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华南农业大学庄楚雄/周海课题组综述水稻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2023/1/5 11:17:07  阅读:13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植物与环境 PCE ,作者植物与环境 PCE

杂交水稻比常规自交水稻增产达20%以上,已经在60多个国家广泛种植。目前,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主要分为第一代的三系法和第二代的两系法。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我国首创的技术,由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组成。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在某些环境(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表现出雄性不育,可用于杂交制种;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则为雄性可育,可用于自交繁种。相对于三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不受恢保关系制约,几乎所有正常品种均可作为恢复系,更能选育出优良品种和发挥杂种优势。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庄楚雄和周海课题组在水稻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深耕几十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克隆了最早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中使用的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p/tms12-1 (pms3)、 在两系杂交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温敏不育基因tms5以及可作为新型两系杂交育种的湿度敏感基因hms1等重要环境敏感型不育基因。

近期,该课题组应邀Plant, Cell & Environment杂志发表了题为“Environment-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Rice and Other Plants”的综述,从表观遗传、转录水平、RNA加工、代谢、信号转导和花粉壁合成等角度,系统总结了水稻和其他植物中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光敏雄性不育、温敏雄性不育、湿敏感雄性不育和氮素敏感雄性不育等)的调控机制,对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予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更好地应用两系杂交育种提供了思路。

华南农业大博士后彭国清博士和刘振兰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庄楚雄和周海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得到了国家基金(31921004, 32172017, 31871700, 32101775)、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9B030302006) 、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项目(NZ2021002, NT2021002)和博士后基金(2021M691086)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pce.14503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