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青塔 ,作者数据洞见未来
近日,海南师范大学校长过建春、校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许玫一行赴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调研座谈,就学校土地置换、桂林洋校区建设、教师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
图丨海南师范大学校长带队调研
不久前,吉林艺术学院“正在易地建设新校区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征集阶段,积极推进新校区一期建设及老校区收储置换工作”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图丨吉林艺术学院拟置换校区,整体搬迁净月高新区
事实上,除了海师大和吉艺,如火如荼的新校区建设浪潮中,早已有许多高校,通过置换老校区的方式筹集资金。
“以旧换新”
校区置换,是指高校将原有旧校区交由政府收回,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方式售卖,除去税费,用剩下的费用来建设新校区。
利用校区置换缓解债务压力,已经成了许多高校的不二之选。
11月25日,南宁师范大学召开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会议,要求尽快推进新校区土地办证和老校区土地置换工作,解决制约学校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图丨南宁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会议
今年5月,华北电力大学与保定市政府签署了校区置换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并在近期举行了置换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七选三”评审会。
图丨华北电力大学与保定市政府签署协议
而在6月,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师生陆续搬至东山和坞城两校区。此前,一份《关于东山校区建设进展情况的报告》透露:资金筹措计划中包括大东关校区土地转让收入约17亿元。
图丨山西大学东山校区建设进展情况报告
今年7月内江师范学院整体迁入的高桥校区,则是将占地约750亩的桐梓坝校区置换,由内江市政府负责实行“交钥匙工程”的方式建设而来。
图丨内江师范学院召开桐梓坝校区资产置换、移交工作专班会议
此外,川北医学院将通过校区置换,整体迁入南充市顺庆区新规划的大学城;徐州工程学院将城南校区置换给徐州市委党校,在目前中心校区东侧建设新校区;长春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湖北科技学院等多所高校,都有置换老校区的规划。
图丨川北医学院正推进校区置换与建设工作
现有资料显示,各大高校规划建设的新校区,多从原来的中心城区转移到了周边郊区,占地面积也扩大为老校区的数倍有余:
吉林艺术学院将从原来的186亩,将扩大到652.5亩;拟选址莲池区的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新校区,总占地约2256亩,超过原校区面积的2.5倍;整体搬迁大学城校区后,川北医学院的校区面积将达到2825亩……
这些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区,无疑将带领学校挣脱办学空间的束缚,极大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发展的困局
校区置换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高校合并潮、大扩招紧密相连。作为对我国教育事业影响至深的大事,它们的余威至今仍未消退。
一方面,合并潮打破了我国高校长久以来的单一校区模式,多校区的格局逐渐在各地形成。分散破碎的多个校区,容易稀释学校的优质资源,导致运行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大扩招带给高校的压力与日俱增。宿舍床位紧张、自习室座位靠抢、食堂不够要“错峰就餐”、实验大楼或需校外租赁、仪器要排队预约……办学资源不足,同样给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等造成了诸多不便。
图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老宿舍
迫切需要发展的各大高校,就此陷入了某种困局:要整合校区资源、集中办学,或拓展办学空间,就得开辟新校区,就得有钱、有地。
尽管有政府部门支持,但征地盖楼的负担并不小。为了补上资金缺口,不少高校不得不向银行贷款。举债办学的厚重枷锁下,一些高校就连维持正常运转都举步维艰。
2020年,山东财经大学规划置换明水校区、建设圣井主校区之际,校长王邵军曾坦言:“考虑了建设资金问题,在已有熟地上建设,拆迁补偿都需要每亩150万以上成本,土地建设就需40、50个亿,如不置换两个老校区,沉重的贷款会把学校拖垮。”
图丨山东财经大学圣井校区
即便是经费充足的部属高校,也难逃贷款的压力。为此,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都曾借助置换老校区部分地块的方式建设新校区。
“改换新居”的欢欣背后,何尝不是如履薄冰。
紧跟城市步调
除了建设新校区的资金刚需外,大学校区的置换,通常还受城市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影响。
以我国高教资源最丰富的北京为例,2016年,北京市教委提出“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
文件发出后,吉利学院率先迁出北京,落户千里之外的成都,原校区化身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并于2021年9月迎来了首批200余名学生。
图丨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
积极响应“有序疏解”号召的北京城市学院,也分批次整建制迁入顺义校区,填补首都东北部无高校的空白。原有的中关村校区,则不再承担任何教学功能,改建为研发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项目陆续入驻于此。
此外,为了帮助高校化解新校区建设债务,早在2005年,江苏、河南等地就曾相继出台优惠政策,规定将老校区置换收益全部返还学校,并免除相关规费。
而在今年6月,海南省出台了“闲储置换”制度,建立三种土地置换模式,推动实现闲储置换的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
图丨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省属高校老校区置换工作的意见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南通大学、常州大学、盐城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平顶山学院等高校,先后进行了老校区的资源置换。
对于高校而言,紧跟城市发展的步调,响应政策进行置换,不仅盘活了长期低效运转或闲置的资产,也为学校赢得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而对城市来说,高校迁出市中心、到郊区开拓疆土之后,也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辐射学校周边经济提供了诸多机会。
硬币两面
作为高校最有效的募资途径之一,校区置换看似“双赢”的背后,却有另外一层隐忧。
老校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更萦绕着数万学子的“母校情结”。
图丨古朴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图书馆
当它们让位于城市开发的滚滚大潮,或将冲击学校的文化与历史,校友们的校园记忆也将无处找寻。
同时,很多科研设施与实验室都建在老校区,一旦开始搬迁,可能在短期内对科研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科研项目的连续性不能得到保证。
图丨吉林艺术学院
尚在起步的新校区,还可能因为交通不便、位置偏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成为“文化孤岛”。
然而,内涵式发展阶段,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办学,而是办好大学。
当时代的车轮碾转,新校区总会变成老校区。要避免无止境的置换与搬迁,或许做好校区的规划设计,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将学校办好办精,才是高校的必修课。
转自:“学术资源大全”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