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贫困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长期挑战。2020年,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彻底终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后,中国的减贫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了缓解相对贫困的阶段。鉴于减贫阶段的转变和贫困人口复杂的生活环境,更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的贫困知识,建立科学的减贫体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以现实需要为契机,从跨学科的视角讨论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概念、研究议题和分析框架的学科差异,并尝试性提出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为新时代中国贫困问题研究、减贫实践以及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引用格式:陶伟, 汤佩. 跨学科视角下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研究——概念及其研究范式[J].人文地理, 2022, (5): 1-7.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
人类社会从未停止过同贫困作斗争(Zhou, et al.,2018),消除或者减少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以及随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都将减贫作为首要目标,相继提出了“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和“没有贫困”等全球性目标,并明确在可持续发展中消灭贫困。世界银行报告(World Bank,2020)指出,1990年以来,全球减贫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极端贫困人口从19.26亿人下降到2017年的6.89亿人,但减贫速度正在放缓,1990-2013年极端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下降约1%,2013-2015年增速缓慢,每年只有0.6%,2015-2017年进一步放缓,降至每年0.5%。2019年以来新兴冠状病毒大流行扰乱了30多年以来极端贫困人口数量稳步下降的趋势,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出现了首次上升,2020-2021年有1.1-1.5亿人重新陷入极端贫困,使全球消除极端贫困的进程至少倒退3年(UNDP,2022)。
在此背景下,作为曾经是世界上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Liu, et al.,2018),中国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用40多年时间,成功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从贫困中脱离出来,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习近平,2021)。可以说,中国已经消除了极端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Wan, et al.,2021),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这一成就并未受到2019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影响(World Bank,2020),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集中体现了具有广泛而深刻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李小云,等, 2018)。
数据搜集
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多维贫困”以及“多维”+“贫困”为篇名、关键词或摘要中的内含词进行检索,选择不限时间跨度并将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在剔除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818条记录。
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以后刊文量出现了强劲增长(2022年预测值211篇)。在818篇论文中,88.75%的论文是在2016年之后发表的。这一增长特征应是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两不愁,三保障”减贫目标的多维性所致。此外,随着中国减贫历程的发展,困扰我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而多维贫困问题愈加凸显,也为多维贫困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发表刊物进行整理发现,多维贫困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因对贫困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经济学方面刊物较多等原因,发文数量最多,占比33.74%。其次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占比22.37%。地理学和统计学也是多维贫困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学科(分别占比8.92%和8.07%)。在此基础上,后文对经济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统计学的598篇论文进行分类和整理。其他学科发文量较少(总和仅占比26.89%),暂不进行统计分析。
图1 《中国知网》关于“多维贫困”话题的载文情况
Fig.1 Situ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themed journal papers in CNKI
注:图中分类标准根据《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的分类
“多维贫困”及主要衍生概念辨析
跨学科背景下共同的衍生概念:区域多维贫困和个体多维贫困是多维贫困研究领域的两大基本内容,因而是各学科共同关注的概念。区域贫困瞄准的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分布的特定地域或空间范围),个体贫困瞄准的是特殊困难群体(如建档立卡户、老年人、儿童等)或家庭(李寻欢,等,2020)。动态多维贫困也是各学科关注的一个概念,经济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和统计学侧重于从个体或农户尺度描述贫困状态和程度的转变,地理学侧重于从区域尺度描述贫困的空间格局演变(严小燕,祁新华,2020)。多维相对贫困是各学科密切关注的另一个概念。进入2021年,中国农村原发性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消除,缓解相对贫困成为新时代的扶贫重心,如何制定符合新时代贫困特征的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是减贫战略首要考虑的问题(王小林,冯贺霞,2020)。
