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成天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人,大多一辈子都在打经济基础

2022/12/26 8:55:12  阅读:187 发布者:

记得高中时看过一个小说,似乎是刘心武写的,里面有段话印象还蛮深,大意是,马克思主义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随随便便的人就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说这说那肯定不靠谱,肯定会有大量的曲解。

今天看知乎上一个帖子讨论中美科研体制,其中一个回答说中国人比较世俗,对科技的理解都是实用性的,所以科技发展差。相比之下,美国会有一些科学家比较纯粹,就是为求知而求知,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般的科学情怀。

(这里需要澄清下:世俗实用未必不崇高。国破家亡之际,投身科技救亡图存就是非常非常崇高的做法,而这种做法依然不是为了纯粹的科学,而是把科技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但到了太平年代,没有这种紧迫的外在压力了,世俗实用的目标往往就成了评职称、混日子。)

作为从公知年代走过来的“老人”,我对这种话自然一点不陌生。对这类话语的回应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说,中国人美国人都是人,那些人性弱点都有,不要把美国人想象成另一个物种。另一类是说,世俗实用本就没什么不好。

我们先来看第二种说法。学以致用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学了但没什么用——小到不能升官发财,大到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那就是白学了。会有一些爱国者批评自己的同胞太实用了,但他们往往也只是想诉诸一种迂回的实用策略:长远来看,不那么追求实用,恰恰最有用。道理并不复杂,因为一天到晚盯着实用,就总是在做很短平快的东西,“不学”最终会导致“无术”。纯粹一点做科研反倒可能搞出点突破性成果,最终在技术、实用层面也带来巨大进步,即不为术只为学,最终反而科学与技术都有了。

世俗实用好不好这个问题太复杂,特别是当我们澄清了上段末尾讲的那种“迂回策略”依然属于世俗实用的范畴(再概括下:我们往往只是在策略意义上批评世俗实用不好,这种批评的标准却依然是“如何更好、更高明地世俗实用”)后,问题变得极为清晰和尖锐了。最终似乎是一种审美判断:你是认为那种成天仰望星空的人更可爱,还是安心过好地上日子的人更可爱。

回来看第一种说法:人都是一样的。这种说法也可能有各种版本,一种是非常直白的,人都一样,都是在混口饭吃,无非以前大家没出过国、跪久了误以为外国人如何如何;另一种相对复杂,基本意思是,不同国家的人虽然为人处事风格确实有所差异,但归根到底是一样的,差异源自经济条件、制度限制等。换言之,人在本质层面一样,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人发展出了不同的生存策略、人格类型。最后,这种话题往往以高深的哲学定论收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这种高论,也可以作两种批评,一种比较根本,认为这是错误的经济决定论,事实上人类历史中并没有某个单一因素在起决定作用,或者有这种单一因素,但不是经济,而是地理、基因等;另一种更为温和,承认长远来看,经济因素确实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个长远是以人类社会几百上千年为单位的,某个国家十几二十年的事情则往往会受制度、风气、个别杰出人物的节操等的巨大影响。

考虑到我们每个人就活在某个地方,就活几十年,我们似乎还是很有理由关心那些不那么根本的事情。

转自:“学术星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