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经济和道德上的双重失败
2022/12/14 10:14:22 阅读:173 发布者:
作者 | 郑渝川
《经济发展需要什么》这本书很有意思。全书收入了多篇专文,作者均为印度籍或印度裔美籍的著名经济学家,领衔者为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如果只看书名,读者很可能认为会是一本探讨经济增长、发展的政策策略的专著。
但实际上这本书讨论的是印度这样一个在欧美世界、中文世界经常饱受赞美的经济体,所存在的突出桎梏,以及对应应当采取的政策行动。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具体的贸易政策、土地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印度要实现高速增长需要填补的欠账,是相当广泛的。
01
社会发展欠账待补
先从社会发展说起。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印度教育质量很差。大多数学生在流程上读完了小学,却没有读写和算数能力”,在学校中,印度学生成绩分化很大,大量的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只学会了死记硬背。印度还不重视职业培训。
当然,书作者也指出,印度确实也有少数学校培养出世界水平的优秀学生,但从教育成果来看,“不合格产品”过多,这主要是印度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没有改变,而且印度政府对于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从更深层次来看,印度的教育模式属于分类与筛选模式,也就是服务于挑选少数的精英学生,而不是让更多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以及适应当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
书作者为此提出建议,改革印度的课程、考试,全面重视小学阶段的识字和计算能力培养,加强教师培训改革;鼓励民营学校发展,填补印度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书作者强调说,印度独立的70多年来,教育系统仍然不能让大多数小学毕业生具备基本的识字能力和计算能力,“这是经济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失败”。事实上,这正是印度试图与越南、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竞争中国、韩国等国对外转移的制造业产能的短板所在。
书作者认为,印度很多地区的小学办学质量十分糟糕,应当由印度政府出资加紧培训小学教师,并增派辅导教师,以改善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关建议还包括改善印度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在出生率较高的地区,要为多子女家庭提供必要的托管服务;改善印度私立学校办学环境;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相较而言,印度的医疗卫生体系更显薄弱,无论是旨在防控传染病的公共卫生体系,还是面向慢性病患者、普通患者提供的初级医疗服务,皆是如此。《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书中为此提出建议:
一是加大培训非正式医疗服务提供者(这很像中国20世纪50-80年代乡村普遍存在的“赤脚医生”);
二是推出可为普通患者服务的手机程序,解决常见病问题;
三是培训、认证现有的医师;
四是加强对处方药的管理;
五是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增强公众对免疫接种、用药过量等危险的认识。
02
改善基础设施,解决环境和气候问题
《经济发展需要什么》这本书直言不讳地指出,印度需要更好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发电站、高速公路、城市设施、铁路等,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资,另一方面则应促进私营部门的基建投资。在这方面要推动土地、劳动力、金融部门的要素市场改革,增进这些领域的资源活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
要解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在金融改革方面需要积极开放企业债券市场,帮助本国和外国投资者投资印度的项目降低不确定性风险;还要增加政府债券市场投资者基础的多样性;积极发展普惠金融。
印度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背负着沉重的不良贷款负担。这本书建议印度应当效仿欧洲以及中国的经验,加快清理不良贷款,并积极促进银行业改革,以剥离印度政府职能部门对于银行业过度管制为核心,减少政府对于银行业企业的指令性要求。
印度当前经济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面临的突出问题就在于气候和环境挑战突出,而相应的监管缺失。书作者建议,强化印度中央政府和邦一级的独立监管机构建设,增强其监管效能,并切实将生态保护纳入邦和基层地方的考核体系。
书中还就印度土地市场改革、增进出口、农业改革、能源改革等问题给出了犀利的批判剖析。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