跨学科背景下各学科的不同衍生概念:多维脆弱性贫困是经济学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相对关注的一个概念。脆弱性是衡量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是对贫困的事前测度,它可以了解谁现在贫困,哪些当前的非贫困人口未来可能陷入贫困,以及已经脱离贫困的人中哪些由于脆弱性未来可能返贫(黄承伟,等,2010)。多维贫困问题需要从一个特定时期来考量,这就涉及到贫困的持续时间问题(郭熙保,周强,2016)。经济学和统计学将时间纳入多维贫困分析中,将贫困分为长期多维贫困和暂时多维贫困。地理学更加关注空间贫困和综合贫困。空间贫困强调贫困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资本与贫困之间的交互关系,这里的地理资本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3个维度在内的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被赋予地理属性而合成一个集合概念(刘小鹏,等,2014)。综合贫困是指个体、家庭或群体所在社区缺乏食物、教育机会、社会服务和参与等,是一个更加广泛监测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概念(袁媛,许学强,2008)。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更加关注隐性贫困,指个体或家庭发展自主性缺失、核心领导力不足、发展能力弱等现象(赵艳霞,李莹莹,2020)。经济学更加关注资产贫困,资产包括人力、物质、自然、金融、社会五个部分(World Bank,2000)。多维资产衡量的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收入或消费贫困相比,具有更强的政策含义(邹薇,屈广玉,2017)。
“多维贫困”的主要研究议题
①多维贫困测量与识别。贫困测量作为贫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各国贫困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是各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议题。从时间分析视角来看,地理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利用单一年份截面数据进行静态多维贫困测量与识别,或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先测量后比较不同年份间贫困的动态变化(李东,孙东琪,2020)。经济学和统计学把贫困分为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将时间纳入测量框架,长期动态追踪贫困主体或贫困区域的多维贫困状况(张全红,等,2017)。
②多维贫困影响因素与贫困发生机理。就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而言,各学科主要采用各种数理模型和理论来定量诊断家庭特征、健康状况、地理区位、收入等要素对多维贫困的影响,致贫因素的选择很好地衔接了我国脱贫攻坚阶段“两不愁,三保障”的减贫目标。有关中国农村贫困发生机理,各学科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视角和分析理论(见图2)。在探讨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发生机理时,各学科在强化自身优势的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
图2 跨学科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
Fig.2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poverty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注:根据 何仁伟《中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研究进展及贫困问题研究框架构建》一文整理所得
③多维减贫成效评价。各学科主要通过对比方法(具有相似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案例之间对比,或非实验状态下同一案例模拟前后状况干预对比),从脱贫的角度来定量分析各种扶贫政策或项目等实施前后有关变量的变化,进而探讨其减贫成效。在这些量化研究中,贫困人口主观福利的满足情况是未知的。
④多维贫困研究回顾和扶贫实践经验总结。该议题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国内外多维贫困研究进展。各学科均关注了这一议题,受学科背景的影响,在梳理的视角和内容上存在差异。统计学偏重贫困测算(刘泽琴,2012),地理学更注重区域(丁建军,冷志明,2018)和空间视角(刘小鹏,等,2014),经济学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在分析视角和内容上都较为综合与广泛,强调不同学科对贫困问题的关注(田宇,丁建军,2016);2.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该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上,立足于我国国情,总结扶贫开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困境、减贫阶段与机制、扶贫现状与成就等;3.典型案例的反贫困实践与贫困应对策略。该议题主要集中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上,将国家的各项精准扶贫政策与典型案例进行“在地化”的结合,探讨其脱贫路径与贫困治理等内容。
⑤多维贫困瞄准与经验检验。经济学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关注贫困人口或特殊贫困群体(如低保户、建档立卡户等)以及扶贫资源、扶贫政策和项目的瞄准问题。地理学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瞄准,也关注贫困区域的瞄准问题。目前,学界基本形成了贫困瞄准偏差的研究共识,但地理学并未揭示是何原因导致的瞄准偏差及其解决措施。经济学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定量或定性方法分析各项扶贫资源、项目和政策的瞄准效率,指出外部结构性原因是造成瞄准偏差的主要原因,较少考虑农户角色,将扶贫瞄准看作是一种与农民无关的、纯粹的政府行为。
⑥后2020中国贫困问题探讨。对2020年后中国减贫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经济学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该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宏观层面上对2020年后中国减贫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的判断和应对。除了宏观层面的思考之外,也有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回应与探索,如对后2020贫困人口识别标准的讨论。有关贫困标准设定的讨论主要有3种:第一种不建议采用相对贫困标准,认为它不能体现扶贫的实际成效(汪三贵,曾小溪,2018)。第二种建议取人均收入(人均消费/人均资产)中位数的固定比值(40%-60%)作为相对贫困线(孙久文,夏添,2019)。第三种建议在考虑“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制定与2035年发展战略目标相符的多维相对贫困标准(严小燕,祁新华,2021)。
