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时代公办初中提质强校新路径:上海普教科研40年系列学术活动教育政策专场举行
2022/12/16 17:28:11 阅读:241 发布者:
2022年11月30日下午,上海普教科研40年系列学术活动教育政策专场:“探寻新时代公办初中提质强校新路径”学术论坛举行。上海市教委及相关处室负责人、部分市级指导专家、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强校工程实验校校长代表及市级项目组成员线下参会,全市各区教育局、教育学院相关人员及其他实验校校长在线参加。论坛由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刘中正副处长主持。
大会致辞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徐士强在致辞中指出,本次活动既是市教委公办初中强校工程重要的阶段总结,也是市教科院普教所梳理前阶段项目实施的经验成果,为更好开展下阶段研究工作做好准备的推进手段。市教科院普教所长期致力于教育政策和学校发展研究,2018年来,受市教委委托承担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研究和指导工作,组建团队并建立所、区、校研究和实践指导共同体。下一阶段,市教科院普教所将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充分依托市级专家指导团队,强化与各区和实验校的紧密协作,共同推进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目标的达成。
专题发言
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政策与舆情研究中心李金钊做“聚焦内涵与质量,探索公办初中提质强校新路径”专题发言。他围绕上海普教科研40年来加强初中建设的发展历程、强校工程政策设计的特点与实践进展及新时代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的路径思考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回顾了上海公办初中建设的政策思路、发展演变和实践创新,并结合对国外实践经验的分析,提出了新一轮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的路径思考。
学校实践经验与专家点评
上海市新云台中学校长王晓云以“共建诗意欣耘园,成就活力新云台”为题,从校园文化凝聚师生发展自信、课程建设撬动学生成长内驱、名师引领推动师资持续迭代三个方面,交流分享了参与强校工程以来学校改革发展的转变。
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刘厚萍校长介绍了学校依托深度研修驱动智慧课堂建设的实践经验。从明确智慧课堂的特征与研修框架入手,学校逐步细化智慧课堂建设的研修路径,通过研发支架工具、确定系列针对性的研修主题、优化常态研修等手段,提升学校智慧课堂建设水平,促进学校与师生共同进步。
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赵才欣作专家点评。他认为,两所学校都能够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和需求,聚焦点明确、主抓点精准、借力点重实效、绩效点凸显。同时,他也提醒学校进一步做好已有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在办学基础的系统化陈述、保障理念落地等方面继续坚持并做大做强,形成学校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增强办学力量和放大办学效益。
上海市长桥中学书记、常务副校长张勇聚焦课堂和课程这两个核心环节,分享学校以教学案为抓手,落实“以学定教”的发展理念,关注学段衔接、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丰富学校课程内容设置,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学习成长需求。
上海市嘉定区戬浜学校校长管晓艳围绕“因材施教”这一主题,从“目标引领+跟踪指导”、“专题研究+对症辅导”、“师团作战+自主剖析”及“主动出击+生涯指导”四个方面,分析了学校让每个学生都出彩的实践经验。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长胡兴宏作专家点评。他认为,两所学校都回应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长期任务即“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学校不抱怨、直面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思想端正、育人目标明确、敢于直面困难。同时,两所学校都能从本校实际出发,将美好的理念操作化汇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从中也看到了学校的教育信念。他建议学校要抓住强校工程的契机,充分用好各种机遇和资源,将差异视为资源,促进学生扬长发展。
领导讲话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锋作领导讲话。他指出,初中强校工程聚焦了当下基础教育的核心学段。工程实施以来,实验校在校舍建设、师资发展、课程建设、学生成长等方面,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取得比较积极可喜的成绩。论坛发言的四所学校通过不断发力,成效明显。对于下阶段工作,一是要结合本轮实践,开展科学有效的评估,全面分析“强校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实现真发展。同时继续聚力,强化宣传引导,使“强校工程”产生政府认可、百姓满意、社会认同的效果。二是各区和实验校要抓住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中考改革落地、双减等契机,加强学习增强发展的敏锐性,培养学校发展的新优势。三是要创新突破,赢得未来。要创新学校的办学模式、培养方式、支持方式、评价方式和宣传方式,不断为实验校发展注入新动能。
总结引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作总结引领。他认为,强校工程是有阶段的,但是初中教育研究没有止境,常态化的学校面临的常态化的问题,始终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焦点,要在解决常态化问题上拿出我们办法。对此,他提出四方面的建议,一是初中教育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好每一个学生;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对当代初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学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重视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亲子关系以及学困生的学习特征、归因及其改进策略的研究;三是关注学校在教与学的层面,产生出的新经验,扩大经验的辐射面与影响面;四是学校教育要追求一定的境界,从为生命发展提供一个生态场域的角度去设计,让学校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场域。
转自:“上海普教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