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美归国,两位顶尖生物学家全职加盟浙江良渚实验室
2022/12/23 15:03:22 阅读:198 发布者:
来源丨澎湃新闻,浙江大学
近日,位于浙江的良渚实验室披露,两位世界知名学者徐浩新教授、陈家明教授辞去美国顶级大学教职,全职回国加盟良渚实验室。
12月15日,良渚实验室官网刊文《不止于科研追求——专访良渚实验室溶酶体和离子通道领域世界知名学者徐浩新教授》介绍:今年,徐浩新正式辞去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之职,回国全职加盟良渚实验室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并同时担任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加盟良渚实验室后,徐浩新团队将继续开展溶酶体离子通道的相关工作,同时也将研究拓展到其它细胞器,并在已发现的另外7个离子通道上展开转化研究。徐浩新的目标是,这些离子通道都能开发出相应的药物,治疗那些困扰人类已久的疑难病症。
2022年6月23日,徐浩新团队(胡美钦、李平、王策为共同第一作者)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Parkinson's disease-risk protein TMEM175 is a proton-activated proton channel in lysosomes 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表明 TMEM175 是帕金森病(PD)的遗传风险因素,并证明了 TMEM175 是溶酶体膜上的氢离子通道,在调控溶酶体酸碱平衡的发挥重要作用,TMEM175 的突变会导致溶酶体过度酸化,蛋白水解活性受损,并促进体内α-突触核蛋白聚集,这与帕金森病发病密切相关。
徐浩新教授简介
徐浩新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现任浙江大学与良渚实验室双聘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系客座教授,为溶酶体离子通道和疾病研究的世界领军人物。徐浩新教授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近几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ECASE),密歇根大学杰出教授奖等奖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多篇、H指数53、文章累计引用两万多次,包括 Nature 及子刊14篇、 Science 及子刊2篇、 Cell 及子刊8篇、 PNAS 9篇。
徐浩新教授是国际公认的TRP通道及胞内离子通道研究专家,是溶酶体电生理记录的开创者。迄今为止,徐教授共鉴定12种未知离子通道蛋白,包括8个溶酶体离子通道蛋白。他的研究成果已受到多个国际大型制药公司的关注和投入,近期以TPPML1为靶点的小分子激活剂研发的Calport公司获得了世界制药企业的领先者美国默克(Merck)集团公司5.76亿美金的投资收购。徐教授正致力于将此部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研究,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
12月16日,良渚实验室官网又刊文《架设一座桥梁——专访良渚实验室细胞死亡和免疫学领域世界知名学者陈家明教授》介绍,日前,作为细胞死亡和免疫学领域世界知名学者,陈家明教授辞去美国杜克大学免疫系终身教授兼系副主任的职务,回国全职加入良渚实验室。
2021年1月,陈家明教授团队在 Immunity 期刊发表了题为:A class of viral inducer of degradation of the necroptosis adaptor RIPK3 regulates virus-induced inflammation 的研究论文【2】。该研究从牛痘病毒中筛选到一个可以降解RIPK3的分子,称为vIRD (viral inducer of RIPK3 degradation)。
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vIRD的功能来更好地调控RIPK3功能和免疫应答。同时,陈教授团队也在寻找其他可以调节免疫应答的病毒分子,以期制造针对包括流感、新冠和肿瘤的更安全有效的疫苗。
陈家明教授简介
陈家明本科以院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专业),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与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和杜克大学免疫系副主任。
陈家明教授长期从事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获得美国癌症研究所青年PI奖、史密斯家庭基金会青年PI奖和美国克罗恩和结肠炎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等奖项。共发表高水平论文80多篇,H 指数50,文章累计引用两万多次,发表文章包括 Nature 及子刊7篇、Science 及子刊5篇、Cell 及子刊14篇。
陈家明教授是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研究领域国际公认的专家,是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3的发现者。近年来,陈教授研究鉴定了RIPK3和相关的RIPK1在控制炎症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陈教授团队发现RIPK3在诱导细胞死亡的同时,也在组织再生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个惊呀的发现突显出RIPK3是连接细胞和组织“生”和“死”的关键节点。现在,团队正置力于研究坏死性凋亡的信号通路,以及它在组织复修,和各类炎症疾病中的功能。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5.021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0.11.020
转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