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意义?
2023/1/5 10:05:01 阅读:148 发布者: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并对媒体融合发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和擘画。简而言之,媒体融合指不同的媒体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其中也包括媒介形态、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及、无人不用,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媒体融合稳步发展落实。
一、互联语境下媒体融合困境
(一)媒体传播缺乏用户黏性,传播难以深入人心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传播环境愈加复杂,各式各样的信息将覆盖人们的大多数注意力,然而身边的信息多为碎片化信息,与自身的关联性并不大。群众缺乏引导性,主流媒体信息内容同质化严重,群众身边发生的新闻却难以被发现和关注。
(二)主流媒体缺乏优势内容,平台难以形成品牌
商业平台凭借技术优势和互联网思维在数字时代占据优势,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而作为主流媒体缺乏市场竞争动力与互联网思维应对措施,在新兴的媒介生态中缺乏平台的独特优势,自建客户端无人问津,市场环境较为被动,内容缺乏创新性,自身平台也缺乏独特属性。
(三)媒体舆论环境鱼龙混杂,谣言流言散布网络
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下,诸多内容、传播、平台、版权等行业乱象频频发生,标题党、谣传绯闻、人肉搜索、网络诽谤、流量造假、内容抄袭、版权侵占等亟待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2020年11月20日,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直播带货”类负面消息334083条,汪涵、李雪琴、李佳琦等直播带货“翻车”被点名。
二、媒介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意义
(一)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建立现代传播体系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基层治理,而且有利于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3月底,贵州88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于2019年5月底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实际运行,实现了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覆盖,在全媒体矩阵建设、受众覆盖、功能建设、传播影响、技术支撑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以本地生活服务提升用户黏性,通过社区信息枢纽强化本地信息交互,建立主流阵地。
(二)秉持平台为王理念,打造优势品牌产品
主流媒体应坚守主流阵地,凭借自身优势打造优势品牌产品,打造“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媒体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正逐步打造芒果融合生态,构建融合传播矩阵,形成“一云多屏、两翼齐飞”的融合传播格局。芒果TV与台新闻中心、湖南经视、湖南都市等优质内容生产团队打通,创新性打造多屏交互式宣传路径,自制20余部主旋律新闻大片,用大规模、大矩阵、大手笔的新闻“战役”,实现宣传效果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三)加强主流舆论引导,全面治理网络生态
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是在国家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布局中的细化和延伸,媒体应逐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将信息服务拓展到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乃至智库服务等多维度。例如楚天都市报曾开设“为你跑腿”栏目(后更名为“跑腿”);2016年10月又增设“帮到底”栏目,通过一次次跑腿,一篇篇作品,收获了百姓认可和口碑,赢得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广泛认可,为主流媒体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和有效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媒体融合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推动媒体融合,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媒体融合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要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使得党和国家在互联网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