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荐】双循环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国内贸易的视角
2022/12/15 11:36:18 阅读:212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张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领域:经济测度、空间统计。
研究成果:曾在《统计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等。
王志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金徵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生
双循环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国内贸易的视角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5月,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久以来,学术界大多关注以国际贸易为主导的国际循环,而与国内贸易相关的国内循环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双循环的混合效应更是鲜有涉及。
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社会生产过程(程恩富和张峰,2021;黎峰,20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外贸依存度从1980年的14.1%上升到2006年的64.4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21.34%上升到2005年58.48%,中国利用低廉的成本优势,不断融入国际经贸网络体系,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红利。与此同时,国际循环对于吸纳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和引进高技术设备等均产生了促进作用,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江小涓和孟丽君,2021)。但是,自2010年以来,衡量国际循环的外贸依存度和加工贸易比重等指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国内国际循环的相对地位开始发生改变。很多研究从理论上讨论了双循环的演变,并指出国内循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黄群慧,2021;王一鸣,2020;余淼杰,2020)。正确看待双循环的相对地位,要兼顾发展和安全的考量,就需要深入全面分析双循环到底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什么后果?然而,现有研究只是对双循环,特别是国际循环进行定性分析和简单特征性描述,还很少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上综合分析双循环的经济增长效应。
主要发现
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以31个省区(不含港澳台)为基本分析单位,分别采用各省区之间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来衡量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我们分别计算了各省区总花费中来自国内其他省区和进口的占比,以及总产出中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和出口的占比,发现国内省际贸易远高于国际贸易。初步来看,以国内贸易衡量的“国内循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于以国际贸易衡量的“国际循环”。其次,以Caliendo和Parro(2015)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多地区-多部门的贸易模型。该模型以贸易理论中经典E-K模型(Eaton和Kortum,2002)为基础,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将中间投入和最终产出连接在一起,并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产品部门(行业)的异质性,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在构建的模型基础上,采用经济学中的反事实分析法,测算双循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上,双循环、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分别提高实际经济增长26.55%、15.91% 和5.40%;在行业层面上,三种循环对应的经济增长效应平均值分别为36.94%、22.78%和6.05%。由此可见,国内循环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国际循环,从经济理论和现实数据上证实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论断。同时,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发现双循环的整体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和,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是尤为重要,这符合中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开放发展理念。通过对地区和行业结构性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受益于国内循环,而东部地区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更多地受益于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有助于实现产业转移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但却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循环,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却可能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平衡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产业升级是一项富有挑战的任务,这需要差异性的政策来进行协调。
从政策层面看,促进双循环的主要手段有两个:(1)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限制地方贸易保护等以降低国内贸易成本,促进国内循环;(2)降低关税及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循环,本文分别分析了降低省际贸易成本和关税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当贸易成本分别降低10%、20%和50%,实际GDP增长约1.88%、4.28%和16.72%。而且,降低省际贸易成本,有助于实现产业转移和国内区域发展的“雁型模式”,从而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降低关税的测算结果表明,无论是2018年降低关税政策还是模拟降低关税情形,每个省区的实际GDP增长均为正值,且东部和边境省区的收益要高于中西部内陆省区。分行业看,收益最大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仪器仪表”和“通用和专用设备”,这两个行业涵盖了很多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如芯片、航空发动机短舱、扫描电镜等。因此,降低关税、促进国际循环有助于实现国内产业升级和优化,对各个地区增长均有益处,再次凸显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政策启示
一是要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降低省际贸易成本,促进国内循环,助力实现产业转移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以改革的举措来降低各类贸易成本,畅通国内市场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着力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各类制度壁垒。例如放宽户籍制度限制以促进人口的充分流动,加快土地要素市场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土地要素市场。此外,应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降低货运物流成本;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减缓新冠疫情对国内贸易循环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是实施更高水平的开放战略来促进国际循环,这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国际大循环。首先,进一步降低关税,扩大对外开放。未来应在科学识别不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类别进一步降低关税。其次,升级自由贸易协定,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通过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实施协定税率,有助于推进双方对等开放市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促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公平竞争。未来要落实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争取把现有的各类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升级,扩大自由贸易的范围。最后,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这不但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国际循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手段。
三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各省区的实际情况,用差异化的政策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统一。这些政策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政策,要在因素分析法中对上面的一些问题加以充分考虑;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实现创新发展,推动其成为联系国内和国际各类商品、技术、资金等的重要桥梁,鼓励其创新产出形成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正溢出效应;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让中西部地区可以更好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分工体系,鼓励其进行差异化创新,逐步推动转型升级步伐。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国内外资本市场、技术服务市场等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推动构建服务贸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数据公开
论文附件已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网站http://www.jqte.net/公开。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原文刊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11期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