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今日下午线上讲座预告 | 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

2023/1/3 15:33:39  阅读:111 发布者:

2020 年初的全球疫情以来,本来自然变动的媒体转移——从印刷品到网络——突然逼迫转移跃升,网络传播时代终于完成彻底的转型。网络展览、线上会议、网络视频、网络通话等网络交流媒介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开始从被动到主动,完成了生产和接受方式的变化。

艺术传播的发表、研究、批评的场域从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纸媒迅速彻底转向网站、网络媒体平台、社交网络联结以及字节跳动这样正在发生的新媒体,被美术馆展示或报刊杂志等传统场所和媒体代表和限定的艺术系统越来越多地在网站和自媒体平台上自由而即时地发声、发酵。当代艺术随着批评场域的改变,批评的话语方式也在改变。网络时代的艺术批评中,艺术批评话语与社会公共表达之间的壁垒被打破,艺术事件跨平台的转发和讨论使得艺术批评不只在艺术圈内进行话语流通,而必然进入网络社交媒体的舆论环境,成为舆情的一个创意发动机。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

对谈第一期: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

时间

2023131400 - 1700

线上

腾讯会议

会议ID177-722-236

线下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798艺术区798东街)

艺术批评“转场”的含义,重点体现在批评场域和话语方式的改变上。对艺术作品、现象、事件的批评,许多第一时间发生在短视频、微信朋友圈、虚拟社区、艺术自媒体等平台,而非原先占据批评主导地位的纸媒上。同时,社交媒体作为艺术批评的新场域,具备

、文字、视频以及直播互动等完备的功能体系,生产和接受方式向更为直观和便利的方向转变。

网络艺术批评借助社交媒体斩获新优势、新价值,但尚且存在可供讨论的空间。梁毅在《艺术市场》“批评的转场”专题文章《艺术批评:场域、批评及责任》一文中认为:“批评的空间已经完成转场,但很多艺术批评家还未到场。”薛亚军《数字时代,艺术批评如何实现有效性?》一文指出新媒介批评的“浅表化”、“短平快”的“轻批评”大众文化消费倾向,但充分认可这种数字媒介时代的转换以轻松、真挚的方式单刀直入地对艺术现场作出批评。

发表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1》的杨旖旎《2021艺术批评综述》一文,根据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对收录文献的研读与梳理,将批评界和学术界2021年度对“网络艺术批评”这一主题的回应分为四类面向:“艺术批评管理”提出网络艺术批评现存问题及管理理念;“建设批评制度”讨论当今艺术批评的体制建设;“回归感性”强调感性认识作品的艺术批评本质;“批评的复归:区分艺术批评与艺术评论”对严肃批评专业与非批评网络评论做出区别。《综述》也同时提及一类谈论“批评的缺失”的文章,重申艺术批评在今天艺术界的失效与危机,并认为该现象或与网络媒介和大众评论具有隐性因果关系。

本次研讨会以“媒介的转场:网络艺术批评”为主题,既是对网络艺术批评存在的指认,亦是艺术各界在传统艺术批评时代之后的新一轮讨论与回应。

     

张理耕(Jerome

长期从事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与策展、文化批评专栏撰稿等工作。拥有法学教育背景并专攻艺术法理论及实务。多次受邀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柏林、伊朗德黑兰等海外机构进行研究驻留。20202021年间曾于北京中间美术馆任访问策展人。

     

 

生于杭州,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与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是中国新一代活跃的独立策展人与艺评人。从2016年至2022年,他已策划70余场机构展览与独立项目,梳理了众多不同代际和类型的艺术实践,其跨度从无名画会的缘起到新世代的潮流。他的理论研究兴趣围绕在艺术社会学、神话学与视觉文化。在常规策划工作之外,他是一位拓展策展语法边界的冒险者,并建立出一种新范型。从2016年至2018年,他创办陌上实验空间(北京),从2019年至2021年,他担任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的特邀策展人。现兼任清影艺术空间(杭州/纽约)艺术总监。

蒲英玮

1989年出生,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评委会最高嘉奖。作为新一代政治性观念艺术的积极参与者,蒲英玮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美术与中国早期前卫艺术的视觉与思想脉络,其实践跨越绘画、写作、设计、策展、讲演等多种形态,形成了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系统与历史视阈。

王家北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艺术史专业。2016年加入“凤凰艺术”,现担任“凤凰艺术”全媒体主编、主笔。作为媒体⼈,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单篇文章阅读量达到43万;主持了多项艺术项⽬的事件性传播,跨界整合⽂化艺术资源。作为策展人与艺术评论家,专注于探索当代社会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以及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可能性及其壁垒。

 

人文科普达人、人文科普作家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本科

北京大学西方美术史硕士

来源:设计学理论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