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统筹发展和安全:演进逻辑与时代价值

2022/12/13 14:47:39  阅读:281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1P5P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摘自《国家安全研究》20223期,陈茜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征程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时期。中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内外形势和目标任务各有不同,在处理发展和安全关系上表现出从“更加注重安全”到“更加注重发展”再到“发展和安全并重”的演变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我国判断国际形势为“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对外争取国家生存和政治承认、对内巩固政权稳定和革命成果成为主要的目标任务,在处理发展和安全关系上呈现出更加注重安全的特点,侧重以军事手段维护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际局势趋于缓和,我国对时代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判断,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对外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对内实施改革发展,经济实现“富起来”成为主要目标任务,在处理发展和安全关系上表现出更加注重发展的特点,强调维护国内社会安全、以对话合作维护共同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又发生着深刻调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这一背景下,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同时,发展及安全环境愈渐复杂严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主要任务,而在处理发展和安全关系上呈现出“发展和安全并重”的特点,强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提出,标志着发展与安全关系由更加注重发展向发展和安全并重转变,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从重稳定向重安全,从强调“发展安全”到“发展安全兼顾”,再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渐进转变过程。相应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也在转变中表现出发展和安全地位更趋平衡、领域动态融合、内外协调联动的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特别重视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强调社会政治稳定对改革发展的必要性。正确处理发展同稳定的关系是贯穿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这一时期的重要原则,社会政治稳定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未再使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一提法,而是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可见,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已将重视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转变为强调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我国在认知和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12年至2014年,强调“发展安全”;第二阶段是从2015年至2016年,强调“发展和安全兼顾”;第三阶段是从2017年至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

第一阶段的“发展安全”相较于党的十八大以前所强调的“安全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但是,“发展安全”这一表述的本质还是聚焦发展,着眼于解决发展遇到的安全问题,对于非经济发展领域的安全问题关注程度相对较低。这种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内的生产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安全问题。相对而言,第二阶段“发展和安全兼顾”则进一步增强了对安全的关注,意在避免过度关注发展而忽视安全,但是发展和安全在观念上的统筹尚未体现出来,在手段上仍限于兼顾国防和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国防战略部署原则。直到第三阶段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原则才真正被应用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成为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并被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演变成“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关系。

回顾“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提出过程,可以发现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关系,表现在二者谋划部署上的平衡性、时空领域上的动态性以及内外互动上的协调性。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实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更加注重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那么提高安全在国家全局部署中的地位,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是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发展在创造新事物、开拓新领域的过程中,也在遭遇各种新的挑战和挫折。统筹发展和安全,一方面需要紧跟发展领域的拓展,为新的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着眼发展面临的困境,为发展破除障碍。最后,推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发展道路。因此,统筹发展和安全也需要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的安全。

进入21世纪,中国迅速崛起,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周边环境持续变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着空前外部压力,主要表现在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周边安全增多三个方面。同时,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安全形势呈现新的特点,表现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趋势。科技革命、网络大数据应用、新冠肺炎疫情等成为助推这一趋势的重要动力、阵地战场和不确定因素。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我国有效应对安全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在完善国家安全机构、建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国防和军队以及普及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全力维护国家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地看待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新时代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从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来看,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安全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前提,以发展为安全的最终目的。从维护国家安全内容来看,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在国家安全环境面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的背景下提出的,天然地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进行统筹,打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之间的界限,强调安全领域的总体性并以发展为坐标系,把发展面临的安全威胁纳入国家安全内容之中。因此,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国家安全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太空、极地、深海等新安全领域也随之拓展。从维护国家安全手段看,这一理念在主张以安全保障发展的同时,强调发展对于安全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维护安全的手段,发展的意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军事力量的提升,也涵盖制度机制的完备,还覆盖了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中需要应用的各种手段(例如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等),是这些手段的综合与统一。另外,以发展促安全很大程度上强调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增强应对安全挑战的综合能力,是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结合。

在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上,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以系统全面、辩证统一的视角来看待二者关系的。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两翼”之关系,即安全和发展互为前提,安全保障发展、发展促进安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为一体,从而跳出安全困境和发展陷阱,形成发展和安全之间的良性循环,超越了西方国家安全理念。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现实价值包括指引中国跨越两个“陷阱”。一方面,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深入分析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判断,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视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引领我国逐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更高质量、更安全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就是安全,突破安全目的导向,引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的判断实际上是基于现实主义国家安全观而作出的,即“国际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政治”,而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相反,在中国看来,安全并不是最高目标,安全的目的在于保障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也为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新思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实现国家发展进步,成为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思想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在安全中发展,以安全保障发展,用发展促进安全。一方面,要重视国家安全,避免因追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让渡国家主权或依赖别国的军事保护伞,从而导致发展路径受限、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发展是最终目的,只有相对安全,没有绝对安全。不能一味追求国家安全,强调权力政治、零和博弈,不顾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否则就会陷入“安全困境”,最终导致国家不安全。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