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陈迪安 | 网络只存在二极管?数字时代下的情感极化

2023/1/3 11:37:02  阅读:15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羊村传播 ,作者陈迪安

当今的网络表达充斥着一种“二极管”思维,只要观点不同便先给对方贴标签、定性,归为和自己不同的一派。许多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上输出自身的情绪,而不是诉诸理性的观点,他们依附在群体里,以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姿态去批驳不同的意见,宣示自身“正统”地位。在非理性情绪的加持下,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空间似乎愈演愈烈。

从群体极化到情感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通纳提出的“冒险性偏移”(Risky Shift)和“谨慎性偏移”(Cautious Shift)这两个概念,它们都被用来指代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出现激进或保守的偏移。随后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述这一现象,“极化”(Polarization)、“极化效果”(Polarization Effect)、“群体极化”等术语相继被提出。群体极化侧重去描述群体讨论前后群体态度倾向的变化,而不是群体意见态度的分布(蒋忠波,2019)。

以往对群体极化的研究在过程中强调数据的可观测性和可统计性,一定程度忽视了对公众情感的探讨(夏倩芳、原永涛,2017)。但相较于理性且有意识地去衡量利弊,情感在无意识间便已经引导个体去做出决策,情感在群体行为中同样起到调整群体态度的作用。

网络为群体交流提供了公共空间,在其中网民可以畅所欲言。而情感表达是网络空间中网络话语的重要特征。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有意识地去鼓励用户去表达自身的情绪,如各大社交媒体上囊括我们日常情绪的各种表情符号,甚至网民自发创作的表情包、梗图等符号都很好地表露了网民的一部分情绪。平台为用户在网络上发布的大部分内容提供评价机制,最常见的便是朋友圈的点赞按钮,再如微博除了能对帖子点赞功能外,还提供了高兴、悲伤、愤怒等多种情绪状态的功能。

另一方面,这些情绪表露的功能设置为信息接收端的个体提供了语言标记和情绪线索,让用户能够较为明确地察觉信息发送者的情绪状态。因此,情绪在网络空间的流动不仅普遍,而且还容易聚集放大从而形成特定的意见气候。此时,若是发生意见不合的情况,持不同观点的个体便会迅速抱团,双方立马针锋相对。

微博的点赞功能(

源于网络)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不同,阅读消极新闻通常比阅读积极新闻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和行为反应(SorokaFournierNir2019)。带有负面情绪的帖子相比于正面情绪和中性情绪的帖子传播速度更快,而且获得反馈和分享也更多(Hornik et al.2015)。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实行多党制度,近年来学者们早已关注到西方不同党派之间的意见分歧、情绪冲突等现象,并从群体极化聚焦到情感极化的研究上。情感极化指的是不同政治立场的群体之间的分歧和敌意(Nordbrandt2021)。

数字时代下的情感极化

互联网塑造了新的交往形式和交往空间,其中社交媒体和情感极化的交互作用被广泛讨论。社会媒体对情感极化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第一,社交媒体提供即时和可量化的社会反馈,它通过点赞等机制鼓励用户分享信息和观点,但它也放大了群体情感的一致性;第二,社交媒体平台匿名性的特征致使用户产生去个性化的心理状态,用户在虚拟空间更少去约束自身行为和压抑情绪;第三,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通过个性化推荐等方式形成的信息流,创建了不断重复和加强用户本身观点的回声室或信息茧房;第四,社交媒体是传播虚假信息或谣言的潜在帮手,而且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和不同意识形态群体之间的对立(Arora et al.2022)。

有研究发现,在网络新闻下面显示用户评论,会导致用户对文章主题发表更为极端的看法。该研究认为,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增加内容的情感强度来诱发观点的两极分化,并通过动机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效应强化了极化。动机推理理论认为,个体对新信息的反应是由他们的先验决定,为了避免认知和情绪失调,个体被鼓励保留现有观点,并且会以合理化的方式否定新信息。因此,如果个体对信息有消极的情绪反应,他们会无意识地拒绝他们倾向于否定的信息,并寻找一个反驳理由使怀疑合理化(AskerDinas2019)。

源于网络)

