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学生微信使用与抑郁有啥关系?

2023/1/3 14:43:55  阅读:178 发布者:

大学生微信使用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微信妒忌的中介作用

【摘要】针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 运用结构方程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了大学生微信使用、微信妒忌、微信卷入度及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大学生微信使用正向影响微信妒忌和抑郁, 微信妒忌与抑郁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 进一步验证了微信卷入度正向调节微信使用和抑郁的关系。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倡导教师多给大学生一些鼓励与肯定,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搭建平台, 畅通育人渠道, 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使用; 抑郁; 微信妒忌; 微信卷入度;

【作者简介】樊琳 (1984-) , , 陕西韩城人,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讲师、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陈从军 (1988-) , , 陕西安康人, 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 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丁社教 (1965-) , , 山西运城人,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法制研究。

0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微信使用、微信妒忌、抑郁

微信使用 (WechatUse, WEU) 。学者喜欢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框架下研究社交网络, 关注社交网络使用的动机。社交网络相关研究表明, 人们广泛使用社交媒体主要有维持关系、打发时间、虚拟社交、娱乐、排除孤独、提升工作成绩、获取知识等目的, 但自我展示和自我表露是最主要的动机。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研究,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 仪式化使用与工具化使用正向影响大学生微信用户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正向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意向[1]。然而, 目前还没有针对微信使用者心理认知的实证研究。

微信妒忌 (WechatEnvy, WEE) 是人们在社会互动和沟通交流中, 和他人进行比较, 而产生的一种消极、负面的情绪,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在研究初期, 学者把妒忌和嫉妒混为一谈, 没有对其本质进行区别。已有学者证实, 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互动会引起妒忌。微信作为社交工具, 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 经常发布生活状态、好友互动等信息, 这也成为社会资本的一种衡量方式, 当其看到这些状态后, 会拿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 这种比较会引发妒忌心理。因此, 本研究假设:

H1:微信使用会引发妒忌心理。

抑郁 (Depression, DEP) 是一种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关于抑郁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大量研究表明, 过度使用短信、观看视频、玩电子游戏、网络聊天、听音乐及使用其他新媒体会引发抑郁。而微信作为非常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媒介, 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对认同和规范的需求、对娱乐的需求, 这些需求能使大学生同微信之间建立起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把双刃剑, 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 也会影响用户的心理认知。因此, 本研究假设:

H2:微信使用与抑郁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二、 微信妒忌与抑郁

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 社交网络使用的环境会加速妒忌情感的产生。妒忌在社会网络互动中是始终存在的, 不管在任何互动场景下都会产生。但是长期的妒忌会损害自我价值, 导致抑郁倾向, 产生心理障碍。微信使用, 不仅仅是简单的登录, 更多的是利用微信功能进行休闲娱乐及工作学习, 比如, 在微信上看好友的状态、照片、视频等。因此, 本研究假设:

H3:

微信妒忌与抑郁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H3a) ;

微信妒忌在微信使用和抑郁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 (H3b)

三、 微信卷入度

微信卷入度 (WeChatInvolvement, WEI) 就是人们在使用微信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隐性和显性成本, 以及人们对其的依赖程度。微信实现了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的融合, 并基于学缘、业缘和趣缘, 建立起以高信任度、忠诚、团结、互惠和自利为纽带的亲密关系。大学生在微信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 他们的圈子就越大越活跃, 其心情也就越会受到微信的影响, 越容易造成抑郁。本研究认为微信使用与微信卷入度相关性越强, 抑郁受到的影响越大。本研究假设:

H4:微信卷入度对微信使用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

02. 研究方法

一、 数据收集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性问卷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在获取研究数据前, 先进行了预调研。问卷经过修改和完善后, 20185月中旬在西安部分高校学生密集区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 最终有效问卷183, 问卷有效率83.6%。其中男生103, 女生80;17-19岁、20-22岁、23-25岁、25岁以上分别占37.7%38.3%16.4%13.1%;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分别占31.1%45.9%10.4%6.0%6.6%;平均每天使用微信时间小于1小时、1-3小时、3-5小时、大于5小时的分别占44.8%37.7%10.4%7.1%

二、变量测量

问卷除了人口特征以外, 均用Likert五分量表进行测量 (1=完全不同意, 5=完全同意) 。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均借鉴国外文献成熟量表, 使用回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并根据研究对象做适当修改。经检验, 各变量的Cronbach'a值都大于0.7, 因此本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

03. 研究结果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 各构念Cronbach'a值都大于0.7, 问卷总体Cronbach'a值为0.925, 均在理想范围内, 说明调研数据能真实反映被调查者态度, 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研究参考已有研究成熟量表, 因此, 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运用AMOS17.0软件做验证性因子分析, χ2/df=1.018, p=0.132>0.05, GFI=0.638>0.9, AGFI=0.921>0.9, RMR=0.046<0.05, RMSEA=0.039<0.05, NFI=0.976>0.9, IFI=0.944>0.9, TLI=0.933>0.9, CFI=0.942>0.9。结果显示, 模型各项适配指标通过检验, 因子模型与数据拟合效果很好。如表1所示, 各构念AVE值均大于0.5, 组合信度大于0.6, 表示模型内在质量理想。所有变量的AVE平方根大于其对应行和列的相关系数, 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综上所述, 本研究设计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 变量描述性分析、相关系数、信度及效度

