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知名历史教授:一些历史系的师生,不知什么是“学术史”

2022/12/14 15:43:12  阅读:150 发布者:

问:在您的研究中,中国史学史、中国学术史占据着相当的比重,可否解释这一现象是因何而成?史学史、学术史对于近代思想史乃至近代史研究,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这一现象”大概仍是因缘际会而成的吧。很多时候可能是因其他的研究涉及某方面的背景,参阅已出的论著没能解决问题,只好自己进去探索。或者是有不能推托的人(长辈和领导)约稿,于是进入这些领域。还好我一向读书很杂,对这些领域本有兴趣,相关材料也曾用功,故可勉强应付。而且在历史系教书的人,对相关的中国学术史和中国史学史,不能全无心得。你在课堂上提到什么书或论文,不能不放到学术脉络(有时还是非常具体的脉络)中去理解,所以这方面的基本史事和研究状况,是必须熟悉的。再加上学生最喜欢问治学方法一类问题,任何方法都与所在时段的学术典范相关,而典范又可能转移(在20世纪更经常转移),如果不了解学术史,不能说明某一时段的学术典范,也就很难说方法。就此而言,史学史和学术史是“近代思想史乃至近代史研究”的基本功,是不可或缺的。

附带说,你提到的“学术史”,可能是我们史学界一个带有困惑的问题(issue)。昔年黄宗羲写了《明儒学案》,后来梁启超说,“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此始也”。这个见解常被引用,其实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创新”。因为“学案”所重的是学术家派,虽含有史的内容,却不必就是“史”。这在以前本是常识,但梁启超影响太大,从那时起,这一创新的“特识”就渐成新的“常识”,并基本取代了既存的常识。

比这更创新的是,近年一些学校历史系的师生不知什么是“学术史”,往往把这一词语放在论文的序论之中。我曾多次在课堂上说“学术史”不宜这样使用,因为这一词语在您提问的含义下使用已至少近百年了,作为学术后辈,我们恐怕不能不尊重学术上的先行者(好像日本就把既存研究称为先行研究)。试想假如梁启超生在今天,要用他那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来拿个“论文博士”,按照这些学校流行的表述法,岂不是必须在学术史中写学术史!借用年轻人的网上用语,这样勉为其难,让他情何以堪?上述那些学校的历史系估计没人研究学术史,否则便已经出现“在学术史中写学术史”的又一创新啦。

这个责任当然不在学生,首先是我们研究学术史的没能让其他人知道“学术史”是什么;其次学生所受教导便如此,做起来自然理直气壮。某次一位念书很好的同学告诉我,因为论文中都要讨论既存研究,需呈现历史发展的动态,所以特地不用什么静态的“研究综述”,而必须使用“学术史”。其实中文词汇中类似的意思还有一些,不一定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做抉择。更不妙的是,现在我们很提倡“与国际接轨”,假如某篇论文优秀到需要翻译成英文,应直译还是意译?直译估计别人看不懂,若意译,又很难译回中文(就像我们很多学生喜欢学日本说法,学位论文题目中常加上“以某某为中心”,但我们现在又要求把学位论文摘要译成英文而不是日文,结果多半只能改译。那英文题目若再译回中文,便与原文两样了)。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术史”研究还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节选自罗志田、张洪彬《学术史、思想史和人物研究——罗志田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16年第12期)一文,转自笑谈学术界

来源:墨香学术 微信:moxiangxueshu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