⑦多维贫困时空分析与贫困地图绘制。该议题主要集中在地理学领域。目前,中国农村贫困分布格局研究主要关注宏观或中观层面,利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面上”的多维贫困特征,通过绘制贫困地图来可视化描述人类福祉在地理分类层次上的空间差异。
“多维贫困”的分析框架
对贫困的多维度理解催生了多维贫困的分析框架,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脆弱性分析框架和社会排斥分析框架。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由脆弱性背景、生计资产、转型结构与过程、生计策略以及生计输出五大要素,通过一个二维平面图形来展示要素间的结构与关系,进而指导减贫实践,但它主要基于“人”的微观层面的分析,忽略了制度不平等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脆弱性分析框架将贫困与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穷人应对风险的能力作为衡量其脆弱性及反贫困干预的核心,主要探讨脆弱性的成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李雪萍,王蒙,2015),但未能阐释清楚风险应对能力的形成机制。社会排斥分析框架的核心内容是“排斥出何处”,更加关注边缘群体(如老年人、女性、农民工等)如何被排斥于社会生活标准之外,但对社会排斥与贫困的因果关联机制解释不充分。三种分析框架均未能阐明结构性致贫因素(外因)和个体性致贫因素(内因)之间的耦合机制,未能摆脱“结构主义”或“个人主义”的贫困研究传统(唐丽霞,等,2010)。
由于传统文化对贫困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将两种研究范式进行融合,走出了一条超越结构与个体的中国特色多维扶贫开发道路(邢成举,李小云,2018)。经济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在以上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生计方式与可行能力分析框架(向德平,陈艾,2013)、脆弱性—抗逆力分析框架(陈艾,李雪萍,2015)、“行动—结构”分析框架(李雪萍,王蒙,2015)、区域多维贫困分析框架(丁建军,冷志明,2018)等,尝试融合两大研究传统来分析中国的扶贫实践。这些分析框架对跨学科贫困集成创新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该分析框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仍需要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验证和完善。
结论与展望
研究发现:
①无论是从概念、研究议题,还是分析框架来说,各学科对多维贫困的理解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共同的衍生概念、共同的研究议题以及对3种分析框架的广泛运用。各学科在强化自身研究优势的同时,也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
②除了共通之外,研究还发现许多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路径。在概念上,经济学衍生出了“资产贫困”,地理学衍生出了“空间贫困”和“综合贫困”,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衍生出了“隐性贫困”;在研究议题上,经济学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涉及面较广,且研究相对具有前瞻性,对2020年后多维贫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较多,为国家扶贫战略提供指引性理论支撑。经济学和统计学在多维贫困动态研究上更具特色,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突破。地理学更具有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对多维贫困时空分析与贫困的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特色鲜明。
提出未来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研究值得探索的研究议题:
①深入探讨主观多维贫困概念,全面认识贫困。现有研究有助于理解贫困的趋势和程度,即“谁贫困”和“多少人贫困”,但这仅提供了一半的贫困事实,那些经历过贫困的人是如何定义贫困的,也是制定反贫困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Veenhoven,2002)。
②立足中国贫困实际,完善多维贫困测量维度。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我国的反贫困工作进入了缓解相对贫困的阶段,迫切需要立足中国贫困实际,补充能够反映新时代相对贫困状况的维度,完善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前提。
③多维减贫成效评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亟待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视角加以衡量。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客观概念,也是个人主观福利的满足情况。从贫困人口微观视角出发来衡量减贫成效是扶贫质量的重要指示器,其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对于提高中国反贫困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④需进一步提高纵深化、精细化的微观研究。通过对有意义的细节进行微观、情境化化的深描,挖掘当事人背后的宏大叙事和固结的偏好结构,重新构建主体研究者与客体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以洞悉贫困这一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⑤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研究需进一步集成各学科现有研究成果,以胜任新时期减贫实践的需要。
本文刊登在《人文地理》2022年第5期,作者:陶伟,汤佩。
The End
本文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18ZDA161)的资助。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大湾区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所有
来源:大湾区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