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队再发 Nature!这次说的是肿瘤微环境那些事儿
2022/12/13 17:42:39 阅读:133 发布者: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人们也愈发意识到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探究的重要性。TiME由各种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其异质性也是肿瘤转移、患者耐药、复发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肿瘤的分子分型以及肿瘤细胞异质性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识别免疫细胞功能,也为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或靶点的识别提供指导。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张宁团队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朱继业团队共同在 Nature 发表论文,该论文报道了肝癌免疫微环境 5 种亚型并利用多重免疫组化技术(mIHC)就其中一种类型深入研究,揭示出了部分中性粒细胞在癌症免疫中的负面作用,为肝癌治疗、乃至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1]。
多重免疫组化技术(mIHC)能够在一张组织切片中同时评估多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作为肿瘤免疫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有力工具。目前已经成为致力探寻肿瘤免疫微环境 TiME 的奥秘,探究更多、更优秀的生物标志物的精尖技术!并且即将在未来的科研及临床转化领域中散发更大能量!
12 月 9 日上午 9:00 ~ 10:00,艾克发生物联合蔡司举办的「新一代病理技术在肿瘤免疫中的应用——多重免疫组化(mIHC)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线上直播,有幸邀请到了 Nature 文章的第一作者、现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的张启明博士后作为嘉宾,为大家分享该项研究的更多内容!观看直播就有机会赢取蓝牙音箱TV支架、古风乘风破浪水杯礼盒、2023 兔年多功能日历等惊喜好礼!
▼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
直播简介
在直播开始前,让我们解读这篇精彩文献,提前了解一下多重免疫组化技术如何助力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
图 1. 124 例肝癌患者分型及8例小鼠模型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在单细胞精度定义了肝癌的五种免疫微环境亚型(TIMELASER),探究了其细胞组成、空间分布、基因组特征和趋化因子受体-配体网络,全面揭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的异质性,发现并验证 CCL4+、PD-L1+ TAN 两个关键亚群的促肿瘤机制,最终通过构建小鼠肝癌模型,从 In vitro,Ex vivo,In vivo 三个层面,逐步深入地证明靶向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有望形成新的肝癌免疫治疗方案,这些成果为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了关键信息。
图 2. 肝癌五种免疫微环境亚型示意图[1]
针对五种亚型的免疫排斥型,研究人员使用 mIHC 观察到 GZMK+CD8+ T 细胞主要位于基质中,但被排除在肿瘤区域之外,这不仅表明这些被免疫排斥的 T 细胞实际上具有细胞毒性,更是有效支持了提出的 TIMELASER 理论构架。
图 3. GZMK+CD8+T 细胞(CD8 和 GZMK)、成纤维细胞(α-SMA)和内皮细胞(VON)在 TIME-IE 中的染色[1]
此外,在中性粒细胞异质性和功能验证上,mIHC 技术也提供了数据支持:下图中 mIHC 结果揭示了 PD-L1+中性粒细胞和 PD1+CD8+T 细胞的物理接近性,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这些结果共同证明 PD-L1+TAN 抑制原发性肝癌中的细胞毒性 CD8+T 细胞,进一步说更是为在小鼠模型中的基于中性粒细胞的治疗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转自:“丁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