:a, 矩阵对角线上黑体显示的是AVE值平方根;b, 矩阵左下方显示的是相关系数值;**p<0.01;Mean为平均值、Stan-dard Deviation为标准差、Cronbach'a为克朗巴哈系数、Com-posed Reliability为组合信度、AVE为平均提取方差值。

二、结构方程分析

运用AMOS17.0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结构方程估计, 探讨大学生微信使用对抑郁的影响。模型各适配指标都通过了检验, 模型总体适配度理想, 其中χ2/df=1.091, p=0.425>0.05, GFI=0.942>0.9, AGFI=0.921>0.9, RMR=0.016<0.05, RMSEA=0.02<0.05, NFI=0.948>0.9, IFI=0.979>0.9, TLI=0.979>0.9, CFI=0.917>0.9。模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2 检验结果

:***p<0.001

大学生微信使用与妒忌的路径系数β=0.35, p<0.001, 达到了显著水平。微信使用是心理妒忌的前因, 表明大学生使用微信对心理妒忌存在正向影响, 因此, H1得到支持。大学生在微信上喜欢公开个人相关信息,也喜欢浏览好友的信息。微信好友越多, 使用微信越频繁, 接触的各类信息也越丰富。根据社会比较理论,用户会和他们进行比较, 容易产生妒忌心理。大学生微信使用与抑郁的路径系数β=0.391, p<0.001, 达到了显著水平, 表明大学生微信使用会影响心情, 容易产生抑郁, H2得到支持。很多大学生喜欢在微信上晒照片、和朋友互动, 甚至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在增加这类群体的幸福感和自尊的同时, 也可以增加孤独感。微信妒忌对抑郁的路径系数β=0.455, p<0.001, 达到显著水平, 表明心理妒忌越高的人们, 更容易抑郁, 因此, H3a得到支持。

三、中介变量检验

为了检验微信妒忌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参考温忠麟的中介变量检验方法[2], 对所有变量进行均值中心化,运用回归方程, 进行依次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3 微信妒忌中介效应检验

:***p<0.001;**p<0.01

3中第一步分析微信使用对抑郁的影响程度, 检验结果显示微信使用对抑郁影响显著 (c=0.908, p<0.001) 。第二步分析微信使用对中介变量微信妒忌的影响程度, 检验结果显著 (a=0.838, p<0.01) 。第三步则考察微信使用和中介变量微信妒忌对抑郁的影响, 检验结果显示b=0.499, p<0.001, 则微信妒忌变量中介效果显著;c=0.49, p<0.001, 达到显著水平, 此时微信妒忌变量为部分中介。妒忌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值为:ab/c=0.838*0.499/0.908=0.27。表3检验结果验证了微信妒忌在微信使用和抑郁间的部分中介作用, 因此, H3b得到支持。

四、微信卷入度 (WEI) 调节变量检验

运用多元回归方程来检验假设4, 即检验微信卷入度是否在微信使用和抑郁间扮演调节变量的角色。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以抑郁为因变量, 以微信使用、微信卷入度以及两个变量经过均值中心化处理后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微信使用与微信卷入度的交互项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2 (t=2.093, P<0.01) , 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微信卷入度的强弱影响到微信使用对抑郁作用的发挥, 因此, 微信卷入度对微信使用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总的来说, 当微信使用越频繁, 微信卷入度越强时,更容易促成抑郁。因此, 假设4得到了支持。

4 微信卷入度调节作用检验结果

:***p<0.001;**p<0.01;Intercept为截距。

04. 研究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在文献回顾和数据调研的基础上, 探讨了大学生微信使用对抑郁的影响机理, 所提假设均得到支持。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微信使用正向影响微信妒忌和抑郁, 微信妒忌为中介变量,部分中介着微信使用与抑郁的关系。通过层次回归分析, 发现微信卷入度在微信使用对抑郁的影响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即较高的微信卷入度会促进抑郁的形成, 低水平微信卷入度一定程度上会克服抑郁, 微信卷入度对微信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具有强化作用。

面对快速发展的微信社交网络和激增的用户数, 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互联网社交软件的使用对用户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意识到在微信上花费大量时间的潜在危害, 他们或许会控制使用频率, 并快速转变心态。

首先, 社会支持对于社交网络用户而言非常重要, 它维持着用户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抑郁基本上是由社会从属需要产生的, 父母和老师多给大学生一些鼓励及肯定, 可以帮助其克服抑郁。

其次, 导致抑郁的并非完全是社交网络的使用, 大部分是使用主体心理造成的, 比如妒忌。对于大学生而言,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调整自身情绪, 学会合理地区分并转化这些心理活动, 根据自身的需要甄选, 制定合理的心理比较标准, 降低心理失落感。大学生也要寻找方法减少妒忌, 比如进行印象管理, 致力于自我提升。同时, 也可以屏蔽掉一些信息, 转移注意力, 寻找其他兴趣点, 如参加体育锻炼、朋友聚会、团体活动等。高校在充分发挥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的同时, 也应该积极搭建平台, 畅通育人渠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 引导他们通过各类途径展示自我、获得尊重, 把精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不断丰富自身内心世界。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