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在汇星楼一号报告厅与广大青年学者谈创新之道。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主持讲座,副校长徐晨、张学记,各学院(部)领导,青年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讲座。
深圳大学视频号、官方微博、bilibili等平台同步网络直播,吸引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共约5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新浪微博话题#深大谢和平院士开讲了# 登上新浪微博同城热搜榜,话题总计阅读量63.7万。
NO.1
创新创造来自平凡中的想象
谢和平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我们正处于科技创新的伟大时代,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逐年增加的科研投入,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都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了从未有过的科研创新环境。但科学界依然存在“跟风”科研、“追热点”立项、“唯帽子”发文章的现象,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没有解决真问题,问题没有真解决。因此,科学界要鼓励和形成耐心与执着的科学精神,愿用长时间去挑战难题,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愿冒着此生失败的风险,为人类的认识进步努力推进一点点,为国家的科技进步需求奉献所有。
耐心与执着是创新的奢侈品
谢和平鼓励科学工作者要有耐心与执着的科学精神,并给出了公式:“自由大胆的灵魂+耐心与执着的精神=求真求索”。同时,他勉励青年学者“思想要自由,想象要大胆,探索要执着,学术要严谨”,不论是读书、教书还是写书,都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有耐心与执着的精神和自由大胆的灵魂,勇于实现从0到1的重大突破。
创新创造是平凡中的发现
谢和平结合自己的博士生学习生涯提出“其实创新创造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而是来源于日积月累、来源于平凡中去发展、想象中去创造 ”。
“创新创造并非高不可攀”,谢和平由法国数学家Mandelbrot开创的分形几何学一书思考发展:作为当时全新的领域,分形能否与岩石力学结合?最终,他选择分形岩石力学作为博士论文课题,也在国际上首创“分形岩石力学”新领域。
1989年被邀请出版
国际系列丛书
1993年Belkeman出版社正式出版
创新创造是想象中的思考
今年9月,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二号”完成海试任务,返回三亚。由我校谢和平院士领衔、深圳大学与四川大学团队自主研制的深海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装备海试成功,实现了国际上首次获得保温保压的深海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原位保真样本。根据谢和平介绍,超市购物时的保鲜膜便是此项科研突破的灵感来源。
点击
查看“央视报道!谢和平院士领衔、深大团队参与研制的世界首套深海保温保压取样器海试成功”
他用亲身经历和团队研究实例告诉大家,科学创新既可以“不走寻常路”,也可以“从身边找灵感”。源于平凡,又用想象超越平凡,就会让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好学生好老师的勤奋与执着
对于好学生和好老师,谢和平也有自己的理解。
▷好学生:不仅有知识、更有文化,更要有素养、有境界、有视野。
▷好老师: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是一个大学老师当好老师的基本资格和门槛。在此基础上,教学优秀,才能上讲台,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研究型大学的好老师。
▷好导师:做科学、想科学,严格引导,严格要求。
从“好学生”到“好老师”,谢和平一直保持勤奋向上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学生时代到研究阶段,谢和平一直坚持手写笔记,形成了自己的宝贵资料库。
谢和平学生时代笔记
1990-1991年受邀到美国犹他大学
为学生讲授2门课程
与学生交流研究灵感思路和推导公式
对每篇学术论文进行仔细修改
“在我的床头,一直放着一个记事本手札,随时记下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思考,并及时布置与团队讨论实施。”
NO.2
坚守勤奋,六十归来仍少年
谢和平认为,人与人最小的差距是智商,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坚持。除去科研,他最喜欢的便是书法与作画,并会自作诗词赠别自己的毕业生。作为工科院士,他在寻求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求自己补文化,而从书画切入就是最好的选择。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自找压力,坚守勤奋,不断拓展自己的修养与情怀,书画能力也愈发精进。
无“唯”了,就敢冒风险、敢挑战难题、敢闯无人区;更具有“耐心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在谢和平看来,科研不能吃老本,要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实现更多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即使六十,归来也仍可是少年,他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依然永葆青春。
2018年3月,63岁的谢和平到深圳大学再创业,至今累计承担科研项目52项,其中纵向46项(自然科学基金28项),横向6项;总授权专利123项,包括国外专利40余项;在Natur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若干篇;出版专著6本;担任四本国际期刊主编,并携手团队创办Energy Reviews期刊、打造国际至达论坛,其成果先后被Nature和BBC报道转载。
谢和平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为青年教师、青年学者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同时,他还就青年教师的成长、科研方向的选择等问题,和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耐心解答相关问题。
毛军发在总结时也向广大师生提出了“做学问先炼眼”的要求与期待,青年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要有宏大的目标和长远的眼光,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要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耐心与毅力。
“唯有眼界高,方可想大事;唯有眼光远,方可谋大事;唯有眼神毅,方可成大事。未来,学校将继续推进‘大师面对面’的活动,为广大学者提供更宽阔的学术视野,更宝贵的交流机会,全力推动我校师资力量建设。”
转自:“科研共进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