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快讯 | 展现中国艺术学建设的新气象
2022/12/22 16:24:20 阅读:185 发布者:
100年前,俞寄凡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黑田鹏信的《艺术学纲要》,这部著作成为当时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介绍艺术学的专著。如今,经过几代艺术学研究者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12月4日举行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上,与会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回顾中国艺术理论的百年发展历程和新时代十年的学科建设之路。
1
学科创始萌蘖枝
1925年,宗白华从德国留学归国,在东南大学开设“艺术学”课程,并撰写《艺术学》和《艺术学(讲演)》两篇讲稿,对艺术学学科建设做出重要探索。马采在20世纪40年代写有6篇关于艺术学的散论,他在《从美学到一般艺术学》一文中明确提出,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就是根据艺术特有的规律去研究一般艺术的一门科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表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强调“综合”与“统一”,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艺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为我们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中国艺术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艺术创作理论和艺术欣赏理论的研究取得新的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介绍,学者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艺术和艺术史,翻译介绍普列汉诺夫、弗里契等人的艺术社会学著作,对艺术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理论常常以敏锐的触角,成为新时期全社会思想解放的“报春花”。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谈道,破除,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文艺理论界、批评界的共同意识,并在其后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发挥着除旧布新的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成果丰硕,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确立了文艺研究中的文化自觉立场,文艺研究形成了更加开放的格局。
2
理论建设初成林
中国艺术学理论为阐释我国艺术领域全方位的革新提供了有力论证,指导了中国艺术实践。进入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作出突出贡献,形成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艺术学理论学科背景中,各门艺术史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范式,超越部门艺术史的书写范式,体现出艺术理论学科对艺术史学科的新建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宪提出,一个可行的路径是将各门艺术史打通并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史范式。跨媒介艺术史超越了单一门类艺术的狭隘视角,在一个各门艺术相互关系的宏大构架中思考艺术的历史演变和风格消长,由此成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史书写路径。艺术学理论应进一步探究具有本土问题意识和理论话语的跨媒介艺术史范式。
当代艺术美学研究在哲学美学与艺术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提出,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美学学理。作为艺术学理论的一个分支,艺术美学应该重新得到彰显并且予以建构。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艺术美学需要拓展学术思考的纵深向度。艺术美学将文学明确地纳入艺术范围,并深入阐发文学的艺术特征,更多地考虑艺术的审美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表示,美学与艺术的融合,对于发展美学和艺术学来说,是双赢的。艺术学离开美学后就剩下技术了,美学原本就是以艺术研究为根基的,最初是从对诗和艺术的感性特征研究开始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凌继尧表示,虚拟现实的审美环境,出现了艺术作品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转移的明显趋势。虚拟现实影响了现代人的活动,年轻人成为虚拟现实中的审美主体。虚拟的审美交际环境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的形成环境。这些都给艺术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田川流建议,艺术美学体系建构需要具备哲学视野,展开对艺术活动的全面观照;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奠定艺术美学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对艺术美学内涵予以持续不断的发现与开掘。深化艺术美学的学科建构,推进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增进艺术学原理与门类艺术研究的互融与互化,强化艺术学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的互鉴与互融,推动艺术理论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
知识体系蔚成风
中国艺术理论无疑应当具有世界性,因为没有世界性就无法走远;同时,中国艺术理论应当具有中国品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认为,古代中国艺术活动及其理论是据以理解和反思现代艺术活动和理论的参照和镜子。现代中国艺术活动是据以从事艺术理论原创性思考的活的源泉。而对外国艺术活动及其理论中的积极成分,既不能拒绝也不宜盲目照搬,可以让其成为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和可以对话的对象。
中国艺术学应如何走好未来发展之路?彭吉象表示,构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三大体系”,一方面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率先创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努力融合中西方艺术理论,为争取建立完整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做好准备。李凤亮认为,我们要因应文艺发展的新态势,加强艺术批评;主动设置议题,创新传播途径,努力提升中国艺术理论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