除了传播媒介的影响,某些特定的用户特质也会致使用户走向情感极化。研究表明,政治知识在新闻使用(News use)和情感极化中起到中介作用,换而言之,经常浏览政治新闻和政治知识相对丰富的网民更容易走向情感极化(KimBroussardBarnidge2020)。

在西方国家,新闻使用对情感极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党派媒体的日益普及,使得公众能接收到越来越多的政治信息,公众会有意识地去选择强化他们态度的媒体;第二,新闻媒体倾向于报道关于政客的负面消息,这些负面新闻加强了公众对对立派别的怀疑;第三,新闻媒体更多报道了公众观点对立的新闻,也会导致情感极化。

新闻是公众获取政治相关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新闻使用促进了政治学习过程,帮助受众将他们新接收的政治信息整合到认知图式当中,相关研究也证实了新闻使用与政治知识呈正相关关系。政治知识水平较高的个体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有明确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较为坚定;具有较高的水平的内部政治效能感。因此,他们相对于政治知识较少的人对自身所持的政治观点更有自信,还对自身所在的政治内群体抱有更高评价。

因此,当新闻内容带有更多党派色彩,并着眼于报道公共意见的两极分化时,公众阅读党派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时便会不自觉强化先前的观点,将自己融入所在立场的群体,从而在情感上愈加拥护自身党派,对不同派系持有厌恶的态度。

情感极化下的社交断连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与好友出现政治分歧时,此时的情感极化会对我们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参与带来什么影响?一项对香港的研究发现,接触不同观点会导致人们通过与意见相左的人断联来过滤他们的信息库(Zhang et al.2022)。信息库(Information Repertoire)指的是人们依赖于信息来源和社会关系来学习政治的信息集合。在高度分化的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库是人们积极选择和管理的个性化信息源和社会关系的子集。

信息库过滤是指切断社交媒体上现有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包括拉黑、屏蔽、删除好友,以及取消订阅账号或退出虚拟社区等。信息库过滤反映了人们在数字环境中的主动回避和选择,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楚地反映自己的观点和政治立场,并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处于同质网络中可能会减少个体内部政治矛盾和群体内部冲突,促使有强烈政治信念的人参与政治活动。

源于网络)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情感极化程度更低的个体,信息库过滤行为对他们政治参与的影响效果更强。换而言之,那些不属于任何一个极端阵营的人拥有更多样化的社交联系,更有可能面临意见分歧,他们可能将大多数政治表达归类为不同意见,并过滤掉这些信息,以避免任何潜在冲突或将自己卷入其中一个派别。

情感极化容易将个体和群体都封闭在回声室内,固执己见可能带来的是故步自封。那么,面对网络愈演愈烈的情感极化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

个体层面而言,以友善的态度去交流或许是和谐交流的第一步。相关研究表明,如果用户对外部群体表达的情绪越积极就越有可能吸引积极的反应,而不是消极的反应,从而减轻对立群体间的情感偏见(Marchal2022)。也就是说,当我们不以攻击性和带有负面情绪的话语去回应网友,他们更有可能会以和气友善的态度相待,并更有可能和我们进行积极理性的交流,而不是被情绪占领且持以偏见。

政府层面而言,可以着眼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众的网络媒介素养。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意味着受众具有批判性思维去审慎地看待和思考接收到的信息,而不是一味随波逐流,成为意见的附庸。政府还可以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空间。今年12月新修订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平台对账号跟帖评论信息内容加强审核管理,规范网络参与,惩罚恶意煽动大众情绪的行为,还网络空间一片清静之地。

意见的分歧并不意味走向冲突,其往往是公共平台下一种良性的必然。在网络公共空间中,我们需要摒弃在私域空间情绪先行的表达逻辑,转而以理性的思维去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立场。公共平台存在的意义是去容纳各种声音,而不是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反复回荡的回声是一种狭隘和空洞,无益于我们以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毕竟回声重复了一百遍也不会变成真理。生活不是一场场辩论赛,网络上也无需以辩倒对方为荣,或是急于先给对方贴标签,表达是为了探寻两方观点的中间地带,挖掘黑白之外的另一种色彩,观点交锋间以理性去碰撞理性,而不是以情绪回应情绪。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