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模式特征和建设进展
2022/12/16 13:51:51 阅读:202 发布者: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要求,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立足我国国情,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前几日,《人民日报》就工信部批复组建新一批涵盖石墨烯、虚拟现实和超高清视频等领域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事发表评述文章。文章指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一些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但同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制造业创新水平还不够高。向外看,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一招。向内看,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靠创新,难点也在创新。这些年,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所加强,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快速推进。而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产业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资源碎片化和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载体建设缺乏系统布局和有效合作机制,创新生态需进一步优化,一些主要领域还有明显短板甚至差距依然巨大,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一些重要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创新平台的一种全新形式,应运而生。
那么,这里提及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究竟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采取什么运作模式,目前的建设进展如何呢。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
1.功能定位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载体;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突出协调创新取向,完成“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整合枢纽、网络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2.基本模式
与其他类型的创新载体相区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模式有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面向行业,关键共性。即瞄准国际发展大趋势,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的重大需求,挖掘和聚焦前沿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以期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体现行业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其二,公司化运作,有效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即实行公司+联盟的运作机制,由行业中技术领先并具有带动性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平台发起,但明确规定发起单位不控股,发起人外的股权则用以围绕拟突破的共性关键技术吸纳优质创新资源和产业化资源。需要构建科学的股权结构和实行有效法人治理,建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研究方向。其三,致力于破解从技术到产业化的瓶颈制约。通过大胆创新“公司制创新平台”的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创新潜力,积极探索商业运行模式,努力破解从技术研发到实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保证该创新载体平台自负盈亏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建设布局和进展
根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和《指导意见》,要求在发挥现创新各类载体作用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瞄准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有关制造业创新中心具体建设目标和任务,包括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两个层次,以期形成二级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通过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有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大致分两个阶段:2016-2020年为第一阶段,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核心能力初具规模。在部分重点领域建成15家左右国家级创新中心,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初步形成共性关键技术的有效供给机制,部分战略必争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0-2025为第二个阶段,进一步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在制造强国战略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0个重点领域中,形成40家左右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这些创新中心支撑下,促使我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地位明显提升。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截止今年11月,我国已组建2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正加速形成。
有关已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名称、牵头单位和主要成员、依托载体及所在地、批准建设时间如下表。
序号 | 名称 | 牵头单位或主要成员单位 | 依托载体及所在地 | 批准时间 |
1 |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导和组织、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牵头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 2016年6月 |
2 |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5所大学及增材制造装备、材料、软件生产及研发的13家重点企业 |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 2016年10月 |
3 | 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 TCL集团 |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广州) | 2017年10月 |
4 |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烽火通信、亨通光电、大唐高鸿、高芯科技、苏州天孚及武汉邮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半导体所等 |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武汉) | 2017年10月 |
5 | 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 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 | 2017年10月 |
6 | 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 复旦大学联合中芯国际、华虹微电子 | 上海 | 2018年5月 |
7 |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 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 | 上海 | 2018年5月 |
8 | 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 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 2018年8月 |
9 |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 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车株洲所、珠海格力电器等15家股东单位 | 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武汉) | 2018年9月 |
10 | 国家先进轨道交通备创新中心 | 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清华大学、株洲国投及高科集团等12家单位 | 株洲国创轨道科技有限公司(株洲) | 2019年1月 |
11 |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 一汽、东风、长安汽车、上汽、广汽、北汽、宇通、江铃、金龙汽车、中汽中心、中国汽研、四维图新、北斗星通18家股东单位 | 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 2019年5月 |
12 |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 |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洛阳分所等10家股东单位 | 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 | 2019年5月 |
13 |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 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辽宁银珠化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中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9家股东单位 | 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苏州) | 2019年6月 |
14 |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 江西理工大学、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等16家行业重点单位 | 国瑞科创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包头) | 2020年4月 |
15 |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 迈瑞生物、联影医疗、先健科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行业骨干单位 | 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 | 2020年5月 |
16 | 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 | 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天水华天、深南电路、苏州晶方和中科院微电子所等 | 江苏华进半导体封装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 | 2020年5月 |
17 | 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 | 康平纳集团、东华大学、浙江传化智联、广东德美、上海安诺其、鲁泰纺织、青岛即发等多家纺织印染行业骨干单位 | 山东中康国创先进印染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泰安) | 2020年6月 |
18 | 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 | 包括通信核心器件、材料、天线、终端等领域的行业骨干力量 | 深圳市汇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深圳) | 2021年11月 |
19 |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 | 中建材蚌埠设计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惠科股份、武汉理工大产业集团等行业骨干单位 | 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蚌埠) | 2021年11月 |
20 | 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 | 海尔、美的、海信、方太、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行业骨干力量 | 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 | 2021年11月 |
21 |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 | 科大讯飞、寒武纪、优刻得、中科类脑等行业骨干力量 | 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合肥) | 2021年11月 |
22 | 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 | 由国科学院宁波材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牵头井联合石墨烯行业骨干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投资基金,产业资本等共同出资成立 | 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宁波) | 2022年10月 |
23 |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 | 现有舜宇光学、华勤技术、龙旗科技、联创电子、泰豪创意科技、欧菲光、科骏等十余家股东单位,覆盖了虚拟现实产业光学器件、光电组件、整机设备、内容制作与分发、平台服务、投融资等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 | 南昌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昌) | 2022年10月 |
24 | 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 | _ | 四川新视创伟超高清科技有限公司(成都) | 2022年10月 |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已有的2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布局在:北京(3个)、上海(2个)、湖北(2个)、广东(3个)、江苏(2个)、陕西(1个)、辽宁(1个)、湖南(1个)、河南(1个)、山东(2个)、安徽(2个)、四川(1个)、浙江(1个)、江西(1个)和内蒙古、江西(共1个)等15省(市)。需要说明的是,河南省目前已有1家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和20多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虽然也取得一定成绩,但在结构布局和数量质量方面与先进地区有明显差距,须进一步积极努力加快建设进程。
总体上讲,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有力支撑。应该看到,新征程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要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努力攻克解决一批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为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转自:“爱生活的科研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