植于经验技术,并且与经验技术协同发生作用,根本目的是要为人服务的。孟老师指出技术最根本、最大宗的服务是造物,物形成了一种秩序,进而从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探究从技术生成的社会秩序与生活秩序。
技术与现代社会秩序
第二部分,孟老师进一步梳理了物、人与秩序之间的关系。他从阿尔弗莱德·盖尔(Alfred Gell)对于技术实践的表述“魅惑性便是所有技术实践活动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出发,认为随着器物制作越来越精良,越来越有技术的魅惑感,物的能动性也就越来越强,诱迫人“皈依”拜物教。拜物教所造成的欲望之眼促使人追求更多的物,人和物进入缠绕状态。人和物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反转,大量具有异化特征的物营造了一种工具性秩序空间。工具性秩序的特征是规范、条理、系统性强,但也显得生硬和冰冷,会压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感受。与之相比较而存在的是自发性秩序,特征是散乱、自由、缺乏系统性,却充满了灵动和生气。孟老师认为现代社会运行需要工具性秩序和自发性秩序的协调维护,工具性秩序作用发挥离不开自发性秩序的支撑。
孟老师指出,人类学理论表明物质设备环境与人的性格养成,物的流动与社会结构建构的秘密是背后的交换,但可能还不够深刻,不妨直接认为物即秩序。孟老师对史前社会、统治性社会、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后三个时期的社会秩序进行了分析,认为工具性秩序高歌猛进,自发性秩序步步后退,人类存续的秩序体系失衡。他进一步分析了艺术对工具性秩序的批判,并认为艺术无力承担自发性秩序的建设任务,人类在走向自发秩序的时候不能独自前往,而需要结群前行,不然就可能获得了功能(成为物),丧失了本质(作为人)。
社会秩序变化与手工艺
第三部分,孟老师借助瓦尔特·本杰明及其灵韵(Aura)理论,对手工艺的“魔力”进行了说明。认为连接传统的经验世界需要感知环境还原和身体模拟实践,从而达到一种可与传统人文世界接近的灵韵氛围,而传统技艺是一种典型的经验性技术。孟老师进一步指出,在手工艺实施过程中,材料的细微变化,可以成为信息通过手指传到“心”,由心来协调指挥系统调整动作,即所谓的“心手合一”。并回顾了理查德·桑内特关于手工艺的创造性(Craftsman)和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观点说明手工艺的“魔力”。认为手工艺之所以具有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魔力,正在于实践主体在经历基础的亲身经验中发生。通过这种“心手合一”的实践,通过静思体悟排除工具性秩序的束缚,达到人身自由自在的自发性秩序状态。
最后,孟凡行老师讨论了手和脸的功能性问题,孟老师提醒我们,关于传统手工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忽视了手,过度强调了工艺,手的功能性在降低,脸的功能性在提升。而自然科学研究发现,手的活动和人的智力存在密切联系,如果人的手工实践持续弱化,人类的整体性治理可能也将大幅降低。
讨论与总结
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人的本质论断"、手工业与现代机器工艺的调和、自发性秩序空间等问题进行了线上交流和互动。萧放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认为孟老师的讲座非常开阔、生动,具有人文关怀,对技术、物、人的关系做了清晰严密的过程性论证。提出我们在讨论非遗、公益振兴时,没有对“手艺振兴”有足够重视,可能是在政策制定时没有充分认识到非遗主体——人,如果把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人的审美放入工艺讨论的视野中,非遗才可能真正得到传承与保护。萧老师进一步指出,在目前的手艺、手工记忆传承、非遗记忆传承中,我们应该在审美的外在形态与内涵之间追求平衡。如果我们只是追求一种个性化的独特审美,可能最后产生的是文创产品,而不是非遗手艺的传承过程,非遗传承最根本的是人的主体的、情感的、价值观的过程体现。我们应该做好非遗文创、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之间的区分,特别是让更多的非遗从业者来接受这个理念,变成一个自觉自省的手艺人。我们如何在非遗传承过程中真正把握到人的主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民俗学前沿系列讲座回顾
最后,萧放教授对本学期民俗学前沿系列讲座进行小结: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环境下,我们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讲座,本学期在线上从66讲至79讲,顺利推进,从2022年9月13日,日本神奈川大学周星教授以《生活方式变迁与民俗学》开讲以来,我们北师大民俗学前沿讲座课程,请了14位来自国内外大学与研究机构学有著名学者与青年才俊为我们授课、答疑解惑。有日常化的生活研究(周星)、探讨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毛巧晖)、人物传说的地方性特征(施爱东)、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张勃)、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王加华)、非遗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王福州)、非遗工作的伦理问题(朝戈金)、近代礼俗评价中的历史语境问题(张昭军)、早期民俗学者的知识生产(李向振)、什么是民俗认同(张举文)、动物与风俗(鞠熙)、史诗遗产与文明互鉴(陈岗龙)、德国的民俗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王霄冰)与手工艺与现代社会(孟凡行)讲座主题范围涉及到民俗学、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与前沿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的启示。我们从中学习到很多在文章中看不到的东西。
一次讲座就是一次学术节日。我们这个系列讲座持续了六年,得到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奉献,感谢各位同仁的参与听讲和讨论,学术为天下公器,如果我们学界有更多的学术公益交流机会,相信对于提升中国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很有助益。谢谢大家,期待2023年,有更多学术大家与学术新秀支持我们。冬至快到了,冬至一阳生,这阳是温暖之阳,我们期待春天的早日到来。
来源:北师大民俗学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